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沉沉,油灯在四川李庄的一间陋室中微微闪烁。林徽因靠坐在床头,面容憔悴却目光如炬,正在为《中国建筑史》描绘着建筑图纸。忽然,八岁的儿子梁从诫推门而入,眼中噙着泪水。这个早熟的孩子刚刚从课本中读到了屈原、文天祥等历史人物的事迹,内心激荡难平。
“妈妈,如果日本人打过来我们怎么办?”孩子的声音里带着颤抖。
林徽因放下手中的笔,转头望向窗外滔滔江水,平静地说道:“中国的文人,总归是有一条后路的,家门口不就是扬子江嘛。”这句看似轻描淡写的话语,却蕴含着千钧分量。
梁从诫愣住了。他虽年幼,却已懂得母亲话中的深意。“妈妈,那我和姐姐呢?你就不顾我们了吗?”孩子的眼中闪着泪光。林徽因轻抚着儿子的头,叹息道:“到时候我可真就顾不上你们了。”
这一刻,幼小的梁从诫第一次真正认识了自己的母亲。在那瘦弱的身躯中,竟蕴藏着如此坚韧不屈的民族气节。
1940年的李庄,战火纷飞,物价飞涨。这个曾经显赫的家庭已沦为贫困。梁思成每月的薪水刚到手就贬值九成,剩下的钱几乎全部用来给林徽因买药。全家只能吃糙米充饥,偶有朋友送来的奶粉,也都留给了病重的林徽因。
在这座偏僻山城里,没有电,没有自来水。低矮的房屋中蛇鼠横行,床上爬满臭虫。林徽因的肺病日益严重,每天都在与死神搏斗,却仍坚持在油灯下工作,用血染的纸笔记录着中国古建筑的瑰宝。
就在这一年,林徽因的美国友人费慰梅专程来访,诚恳地邀请他们全家赴美避难。在那里,不仅能获得最好的医疗条件,还有优厚的工作待遇。面对这诱人的机会,林徽因却斩钉截铁地回绝了:“我们的祖国正在灾难中,我们不能离开她,我们要死在祖国的土地上。”
这份坚守,源自林家世代相传的家风。从林徽因的祖父林孝恂,到她的叔伯林觉民、林长民等人,都以天下为己任,为民族复兴不惜献身。这种家国情怀,早已融入林徽因的血脉。
在战争最艰难的岁月里,林徽因和梁思成夫妇用无数个漆黑的夜晚,完成了《中国建筑史》的编撰。这部凝聚着他们毕生心血的著作,不仅是对中国传统建筑的全面研究,更是一曲知识分子坚守信念的壮歌。
时光荏苒,林徽因的故事早已超越了个人传奇的范畴。她不仅以才情照亮了那个动荡的年代,更以铮铮铁骨诠释了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坐标。在民族危亡之际,她选择了最艰难却最光荣的道路,用生命书写了一个时代的气节与担当。
来源:综合澎湃新闻等媒体报道
[免责声明]:
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
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