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是上将,儿子也是上将,这两对父子是名副其实的国家栋梁

爱喝水的奇奇 2024-11-30 18:11:38

文| 科技社

编辑 | 科技社

——【·引言·】——

在新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有无数英雄儿女为革命事业浴血奋战,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他们中有两对让人称奇的父子,不仅父亲是开国上将,儿子也是军中高级将领,而且都授衔上将。

更巧合的是,这两对“父子上将”都姓张,张氏家风究竟有何独特之处,能让父子两代都成为家喻户晓的传奇将帅?

第一对上将父子

1914年,张震出生在一个贫苦家庭,在17岁时,这位湖南青年就参加了平江起义,从此走上了革命道路。

土地革命时期,他任红五军宣传员,两次参加攻打长沙战斗,在反围剿作战中冲锋陷阵,屡立战功。

抗日战争爆发后,张震任八路军办事处参谋长,带领部队出色完成作战任务。

新中国成立后,他奉命率部参加抗美援朝,在攻占大陈岛、金门等战役中提出高明建议,为沿海岛屿解放做出重要贡献。

张震参加革命30多年,经历过枪林弹雨的考验,也历经过和平建设的洗礼。

1953年,他出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兼军训部部长,为我军军事理论发展和人才培养做出了突出贡献。

张震治军严格,注重细节,他曾严肃批评一位不知战士津贴的干部,要求全军关爱战士,做到“吃粮记在心,用钱记在账”。

张震对自己和家人更是严格要求,夫人和子女都在部队工作,儿媳也全是军人。

1988年,已届耄耋之年的张震被授予上将军衔,以实至名归的业绩载入史册。

张震的4个儿子中,大儿子张小阳、二儿子张连阳、四儿子张宁阳都是少将军衔。

老幺张燕阳虽无军衔,却嫁给了曾任军事科学院战争理论和战略研究部部长的少将寿晓松。

张震5个子女中,唯有三儿子张海阳成为继父亲之后的又一位上将。

1949年7月,正值上海解放之际,张海阳降生在张震将军家中,张震闻讯甚喜,为儿子取名“海阳”,寓意光明照耀海上。

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张海阳自小树立远大理想,刻苦读书积极进取。

1963年从八一学校毕业后,他主动申请到基层部队锻炼,从普通战士做起,在天山、塔克拉玛干沙漠等艰苦环境中挥洒青春汗水。

平凡岗位上的兢兢业业和难关面前的迎难而上,让张海阳脱颖而出,多次立功受奖。

上世纪80年代初,张海阳已成为军中俊杰,先后在基层营团担任指导员,投身改革开放大潮,思路开阔勇于创新。

从军事学院基础部队工作处副处长,到哈尔滨工程大学政委,张海阳始终坚持从严治军,狠抓部队全面建设。

他先后主持编写多部理论著作,开拓性地提出国防工业体系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走跨越式发展道路等理念。

进入新世纪,张海阳先后担任成都军区政委、第二炮兵政委等要职。

面对信息化战争挑战,他及时调整指导思想,狠抓信息化建设,推动军事变革,使第二炮兵实现跨越发展。

2009年,张海阳荣膺上将军衔,几十年的励精图治终有回报。

事业有成的同时,张海阳不忘父亲叮咛,始终保持艰苦朴素作风,勤俭持家,廉洁自律。

媒体采访时,他的家中陈设依然简朴,30多年的木椅、搪瓷杯历久弥新。

张海阳成为继父亲之后我军第二位上将,再次证明了“有其父必有其子”。

那么,下一对上将父子,又有着怎样的传奇故事呢?

第二对上将父子

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张宗逊是一位传奇般的人物,1908年,张宗逊出生在陕西省渭南县一个封建地主家庭。

家境虽较殷实,但张宗逊从小就对封建统治极为不满。

1924年,他考入西北军政学校,接受革命思想熏陶,很快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

四年后,张宗逊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把毕生精力献给了革命事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张宗逊参加了北伐战争和秋收起义,成为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亲密战友。

1927年11月,张宗逊随毛泽东等在井冈山,参加领导创建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斗争。

在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张宗逊以其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坚定的革命意志赢得了全军官兵的信赖。

1934年10月,他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担任红一军团第四师师长。

在强渡大渡河等历次战斗中,张宗逊靠精湛的指挥艺术和灵活的战术,出色完成战斗任务,保存了有生力量。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张宗逊先后任八路军第120师358旅和晋察冀军区副司令员。

他亲临前线,与部队同甘共苦,发动群众,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游击战争。

在百团大战中,张宗逊指挥所部取得重大战果,给日军以沉重打击。

解放战争时期,张宗逊任西北野战军第一副司令员,协助彭德怀指挥了全歼国民党军胡宗南部队的宜川战役、扶眉战役等,为全国解放做出重要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张宗逊先后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军训部部长、总后勤部部长等要职。

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成为开国上将,作为一名无产阶级革命家,张宗逊对子女严格要求,注重革命传统教育,让革命薪火在下一代得到传承。

他的小儿子张又侠就是在这种家风熏陶下成长起来的,张又侠1950年7月出生在北京。

在父亲的教导下,他从小树立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理想。

1968年,18岁的张又侠应征入伍,成为一名火箭兵战士,在部队期间,张又侠刻苦训练,不畏艰苦,先后3次荣立三等功。

1972年,张又侠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数十年间,他在部队多个重要岗位任职,1983年被选调到北京卫戍区工作。

在军事指挥员的岗位上,张又侠继承父亲的优良作风,关心爱护部下秉公办事,赢得广泛赞誉。

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张又侠已成为军中的后起之秀,1997年,他被任命为兰州军区副司令员,成为正大军区级将领。

2003年,张又侠出任北京军区副司令员,四年后,升任大军区正职,先后担任济南军区、北京军区司令员。

在这些重要岗位上,张又侠始终坚持从严治军,狠抓军事训练,提高部队信息化作战能力,带领部队接连打响“战斗力标杆”品牌。

2010年,张又侠调任中央军委装备发展部部长,为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做出重要贡献。

经过多年的努力,张又侠晋升上将军衔,这标志着张氏父子跻身于我军仅有的两对“父子上将”行列。

纵观张震、张宗逊两位开国将帅的传奇人生,我们不难发现,正是他们心中炽热的爱国情怀和矢志不渝的奋斗精神,铸就了彪炳史册的卓越功勋。

两对上将父子的启示

从戎沙场、浴血奋战,他们用生命和热血谱写了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诗。

和平年代,他们殚精竭虑、鞠躬尽瘁,为国防和军队建设倾注了大量心血。

这种爱党爱国、无私奉献的崇高品格,是革命先烈留给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

张震、张宗逊不仅是军事领域的领军人物,也是家庭教育的楷模。

他们始终以革命者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和子女,把爱国之心、报国之志传给下一代。

张震将军在家中树立“四个第一”原则:国家利益第一,人民利益第一,革命利益第一,他人利益第一。

他常教导子女要艰苦朴素廉洁奉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张宗逊将军则要求子女牢记革命理想,听党指挥、刻苦训练、扎实工作。

正是这种耳濡目染的熏陶,塑造了张海阳、张又侠不畏艰苦、甘于奉献的高尚品质。

由此可见,良好家风的传承,对子女的健康成长和终生发展至关重要。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老一辈革命家的丰功伟绩和崇高风范,是激励新时代青年不断前行的力量源泉。

张震、张宗逊等开国将帅的英雄事迹,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奋斗精神、必胜信念,为后人树立了学习的榜样。

年轻一代要从老一辈革命家身上汲取智慧和力量,在新的赶考路上续写华章。

虽然岁月更迭,时代变迁,但爱国奉献的精神不会过时,革命薪火依然在传承。

如今,站在民族复兴的新起点,广大青年军人更要继承先辈遗志,牢记初心使命,苦练打赢本领,以忠诚之心、报国之志投身强军伟业。

参考资料:

【1】郑州晚报——张震之子张海阳任二炮政委:首对父子上将

【2】陕西党建网——第十六集:“禁卫上将”张宗逊(下)

【3】新华社——张又侠同志简历

0 阅读:196

爱喝水的奇奇

简介:爱喝水的奇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