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蒸发”这个词,最近在高等教育圈,又火了一把……
这一次的主角,既不是流量明星,也不是网红博主,而是一群本该在实验室、图书馆埋头苦读的留学生。
故事要从几所知名学府的“清退通知”说起……
“由于超过最长学习年限,在规定时间内未回复,也未主动办理退学手续,现对该部分研究生进行退学处理……”
尴尬的《公示》后面,是一串陌生的名字……
华科、南开、中南大学,这些响当当的学府,不约而同地上演着同一出戏:清退"消失的"留学生。
华科清退5人,南开清退16人,985名校中南大学竟然清退117人,这组数据,简直惊掉家长们的下巴。
有趣的是,在这些被清退的留学生当中,不乏博士以及硕士研究生。
他们像一阵风,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只留下一串未完成的学业和一堆未解之谜。
"他们的学位论文写到哪了?"
"实验数据怎么办?"
"导师的项目进展如何?"
这些本该困扰每个研究生的问题,在这群"消失者"面前,仿佛不值一提……
一位老师打趣道:点名时,念到他们的名字,就像在练习外语发音。念完了,教室里该空的位置,还是空的。
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有些留学生将这种“不靠谱”展现到了极致。
报到?到了。
上课?没了。
考试?溜了。
论文?算了。
……
引得不少家长疑惑:这群留学生,是来学习的吗?
记得前几年,某高校一位留学生在社交平台上炫耀:在这里上学真爽,不仅不用交学费,每月还有2000多的生活费……
这炫耀的背后,是多少普通学生和家长的辛酸?
一位家长愤懑:我家孩子读书,光学费就要好几万,毕业后没有合适的工作,还在家“啃老”。凭什么?凭什么留学生反倒能赚钱?
是啊,凭什么?
或许在他们眼中,留学只是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一张免费的旅游通行证。
更有网友一针见血:这些留学生,怕是把我们的高校,当成了免费的旅行社,白吃白住还有补贴拿,这种好事上哪找去?
但问题的关键,不在于他们享受了多少优待,而在于他们如何辜负了这些优待。
就像一把好钥匙,关键要看它开的是哪扇门——是知识的大门,还是投机取巧的后门。
面对这种现象,高校的清退行动,可以说是"迟来的正义"。
毕竟,教育资源是宝贵的,不是谁都可以随意挥霍的。
▼
有意思的是,一位被清退的留学生后来在社交媒体上感叹:原以为大学好糊弄,没想到还是翻车了……
这话虽然刺耳,却也从侧面印证了一个事实:一些人来华留学,动机并不单纯。
一位博主偶遇厦大留学生土豆,他返回非洲后还是以跑摩托为生,并没有将厦大所学专业发挥出来。
他还恬不知耻地强调,“跑摩托攒够了钱,还要来华留学……”
难道,留学只是他们的幌子,他们就是想“白吃白拿”罢了……
有网友说得好:我们不是反对招收留学生,而是反对招收不思上进的留学生。
确实如此。
教育无国界,文化要开放,这是大势所趋。
但开放,不等于放纵;包容,不等于纵容。
相较于我们的孩子,需要经过激烈的竞争,才能通过研究生初试和复试,再经历3年的求学生涯,发表论文,帮助导师钻研项目,方能战战兢兢拿到毕业证和学位证。
而他们凭着极低的申请门槛,拿着奖学金轻松报到,享受生活费、住宿补贴的资助,甚至有的高校为了“服务”好这群留学生,竟然开发了“传帮带”的陪读服务,令无数家长侧目。
▼
但是,教育不是一场游戏,大学更不是度假村。
那些想要凭借“钻空子”这种方式来获取文凭的人,终究会在历史那漫长的长河中被淘汰。
真正的留学,应该是思想的碰撞,是文化的交融,是知识的积累。如果只是为了一纸文凭,那未免太辜负了这次难得的机遇。
这次高校清退,看似是一次简单的惩戒行动,实则是教育公平的一次自我修正。
机会,是给那些有准备的人的。
对于那些真心诚意来华求学的留学生,我们始终敞开怀抱;而对于那些抱着侥幸心理来“镀金”的人这次的清退行动,无疑是一记响亮的警钟。
毕竟,真正的留学梦,应该是在图书馆里写就,而不是在动态圈里晒出来的。
对于正在留学或者准备留学的莘莘学子,这件事也给予了极好的启发:
第一,选择要理性。
留学固然好,但不是唯一的出路。关键是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第二,态度要端正。
无论在何处求学,都要保持严谨且负责的学习态度。所谓“镀金”,不过是自欺欺人。
第三,眼界要开阔。
与其纠结于一时的待遇差异,不如把精力放在提升自己的实力上。毕竟,实力才是立足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