刘晓庆很早就出名了,她演过很多角色,但真正让她被大家都知道的,是在电视剧《一代女皇武则天》里演的武媚娘。
刘晓庆最近因为她的书法作品,在网上掀起了不小的风波。她在直播间里售卖自己的书法作品,还大张旗鼓地办了书法展览,甚至请来了书法界的大腕们为她撑场面。
但她的这些作品,实在是不太符合大众对书法的审美。不少人吐槽,她的字写得太随意,一点都没有传统书法的规整劲儿,笔画东一笔西一笔,字形歪歪扭扭,看着特别乱,个人风格倒是挺突出,可和书法界一直讲究的严谨、规范,那简直是八竿子打不着。
要是书法写得不尽人意,不妨默默下功夫提升。可刘晓庆却对自己的书法作品自信过头了。网友提出批评,她非但没有虚心接纳,反倒拿作品的商业价值来嘲讽那些提意见的人。
书法上能取得多大成就,和一个人的修养、境界密切相关。一个人有多大肚量去接纳他人的意见,有多大勇气去改正自身不足,常常决定了他在书法这条道路上能走多远。要是总觉得自己天下第一,听不进别人的话,那他的书法水平也就很难再有进步了。
在不少人眼中,一位 70 岁的老太太还能研习书法,光是这份劲头就值得钦佩。毕竟,书法作为一种兴趣爱好,门槛不高,谁都能学。但要是打算把自己的书法作品展示出去,甚至拿去宣传,那可就得有点真本事,达到一定的水准才行。
谈到 70 多岁的女性能不能把书法练得出色,历史上的武则天便是一个绝佳的例证。武则天可不只是一位叱咤风云的政治家,她在书法上同样造诣颇深。直到今天,她的书法作品仍备受推崇,很多人对其喜爱有加。这足以表明,学习书法与年龄并无必然联系,重要的是要有不懈努力的精神,以及对书法发自内心的热爱。
所以说,不管你处于人生的哪个阶段,年纪有多大,只要对书法满怀热忱,肯花时间、下功夫去钻研、去练习,书法水平必然会有所提升。尤其是那些公众人物,更应秉持谦逊的态度,虚心接纳他人的意见和建议,如此方能赢得更多人的敬重。
武则天七十六岁那年,前往嵩山祭天,途中路过缑山的升仙太子庙,便在那里留宿了一晚。夜里,山中狂风呼啸,风声格外响亮。武则天被这呼啸的风声触动,灵感突发,当即挥笔写下一篇文章。后来,这篇文章被刻在石碑上,立在庙中,时至今日仍能看到,它就是大名鼎鼎的《升仙太子碑》。
从这篇碑文里,既能看出武则天文学造诣极高,还能发现她的书法同样出色。都七十多岁的高龄了,她依然能写出如此精妙的书法,这无疑给后世之人树立了一个绝佳的榜样,有力地证明了,在追求艺术与文化成就的道路上,年龄压根不是阻碍。
《升仙太子碑》作为武则天书法的代表作,其蕴含的艺术价值与承载的历史意义,使之成为中国书法史上的珍贵瑰宝。这也时刻警醒着我们,无论处于人生的哪个阶段,只要心怀热爱、持之以恒,就一定能在自己擅长的领域收获成功,为后人留下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
当你伫立在《升仙太子碑》前,目光触及那碑上镌刻的文字,仿佛能听见历史的悠悠回响,诉说着周灵王太子升仙的古老传说。这故事本就充满了神秘色彩,可武则天却在书写时,巧妙地将对自己统治下国家太平、社会繁荣的自豪之情,融入了这缥缈的神话之中。
碑上的文章,笔走龙蛇,一气呵成,行文流畅自然,又含蓄地表达着深意,气势磅礴,尽显一代女皇的文学功底。武则天虽身处权力的巅峰,日理万机,却仍能在文学创作上展现出如此才华,实在令人赞叹。她的文字,既有女性的细腻温婉,又不失帝王的豪迈大气,让人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武则天。
更令人惊叹的是,这碑上的字,皆出自武则天之手。她不仅在政治上有着卓越的才能,书法造诣同样不凡。那一笔一划,力透纸背,飘逸又不失劲道,灵动又蕴含端庄,从中能看出她深厚的书法功底。在书法史上,《升仙太子碑》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极高的艺术价值,成为了独一无二的经典之作,为后世书法爱好者提供了宝贵的学习范本。
作为武则天书法艺术的代表作,《升仙太子碑》的价值不可估量。它不仅是书法艺术的瑰宝,更是研究武则天及其所处时代的重要实物资料。从这块碑上,我们可以看到武则天在政治、文化、艺术等多个领域的卓越成就,她以自己的智慧和才华,为大唐盛世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块碑,承载着历史的记忆,见证了一个时代的辉煌,是中国古代书法艺术宝库中当之无愧的珍宝。
《升仙太子碑》的碑额上,“升仙太子之碑”这六个大字用飞白书的技法写成,笔画特别有力量,字和图案搭配得也很巧妙,看着特别生动。这不仅是现在能看到的最早的飞白书石刻之一,更是书法艺术里很重要的一部分。
这块碑本身就很壮观,高度超过6米,碑文有2000多个字,这么大的规模、这么多的字,在历史上都很少见。最关键的是,碑上的字写得特别好,充分展现了武则天高超的书法技艺。
《升仙太子碑》的碑文是用草书写成的。虽然字和字之间没有明显的连笔,但整体看起来特别流畅,就像一口气写完的一样。在唐代以前,碑刻大多用规规矩矩的篆书、隶书或者楷书来写。直到唐太宗李世民的《温泉铭》里,才第一次尝试用行书来刻碑。不过,武则天的创新精神更厉害,她大胆地用草书来写碑文,这在当时可是从来没有过的事。
武则天在书法上的创新并不是随便打破传统,她的草书作品完全符合传统的规范,同时还能展现出“二王”(王羲之、王献之)书法的那种优雅和风度。她的草书既有飘逸的美感,又很稳重;既柔和又刚强;既自由奔放又很严谨,一看就是书法大家的水平。
相比之下,同样是70多岁写的书法,武则天的作品体现了对传统经典的深刻理解和运用,而刘晓庆的作品更多地是个人风格的自由发挥。把两人的书法作品放在一起对比,差距一眼就能看出来。
如果刘晓庆在练书法的时候,好好研究过书法史,特别是了解了武则天的书法作品,她可能会对书法的传统和创新有更深的认识。武则天的书法不仅是技艺的展示,更是对书法艺术深度理解的体现。这对任何一位书法爱好者来说,都是非常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宝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