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优米MaMa~
刷到一个帖子,一位大厂工作的程序员吐槽过年回家的经历。
网友表示,他堂哥是普通二本毕业,考上了当地乡镇公务员,月薪到手加起来5000。而自己是华五本硕毕业,入职国内某大厂程序员,年薪90万。
今年回家过年,兄弟几个聊起工作,网友被堂哥怼了。堂哥觉的他的工作性价比不高,让他赶紧复习申论、准备面试,争取上岸。
本来被堂哥怼,网友就有些不开心,回家后爸妈更是表达了对堂哥的羡慕,让网友多向堂哥学习!
网友就很无语,他说自己一年的工资,堂哥可能需要赚一辈子,真是不知道父母想让我学什么!
代沟,有时真的很难跨越其实今年回老家过年,也碰到了类似的情况。发小大姚大学毕业后就一直在一线大厂上班,大姚学的计算机,5年前年薪已经能达到50了。由于踏实、勤奋,领导也很看好他,当时还给他提了个小组长。
但家里父母就这么一个儿子,再加上周围亲戚、朋友家的孩子都考上了公务员。大姚妈妈就想让儿子回家,总觉得在身边还能自己照顾着,于是一有机会就打电话叫儿子回来发展。
但我们这个十八线城市,计算机技术怎么可能有一线城市的发展的快?
顺从父母的意见,就等于放弃了自己的专业。不顺从,老妈又说自己心慌气短,犹豫了1年后,大姚还是选择了回老家考公务员。
4年过去了,今年再聚会,当年那个聊起先进技术就侃侃而谈,两眼放光的发小,已经俨然成了一个说话油腻,一张口就某某领导、某某材料、某某人脉的小县城体制人。
聊起以前,大姚难得地沉默了许久,他说:其实回来后有段时间极度不适应,自己以前的工作,完全凭实力说话,有能力就上,没能力就憋着。而老家这种小县城,办什么事都要托关系,没有关系就寸步难行。后来见得多了,麻木了,天天给自己洗脑,时间长了也就适应了。
他还颇有遗憾地表示,以前他手下的几个同事,现在都已经百万年薪起步了,要是自己不回来,应该也不差!
看着吞云吐雾的大姚,那一刻我深刻的体会到了,观念的差异带给孩子的影响。
父辈渴望稳定,年轻人想实现自我不知道你发现没,父辈们羡慕稳定工作好像是普遍现象。
即便工资很低,但只要足够稳定,在父辈眼里就算一份不错的工作。如果能吃上体制的饭,那就再好不过了。
就比如我老家,父辈谈论起孩子工作,除了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的人员,其他工作一律被视为“临时工”。
然而据近年来毕业生就业的统计数据来看,大部分年轻人还是更倾向于选择具有挑战性和发展空间的工作。比如工作强度大,竞争激烈的互联网,仍然是不少年轻人的心仪岗位。
很明显代沟就是这么出现的,我们不能说父辈的想法不对,但确实和现在年轻人的意愿大相径庭。
其实仔细分析,还是能理解为什么父辈更渴望稳定的。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父母之所以更倾向于体制内的工作,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对安全感的强烈需求。
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经历了许多社会变革和不确定性,因此他们更加看重稳定的工作环境和完善的社会保障。这种心理需求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属于基本的安全需求。
而且在父辈看来,体制内工作是为国效力,一个人如果一生能为国做几件实事,那是多少钱都无法换来的荣誉。
然而,对于年轻一代来说,他们成长在一个信息爆炸、机会遍地的时代,对于成就感和自我实现的需求更为强烈。
他们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在大厂工作,虽然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但同时也意味着有更多的发展机会和提升空间。
你看,在孩子职业选择上,与其说父母和孩子存在观念差异,倒不如说应该是一场安全感与成就感的博弈!
顺从父母和成就自我,怎么选?后来和优米姥爷聊天,他说自己也挺羡慕周围同学、同事的,他们的孩子基本都留在了当地。虽然挣得不多,但老人有个头疼脑热,一个电话孩子们几分钟就能到。
我和优米舅舅虽然在大城市上班,听着很高大上,但年龄越大越觉得大姚妈其实很有先见之明。
年轻时总想着在大城市闯荡一番,但父母步入老年后,我们这批人也开始考虑父母的养老问题。这次回家一个深刻的感受就是,父母变得越来越依赖我们了。
虽然我们也都做好了接父母去自己工作所在地养老的准备,但故土难离仍然是老人的执念。
总有年轻同事问:父母想让他回老家,但自己明显更喜欢大城市的生活,到底该怎么办?
这种问题,其实问别人没用,只能靠自己。就像回了家的大姚,午夜梦回仍是在大城市为了梦想打拼的经历;而选择留在大城市的我,常常也会质疑自己当初的选择。
就像《围城》中写的那样:城外的人想进去,城内的人想出去。
我们能建议的唯有:
父母和子女双方相互理解,做父母的尽量尊重孩子的选择,不要将自己的观念强加给孩子;
而为人子女,则建议多听听父母的建议,虽然他们有些观念已经落后,但父辈宝贵的人生经验,一定会给我们不一样的指导。
今日话题:如果你是父母,你会支持孩子在大城市打拼,还是希望他回到身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