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孩子最深的一种沟通方式,很多父母都在用

孩子的心您要懂 2024-03-02 02:25:27

前段时间在网上刷到了一个公益短片《父与子的锁》:

父亲以为孩子沉迷手机,使用暴力性的评判性语言, 没有了解到事实全貌,仅是通过自己的经验去做出判断,看到孩子玩手机生气。

而当得知孩子玩手机背后是有自己内在的需求时,孩子已经将“门”上了锁。

家庭治疗师萨提亚说:

“一个有问题的孩子,多半能从其原生家庭中找到答案。”

我们可以试着回想一下,当孩子玩手机、打游戏、不写作业、爱吃垃圾食品的时候,我们是不是就会用斥责、吼叫等不恰当的方式来教育孩子。

殊不知,言语的伤害,有时候比身体的伤害更严重。

隐形“暴力”,将孩子越推越远

知乎上,在话题“被父母骂得想要自杀是种怎样的体验?”下,有个回答令人印象深刻:

“我伤心难过哭到虚脱的时候,父母看着我说:犯什么神经?”

很多父母有这样的习惯,把挖苦讽刺的话挂在嘴边,语气中充满了冷嘲热讽、泼冷水、质问,最终成为孩子自卑、挫败的源头。

比如下面这些:

◇ 讽刺:“就你这样三分钟热度还想学钢琴?”

◇ 挖苦:“哟,你还会写作业,太阳打西边出来了!”

◇ 不信任:“你知道什么呀?”

◇ 质问:“你怎么不知道跟人问好!”

◇ 攻击:“你怎么那么蠢?”

有一个年轻的读者曾经留言说:

“从小到大,我爸除了讽刺挖苦,从来不会肯定我,小学期末考试考了98分,高高兴兴地拿着成绩单回家,结果我爸说:这就骄傲了?想想还有两分怎么丢的!”

孩子小时候,每次需要父母鼓励、安慰和理解时,都无法得到父母的回应和重视,时间久了,孩子就无法与父母亲密起来。

父母不注重说话的态度、语气,很难建立起高质量的亲子关系。

有温度的沟通,才能走进孩子心里

作为成年人,相信大家都有过因为一句刺耳的话,心情坏了一整天的经历。

这就是言语的力量。

哪怕人家说得在理,我们也会因为对方语气不佳而受伤。

交流时的态度和语气,有时候比内容要重要得多。

经常有家长抱怨与孩子沟通很困难,无论怎么说,孩子都不听。

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在日常的互动中,我们烦躁的态度一直在挫伤孩子的信心,他们不断地遭受我们的评判,内心早就筑起高墙,对我们的教育也变得麻木不仁。

如果家长懂得注意控制自己的语气,多用和善而坚定的话语,孩子更愿意做出改变,比如:

担心的话,温柔地说——

孩子回家晚了,可以说:“回来这么晚,爸爸妈妈很担心你。” 而不是:“下次再回来这么晚,就永远别回来了!”

回答问题,正面回答,不要反问——

孩子找书本,可以说:“在你爸爸的房间里!”而不是:“你自己不会找?”

教育孩子,多点尊重,少点命令——

孩子玩具乱放,可以说:“宝贝,玩具玩完之后,记得收拾一下哦!”而不是:“再让我发现你乱放,我把它们都扔了!”

好的亲子关系,需要用“好好说话”来维系,掌握好沟通技巧,教育也能事半功倍。

好好说话,记住8个字

听过一句话:

“很多父母终其一生都在孩子的心门外徘徊,他们没有找到钥匙,却怪孩子难以沟通。”

任何事情都需要技巧,与孩子好好说话也是一样。父母可以记住《非暴力沟通》的8个关键字。

01、观察

与孩子沟通时,用心观察,描述我们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身体触碰到的事实。将事情具体化,不要带任何评判和推测。

可以参考5W(who谁?/where在哪里?/when什么时候?/what是什么?/why为什么?)的方向思考描述。

比如,妈妈看到儿子把杯子打碎了,可以说“我看到你把杯子碰掉到地上,摔碎了。”

用观察式的语言向孩子描述自己看到的真实状况,才会最大程度地避免孩子产生负面情绪,而引发冲突,让沟通顺利进行。

02、感受

允许自己和孩子表达感受。

比如,就拿刚才提到的孩子打碎杯子这件事,正确的做法是什么呢?

首先,表达关心,确保安全。

可以问问孩子:“没划着手吧,还好吗?”

接下来,安抚孩子的情绪,表达孩子的感受。

“杯子突然摔碎了,你吓了一跳吧。”说出孩子的感受,同时也可以说出自己的感受“妈妈也吓了一跳”。

最后,当孩子情绪平稳了,再来教育孩子。

在沟通中,练习表达出感受,当我们表达对自己以及对孩子感受的理解,也能让孩子学会了解自己的情绪,从而形成自己处理情绪的积极、正向的系统,让他们受益一生。

03、需求

了解自己和孩子的需求,清楚地表达彼此“想要的是什么?”、“不要的是什么?”。

在《非暴力亲子沟通》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乐乐一个月花掉了1000多元的零用钱,妈妈很生气,但还是选择了温柔地与乐乐沟通。

妈妈询问乐乐,愿不愿意与自己聊聊,为什么这个月会花掉这么多的零用钱?

乐乐便向妈妈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她觉得,妹妹要什么,就有什么,妈妈陪妹妹上早教班也花了很多的钱,可是这一切,却没有自己的份。

她认为,妈妈愿意为她花钱,让她感觉自己是被关心的。她希望妈妈能像关心妹妹那样关心她。

直到这时,妈妈才真正明白,乐乐渴望的不过是自己能同等地对待她和妹妹,需要的是自己的关心和陪伴。妈妈紧紧地抱住了乐乐,表达了对她需求的理解。

阿德勒的行为目的论,认为行为的背后都有着一定的目的和需求。

面对孩子不良的行为也是一样,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需求,才能找到有效引导孩子解决问题的路径。

04、请求

了解孩子的感受和需求,最后说出自己的请求,你希望孩子怎么做?

比如,

“杯子摔碎了,你和妈妈一起拿扫把清理干净吧。”

“看到墙上有涂鸦,我不太喜欢,因为妈妈喜欢家里干净整洁。你可以画在纸上。”

不要只告诉孩子不做什么,而是清楚地告诉他做什么。

最好是具体、可操作性的请求。将想要的回应讲得越清楚,就越有可能得到孩子较为理想的回应。

儿童心理学家阿黛尔·法伯说:

“永远不要低估你的话对孩子一生的影响力。”

也许父母在生活中有许多的焦虑,对孩子也有着各种期待,有时,不免会着急了些。

但我们需要记住的是,我们对孩子的爱,有很大一部分需要用话语表达出来。只有好好说话才更容易走进孩子心里,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孩子从父母言语中获得的尊重和安全感,也将让他拥有与其他人相处的能力,更好地面对未来的风雨。

0 阅读:0

孩子的心您要懂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