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阶段,常有老师跟学生讲“等考上大学就好”,当学生进入大学后,本以为可以尽情享受大学时光,却发现大学的学习生活同样很“卷”。
如今的教育愈发内卷,大学生同样如此,考虑到以后就业问题,大学生们一直积极努力,意在从多方面提升核心竞争力,与此同时,各大高校也不断提出新举措,比如“宽进严出”的教育政策,将成为未来高等教育的大趋势。
近年来,高考报名人数不断增加,大学实行“宽进”政策,意在让更多学生有读大学的机会,而“严出”,是为了保证大学生质量,不能单纯地为了毕业证和学位证,还需要学到真本事。
可即便如此,依然有不少学生,进入大学后,开始放飞自我,平时上课能不去就不去,期末考试抱着“60分万岁”的心态,临近毕业前却发现,自己没有学到太多的专业技能,毕业论文更是无从下手,这类学生很难按时毕业,即便侥幸通过考核,以后还可能随时迎来抽检,如若不过关,到手的学位证依然有被取消的可能。
一名学生毕业两年后论文竟然还被抽检,让学生惊慌不已
学生进入大四阶段,一方面要忙于找工作,另一方面还有忙于毕业论文,学生不要小看毕业论文,直接关乎自己能否按时毕业,以及能否获得学位证书。
一篇合格的论文,需要学生经过多次修改,直到导师满意为止,还可能会被送到校外参加盲审,如若检测不合格,学生需要再次修改,如若盲审还不合格,学生很可能面临延毕。
当然,即便学生论文盲审过关,如若在毕业答辩时表现不佳,依然有可能评委要求重改论文,甚至影响按时毕业。
不仅如此,即便学生按时毕业,并拥有了毕业证和学位证,参加工作多年后,依然不能高枕无忧,因为他们的论文还可能被抽检,听到这一消息,不少学生顿时紧张起来。
比如这位学生,如今已经毕业两年之久,作为一名本科生,本以为按时毕业已经万事大吉,没想到今年第一次论文抽检,自己就“中奖”了,收到导师的抽检通知后,这位已经上班快两年的毕业生,瞬间有些坐立不安,好在论文还在电脑里有保存,赶紧找出来发给导师,让其检查一遍才能稍有心安。
学生在写毕业论文期间,需要参考相关文献,而这些文献需要有迹可循,并与论文的研究方向存在密切关联性,参考文献需要适量,过多过少都会影响论文质量。
不过却有不少同学,存在文献造假,或者胡编乱造的情况,如若此类论文被抽检到,很容易查出问题,因此,学生在写论文时,切不可随意引用,要有理有据,争取一次到位。
哪些学生的论文容易被抽检到?学号的后三位或许有关系
学生毕业后,学业生涯基本告一段落,自然不想自己的论文被抽检,因为仔细检测期间,可能或多或少都会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参考文献、查重率、格式和标点符号、内容紧密度以及表达方式等,可能你眼中的小问题,在学术专家看来,很可能是学术不端,进而影响自己的学位证。
很多毕业生都担心自己的论文被抽检,即使当时自己的论文高分通过,也不希望被抽检到,那么哪些学生被抽检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从那些自曝论文被抽检的学生来看,会发现然的学号有一个规律,就是尾号“3、6、9”的学生,很容易被抽检,还有不少被抽检的学生,学号位数为“369”,得知其学号的后三位后,不少毕业生有点慌,担心自己的论文也被抽检到。
还有部分人表示,论文查重率比较低的也容易被抽检,不过这些都不是绝对的,也没有代表性,可能某一地区论文抽检,被抽到学生,学号正好赶上“369”,学生不要过于惊慌,如若在写论文期间认真仔细,即便被抽检也不会有大问题。
写在最后:
在以后,论文抽检会成为普遍,大学生为了避免这种惊慌失措,在毕业前,就要格外重视论文,除了内容和参考文献外,还需主语格式、语句等诸多细节支出,此外还有主体明确,内容与论点紧密相连,不要有抄袭成分。
从整体来看,尾号是3、6、6的学生,被抽检的概率比较大,但并不绝对,学生还需客观看待,如若被抽检,要冷静应对。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速删)#快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