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短视频平台掀起了一股摆摊创业潮。点开手机,满屏都是"95后摆摊月入十万""辞职摆摊一年存款80万"的诱人标题。镜头里,摊主们忙得满头大汗,摊位前排起长龙,收款提示音此起彼伏。这些让人眼红的画面,让不少失业者、全职妈妈甚至退休老人动了心思。可当人们真金白银交了学费后,才发现这看似触手可及的财富神话,竟是精心设计的连环骗局。
一、短视频里的"黄金摊位":流量密码背后的猫腻
河北衡水的闫柯夫妇就是被短视频骗惨的典型。今年三月,他们刷到安徽某卤菜摊的视频:直径1米的大铁锅里,红油翻滚的卤菜香气仿佛要溢出屏幕,排队顾客络绎不绝。摊主边收钱边炫耀:"今天又卖空三大锅,月入十万不是梦!"夫妻俩当即掏出2980元学费,连夜坐火车赶去拜师学艺。
可回到老家支起摊位后,现实却狠狠打了脸。同样的卤菜锅、同样的摆盘方式,每天却只能卖出五六十元。"我们这条街上突然冒出七八家同款卤菜摊,连切菜手法都一模一样。"闫柯苦笑着说,现在整条街的卤菜摊主都在吃卖剩的卤菜当晚饭。
记者实地暗访天津某"网红黄河大鲤鱼"摊位时发现了更荒诞的场景。视频里宣称"下午三点必售罄"的摊位,实际到下午四点还堆着三四十条鱼。摊主玩着手机坦言:"哪来的黄河鲤鱼?都是养殖的,拍视频总要编点故事嘛。"原来所谓的"正宗产地直供",不过是吸引眼球的营销话术。
二、万元学费换来的"致富经":配方网上随便搜
广东王先生的故事更让人唏嘘。他花5000元跟"大师"学牛杂煲,拿到手的配方竟和百度文档里免费下载的一模一样。"师傅教的重点根本不是做菜,而是怎么拍视频、买流量、雇人排队。"这个曾经的受害者,现在竟也做起了"2980元包教包会"的收徒生意。
浙江姑娘小何的遭遇揭开了更深层的套路。失业的她被"手作饰品创业"视频吸引,添加博主后收到连番轰炸:"我们有几万成功案例""学成还能转做导师"。当她追问细节时,对方立即拉黑。这种传销式发展下线的模式,让不少学员还没摆摊就先背上了债务。
记者卧底多个"摆摊教学群"发现,所谓"核心技术"不过是基础常识:如何用角度拍摄让摊位显热闹、怎样用剪辑制造排队假象。有位"导师"甚至在直播中直言:"你们要学会把10个顾客拍成100人的效果,这才是真本事。"
三、揭开"日进斗金"的戏法:专业演员+精密剧本
这些让无数人眼红的火爆场面,实则都是精心编排的剧本。在安徽某卤菜教学直播间,眼尖的网友发现:那位穿白衣服的"老顾客",半小时内竟然排队买了三次。更夸张的是,不同城市的直播间里,总有几个熟悉的面孔在不同摊位前重复排队。
江苏学员张女士向记者揭秘了完整产业链:有人专门组织"群众演员",按小时收费扮演顾客;有团队承包短视频拍摄,200元就能拍出"网红摊位"效果;最夸张的是"代运营"服务,8888元包月保证账号日均万次播放。这些成本,最终都转嫁到学员缴纳的高额学费里。
四、血泪教训:摆摊创业的正确打开方式
湖北李薇的故事给人们带来启示。被网络课程坑骗后,她咬牙报名了正规职业培训学校。老师不仅教改良配方,还带着学员实地考察农贸市场。"真师傅会告诉你,夏天卤菜该怎么保存,遇到城管该怎么沟通,这些实战经验网上根本学不到。"现在她的早餐车月均利润稳定在8000元左右。
多位市场监管人员提醒:遇到"包赚不赔""轻松致富"的宣传要警惕。正规培训机构必须具备《办学许可证》,课程内容需在相关部门备案。山东王大叔就是通过商务局官网查询资质,找到了靠谱的面点培训班,现在他的杂粮煎饼摊已成为社区早餐定点商户。
五、中老年人防骗指南:守住养老钱的三个诀窍
遇到"导师"私信要立即拉黑,正规机构不会通过个人账号收款
实地考察时别只看现场,要连续三天观察真实客流量
签订合同前务必咨询法律人士,明确退款条款
牢记"天上不会掉馅饼",超过银行理财收益率的承诺都是陷阱
58岁的赵阿姨就是活生生的例子。她被"老年创业计划"吸引,差点把养老钱投入所谓的"养生糕点项目"。幸亏女儿及时制止,现在老两口在社区支持下经营修鞋铺,虽然收入不高,但细水长流够贴补家用。
【结语】这些年在街头巷尾,我们确实见过靠勤劳致富的摊主。北京"煎饼王"李大爷凌晨三点备料、重庆"凉粉西施"小刘跑遍西南找辣椒,他们的成功从来不是靠什么"秘籍"。那些短视频里光鲜的摊位,或许能骗来一时流量,但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永远是诚信经营的真功夫。记住:生意场上,从来就没有点石成金的戏法,有的只是日复一日的坚持。
用户13xxx90
赚钱靠骗[呲牙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