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觉当下境,体悟事上圆。
大家好,我是张三君。
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有一座有名的黄龙禅寺。1000多年前,慧南大师在寺里做住持,被尊称为黄龙禅师。
在他在住寺的三十年间,开创了一个禅宗的名场面,那就是黄龙三关。
自古以来,禅宗故事众多,唯有黄龙三关,魅力不凡。
如一场考试,考了禅宗和佛学的智慧精髓。
黄庭坚评价:“以三关语,锻尽圣凡。”
《指月录》记载:师常问僧曰:“人人尽有生缘,上座生缘在何处?”
正当问答交锋,却复伸手曰:“我手何似佛手?”
又问诸方参请宗师所得,却复垂脚曰:“我脚何似驴脚?”
三十余年示此三问,学者莫能契旨,天下丛林目为三关。
大意是:
黄龙禅师每每接待僧人,常常问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人人都有生缘,你的生缘在何处?” 相当于问人籍贯,你是哪里人?
没等人回答完,黄龙就又举起手,问第二个问题:“我手和释迦摩尼的手一样吗?”
接着又伸出脚,再问:“我脚和驴脚也一样吗?”
三十年来,黄龙常拿这三个问题问人,考倒了无数人,其中玄机让很多人摸不着头脑。
这三个问题,就是黄龙三关。
黄龙禅师想通过三个问题,化“死语”为“活语”。
不拘泥于形式,不拘泥于文字,不拘泥于标准答案。
从“活语”看,黄龙三关,要的不仅仅是文字答案。
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去寻找答案。
一,是考。
二,是接引。
考,是对有悟的人。
有悟,但是可能究竟,也可能不究竟。
接引,是对还正在学习的人。
没有悟,可以从这三个问题出发,去参悟其中的理。
这三个问题,到底考了什么?一般来说,是问题就有答案。于是,搜肠刮肚,苦苦思索。这时候,不妨跳出三丈外来看:是不是被这三个问题困住了,陷在了“瓶中鹅”的困境里?
这个困境,也就是要破掉的烦恼和痛苦。
这个答案,不仅要明了,还要做到。
不妨把人群分成三个。
第一个人群,是不懂顿悟的理,还在找那个理的路上。文字答案,也是不知道的。不知道月亮,连指月的手指也不知道。
第二个人群,是自认为懂了那个理,但是,没做到顿悟。没顿悟,那就是没顿悟。差一步,也是没吃过榴莲,不知道榴莲味道的。这时候,执迷文字的正确答案,也只是文字。
第三个人群,是做到了顿悟。因为做到了,见到了自心“如是”。脱离了文字,直指人心。
可见,能通过“黄龙三关”的,会是第三个人群。
不仅懂那个理,而且,回答问题的当下,要做到“如是”……这点恰恰是最重要的。
六祖慧能说:“无相,无念,无住”。
当下就无相,无念,无住,三关的问题,困不住自在的本心。
甚至,对“过三关”的人来说,本来就没有什么“三关”。
比如,赵州和尚来了,说一句:“喝茶去”。当下即是答案。
自心无缚无困,本心自在,如是。
那个答案也是“不可说”的,是自心的真实,不在语言文字。
对于已悟的人,哪怕用文字回答,只要本心自在,也无妨。
所以,黄龙禅师以黄龙三关问人时,不管僧人答了什么,黄龙也都不置可否。
有人问他为什么。
他说:“如果过关了的人,自然拂袖而去,更不知道有守关人。如果去问守关人是否过关了,那就是没过关。”
这三个问题,也是为了接引人。透过这三个问题,能理解佛学和禅宗的精髓。
从问题出发,可以探究问题的答案。
第一个问题,你从哪里来?
看上去,每个人都有来历籍贯,几岁的小孩子都知道。比如,广东人说,我来自广东。
但是,“我来自哪里”这句话,就藏了烦恼的根源。
普通人认为,“我生在哪里”,是我的一部分,这是真实的。
其实不然,说人有乡籍,这只是相,只是名相假有。
只是一个约定俗成的说法,不是真有。
一旦以为是真,以此为根,就会生出烦恼。
比如,一个孤儿长大后,不知道自己的出生地,可能因此悲伤。
“乡籍”是一个假名,虚幻,空性。
也如《金刚经》里的四句偈:“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
《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要破掉烦恼,就需要破掉心里的“相”。
问“乡籍哪里?”就是要破常识的相,离相见真实。
这正应了慧能大师说的:“无相”。
既然“无相”了,“无念”,“无住”也不难了。
第二个问题,黄龙禅师问:“我手和佛手有什么不同?”
这个问题,有一个“我”。意在破“我”,无我。
什么是我的手?什么又是佛的手?只是一个假名而已。
我的手,佛的手,又有哪个是真?
心有我执,就会以我执为真。
假如换个场景下,有路人骂了你,骂你怎么怎么。
路人的话,你以为是真,心中就生出了愤怒情绪。
路人吃饭睡觉,和你又有什么相关呢?路人的话,又怎么是你呢?
如果执着以别人话里的“我”为“我”,就有了烦恼。
第三个问题:“我脚和驴脚又有什么不同?”
从答题的角度看,这个问题,要破“分别”。因为分别,人们常以人脚,驴脚分别,常常分高下。
因为分别,才造出了主观的“虚妄”,这些虚妄只存在人心里,也因此生出了种种是非。
《金刚经》说,“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执着于相,都是从分别名用开始的。
破掉分别,就得到《唯识论》里的平等性智。
再多想一点,
前一个问题,学徒正在想答案,后一个问题又来了,还心念着前一个问题。
这又关乎动心起念了。前念后念,念念相续,彼此为基,因此而生烦恼心,执着心。
前念过去了,就放下。
《金刚经》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如果未悟,当下即是契机。
从接引人的角度,这三个问题,也是相。
回答这三个问题时,心中发生了自心作用的过程。
内观自心起心动念,生起相,变成我执的内在过程,假如,真内观到了“一切唯心造”的真实,也能顿悟。
总结如果把“黄龙三关”当做命题作文,答案不仅仅是语言文字,还要真实做到。
真如在心,当下即是,如是。
只要觉悟自心,究竟解脱烦恼了。再起心动念,心中无障碍,怎么回答,都是好的。
问答的当下,不会被瓶中鹅困住,也是自在无碍。
心有关,则有关。
心无关,便也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