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被烂片骗了?鉴别院线片的实用技巧来了

人易相知不相忘 2025-01-20 10:08:33
电影鉴赏:影院观影的机遇与挑战

有位同学提出了一个极具代表性的问题,直击当下电影观众的痛点:究竟该如何鉴别院线片?

这位同学感慨,早些年踏入电影院,仿佛有一层天然的质量保障,踩雷的概率极低。可近几年的观影体验却大不如前,不少影片看预告片时,那精彩的画面、扣人心弦的情节,仿佛一场视觉与听觉的盛宴,让人满心期待。

然而当真正走进电影院,全片看完才惊觉,所有令人心动的元素都浓缩在了那短短几分钟的预告片里,观影后的落差感如同坠入冰窖,有一种深深被欺骗的感觉。

这的确是个值得深入探讨的好问题,同时也极具挑战性,解决起来颇为棘手。一直以来,我始终坚定地认为电影是一门与影院紧密相连的艺术。黑暗的放映厅、巨大的银幕、环绕的音效,这些独特的环境因素共同营造出一种沉浸式的体验,是在家中通过任何设备观影都无法比拟的。所以我总是不遗余力地呼吁热爱电影的朋友们,一定要走进电影院,去感受电影最本真的魅力。

可当我们怀揣着对电影的热爱踏入影院时,随即就会面临一个现实难题:院线中正在放映的影片琳琅满目,可其中到底有多少能称得上精品,能在艺术价值与观赏体验上达到及格线以上呢?又有多大比例的影片只是徒有其表,甚至粗制滥造,堪称烂片呢?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对于观众来说,选择一部优质的院线片,就像是在茫茫片海中寻找珍宝,充满了不确定性。

换个角度来思考,我们常常会听到有人满怀感慨地说起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电影是何等辉煌,或者将80年代、30年代视为中国电影的黄金时代。但实际上,我们之所以会形成这样的观点,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时间充当了一位严苛的筛选者。那些历经岁月洗礼,留存至今的影片,无一不是能代表那个时代电影艺术最高成就的经典之作。

我们看到的只是冰山一角,而非那个时代院线上映的所有影片。那个时代同样有大量影片因为各种原因被遗忘在历史的角落里。所以我们去电影院观影,本身就带有一定的冒险性质。

我们因为热爱电影艺术,希望维系电影作为影院艺术的独特地位,让这种艺术形式能够持续繁荣发展。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偶尔在院线中看到一些不尽如人意的烂片,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难以完全回避的代价。

经验之谈:多维度鉴片方法分享

不过这位同学的问题里还蕴含着其他层面的深意。对于如何鉴别院线片,我或许可以分享一些个人多年来积累的经验,虽然这些内容可能算不上专业的建议,但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首先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广告铺天盖地,我们要学会巧妙地屏蔽、精准地识别并时刻警惕电影广告的 “陷阱”。广告的本质决定了它往往会对产品进行美化与夸大,电影广告也不例外,存在与实际影片不符的情况。

所以当我们观看一部电影的广告时,绝对不能仅仅凭借广告呈现的内容就对影片质量妄下定论,一定要引入其他多方面的参数,综合起来判断影片的真实质量,从而形成对影片更为合理、准确的预期。

回想起20世纪90年代前期,我初次开启国际旅行和学术交流的旅程,第一次踏上美国的土地时,就曾有过和那位同学如出一辙的经历。当时的好莱坞,每一部中等预算以上的影片,在宣发方面投入巨大,其宣发费用能占到整部影片制作成本的三分之一。

在上映前的三个月,各种广告手段齐上阵,平面广告遍布街头巷尾的广告牌、报纸杂志;视听广告则充斥着电视荧幕、电影院的贴片广告等,几乎无处不在。那时的我,作为一名对好莱坞电影毫无抵抗力、毫无免疫力的外国游客,被铺天盖地的广告攻势所迷惑,觉得每一部电影都必定精彩绝伦,不容错过。

然而等真正走进电影院,亲身体验后才发现,现实与期望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和那位同学的感受一模一样,所有的精彩都集中在了广告里,正片却平淡无奇。

时至今日,中国电影在商业化与国际化的道路上已经走过了漫长的历程,取得了显著的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作为观众,针对电影广告,必须要逐渐培养起强大的辨识能力、高度的警惕性和有效的免疫力。

与此同时,引入其他可靠的参数来辅助判断影片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后来我在美国长期观影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套相对简单的判断参数:对于商业电影,我会先参照 IMDB 评分。

一般来说,7分以上的影片在商业层面具有一定的可信度,在视听效果的呈现上也相对有保障,能够为观众带来较为不错的观影体验。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一标准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并不适用于欧洲艺术电影和国际得奖电影。对于欧洲艺术电影和国际获奖影片,由于其评价体系和审美标准与商业电影有所不同,我主要参考重要电影节的入围短名单,而非最终的获奖名单。

在多次担任国际电影节评委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获奖结果往往受到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存在很大的偶然性。相比之下,入围名单是经过层层筛选,由专业评审团基于影片的综合质量挑选出来的,反而更能反映影片的真实水准,具有更高的参考价值。

情怀呼吁:助力国产电影共克时艰

回到中国的实际观影环境中,对于外国电影,尤其是占据较大市场份额的好莱坞电影,我们的判断依据更为丰富。我们既可以参考国际知名的 IMDB评分,也能借助烂番茄对影片新鲜度的评价。烂番茄通过收集专业影评人的评价,以新鲜度的形式呈现影片的口碑,为观众提供了另一个重要的参考维度。

同时,在国内广为人知的豆瓣平台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参考渠道。豆瓣拥有庞大的用户群体,观众们会在上面分享自己的观影感受和评价。但鉴于当下电影市场商业化操作不太规范,可能存在水军刷分等不良现象,在参考豆瓣评分时,我们不能仅仅依赖评分数字,还可以深入阅读豆瓣影评,从普通观众的真实反馈中了解影片的优缺点。

此外,众多平台上的影评栏目也是我们获取信息的宝库,其中有专业影评人从专业角度撰写的深度分析,也有自己信任的资深、高品位电影观众分享的独到见解。我们可以综合这些不同来源的评论,形成一个较为全面、客观的评价体系,以此来辅助我们对院线电影的选择,尽可能降低选到烂片的概率。

最后我想怀着真挚的情感,向广大电影观众发出呼吁:我们对国产影片要给予更多的宽容与支持,尤其是在票房方面。不可否认,到目前为止,我国的电影制片能力在整体上与好莱坞电影工业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好莱坞凭借其成熟的工业体系、雄厚的资金实力和全球影响力,在电影制作的各个环节都具有优势。

而且前几年受到疫情的严重冲击,院线电影行业遭受重创,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所以当我们在院线观影时,对于国产影片中的及格之作,哪怕它们可能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但只要在故事讲述、情感表达、制作水准等方面达到了基本的要求,希望大家能够慷慨解囊,多多支持。

每一张电影票,都是对国产电影发展的一份助力,都可能成为推动国产电影不断进步的动力。希望我分享的这些经验和建议,能够在大家今后选择院线片时,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让大家在观影的道路上,更多地收获精彩与感动,少一些被烂片 “伤害” 的经历。

0 阅读:12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