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生物标志物在疾病诊断、治疗效果的评估和预后预测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为了能够促进治疗效果、提高治疗效率,重度抑郁症(MDD)等精神疾病还需要更可靠的生物标志物。
血小板中的异源三聚体G蛋白Gsalpha(Gsα)通常分布在细胞膜的非脂筏区域和富含胆固醇的脂筏区域。在急性抑郁发作时,Gsα更倾向于集中在脂筏区域,与腺苷酸环化酶(AC)结合减少,从而削弱神经递质信号传导,减少cAMP生成。
MDD患者脂筏中Gsα含量较高,可以通过减少Gsα与脂筏结合,进行慢性抗抑郁治疗。这些结果提示,Gsα或许是评估MDD临床状况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来自伊利诺伊大学的研究人员评估了Gsα作为生物标志物判断MDD严重程度的可靠性。研究显示,MDD患者血小板中Gsα激活AC的能力减弱,导致cAMP水平降低,成功的抗抑郁治疗可以恢复cAMP生成。简单、高通量的血小板检测即可评估MDD患者的临床状况。
研究发表在《分子精神病学》杂志上。
研究对象来自UnMASCK研究,年龄在25至50岁之间,诊断为MDD或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在基线筛查和随访(随访1和随访2)中通过量表(HamD17和QIDS-C16)评估抑郁症状严重程度,QIDS-C16评分6-10为轻度抑郁,>10分为中度抑郁,<6分为无症状。两次随访间隔2周,在随访1和随访2时采集血液样本,通过检测前列腺素E1(PGE1)刺激后AC产生的cAMP水平来评估Gsα的功能状态。
共有28名MDD患者、4名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患者和9名健康对照提供了血液样本和临床数据。MMD患者包括14名男性和14名女性,平均年龄31岁,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患者包括4名男性,平均年龄31.1岁,健康对照组包括2名男性和7名女性,平均年龄31.2岁。
抑郁症状严重程度和PGE1刺激后cAMP水平的关系
在3次抑郁评分记录中,参与者QIDS-C16评分变化很小。对于20名有3次记录的MDD患者来说,基线平均QIDS-C16评分为6.25±4.1分,随访1为6.50±5.0分,随访2为6.65±4.9分;对应的PGE1刺激后cAMP平均值分别为随访1时的1.62±0.75和随访2时的1.67±0.83,有16人的PGE1刺激后cAMP水平变化<0.4 nM cAMP/well(每个检测孔中cAMP浓度变化);说明随访期间患者抑郁症状和PGE1刺激后cAMP水平都相对稳定。
QIDS-C16评分变化较大的患者,其PGE1刺激后cAMP水平变化也相应较大。QIDS-C16评分与PGE1刺激后cAMP水平呈负相关,即患者抑郁症状加重时,PGE1刺激后cAMP水平降低。
轻度-中度抑郁症状的MDD受试者的PGE-1刺激后血小板cAMP水平明显低于无症状的MDD受试者或健康对照组
在不同抑郁症状严重程度下,PGE1刺激后cAMP水平不同。分析表明,轻度至中度抑郁的MDD患者的PGE1刺激后cAMP水平显著低于无症状的MDD患者和健康对照者。QIDS-C16评分<6的患者组的cAMP平均值为1.826(随访1),在QIDS-C16评分>6的患者,PGE1刺激后cAMP平均值为1.253。这表明,PGE1刺激后cAMP水平可以有效区分不同症状严重程度的MDD患者。
有13名MDD患者随访期间使用了抗抑郁药物。抗抑郁治疗对PGE1刺激后cAMP水平产生了显著影响,未接受抗抑郁治疗的患者cAMP显著低于接受治疗的患者,但是症状的严重程度仍然是PGE1刺激后cAMP水平变化的主要原因。
对于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的患者,轻度至中度抑郁患者的PGE1刺激后cAMP平均值为1.2±0.3,无症状对照的平均值为2.8±0.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总的来说,研究支持Gsα可能是抑郁症状严重程度的生物标志物,有跟踪或预测治疗反应的潜力。未来可以通过更大样本量和更长治疗周期的试验来验证Gsα作为生物标志物的效用。
参考文献:
Gunay A, Targum SD, Leow AD, Ajilore O, Rasenick MM. A simple platelet biomarker is associated with symptom severity in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Mol Psychiatry. Published online March 4, 2025. doi:10.1038/s41380-025-02941-1
本文作者丨王雪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