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央纪委刚通报今年上半年反腐"成绩单",四川广安就传来重磅消息——邻水县司法局原局长张行平因受贿获刑三年半。这个曾在公安系统摸爬滚打20年的"老刑侦",竟然把财政补贴当自家钱包,连儿子的创业资金都要从公家账户里掏。
张行平
警服换官袍的"生意经"
1972年出生的张行平,前半生堪称励志典范。从警校毕业生一路干到县公安局党委委员,破过多少大案要案没人说得清。但2013年,这个41岁的公安系统骨干突然"转型"了。
当时刚当上交通管理大队长的张行平,听说商人王某某要开发美食天街项目,立刻嗅到"商机"。他借着多年办案积累的"人脉",以亲戚名义投资230万占股5%。可谁也没想到,这次看似普通的投资,竟成了他腐败链条的开端。
"张行平在经侦大队待了十几年,太清楚怎么规避风险了。"办案人员陈杰摇头苦笑。这个刑侦专家不仅用亲戚当"白手套",还特意选择自己管辖范围外的项目,以为这样就能天衣无缝。
千万补贴变"私人提款机"
2016年,张行平调任商务局局长,命运齿轮开始疯狂转动。他分管着每年数百万的"商务系统奖补项目",这本该是扶持企业发展的专项资金,在他手里却成了私人提款机。
当时他投资的美食街门可罗雀,眼看着230万要打水漂。这个曾经的破案高手,硬是把国家政策研究成了"致富经"。他先是游说王某某申请补贴,见对方不积极,居然教唆企业虚开发票套取资金。
更离谱的是,在项目验收时,张行平亲自"指导"工作人员给王某某放水。前后两次违规发放110万补贴,其中30万直接进了他的腰包。用他的话说:"改造好了环境,铺面才好出租嘛。"
父子联手的"产业链腐败"
如果说前期的操作还算是"小打小闹",张行平接下来的操作简直让人瞠目结舌。他打着发展现代农业的旗号,把做餐饮的谭某忽悠到邻水县,表面上是搞"农商互联项目",暗地里却要人家高价租他的商铺。
更荒唐的是,当谭某需要建设智慧管理平台时,张局长竟然让儿子开了家科技公司。一套市场价25万的软件,就这么明目张胆地卖给了政府补贴企业。这种"父开公司儿接单"的把戏,把公权力当成了家族生意。
20年反侦查经验终成空
今年3月的庭审现场,这个昔日的刑侦专家低下了头。从2013年到2023年,他涉足房地产、煤矿、餐饮等七八个领域,非法获利390余万。最讽刺的是,他那些反侦查手段在纪委监委面前不堪一击。
"他以为用现金交易、借名投资就能瞒天过海。"陈杰说,专案组光是梳理银行流水就花了三个月。那些看似零散的"装修费""咨询费",最终都指向同一个受贿账户。
反腐没有"退休账户"
这个案件给所有干部敲响警钟:别以为换了岗位就能洗白过往。张行平从公安到商务局再到司法局,每次调岗都带着腐败的"烂摊子"。要不是纪委监委顺藤摸瓜,这个"生意局长"不知还要祸害多少民生项目。
现在邻江美食街依然冷清,但110万补贴已经追回。那些被违规改造的商铺,成了反腐教育的活教材。正如庭审法官所说:"权力不是生意筹码,谁把乌纱帽当算盘,迟早要算清自己的账。"(此处空一行)
【启示录】
警惕"能人腐败"陷阱:张行平案提醒我们,能干事不等于能守廉。对能吏的监督更要严上加严。
补贴资金需装"防盗门":商务系统的奖补政策本是好经,但缺乏有效监管就会念歪。建议引入第三方审计和群众监督。
家风连着党风政风:从帮儿子开公司到教唆虚开发票,家风败坏必然导致权力失控。领导干部管好家人是必修课。
这个在警界立过功、在商界"创过业"的"能吏",最终在铁窗里算清了自己的"生意账"。他的堕落轨迹,给所有手握权力的人上了一课:当官发财两条道,脚踩黑白终翻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