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宴的时候,因为说书人要说《凤求鸾》,引出贾母的批评:“只一见了一个清俊的男人,不管是亲是友,便想起终身大事来。父母也忘了,书礼也忘了。鬼不成鬼,贼不成贼,那一点儿是佳人?”

“鬼不成鬼,贼不成贼”,这是很严重的批评。于是读者分为截然的两派,一派认为黛玉与宝玉恋爱,贾母骂的是她;一派认为宝钗对宝玉有情,贾母骂的是她。说贾母骂黛玉的,又不免引出“黛玉失宠”的推论;说骂的是宝钗的,又会很自然地引到宅斗思维中去。

贾母到底是在骂谁?既不是黛玉,也不是宝钗。很明显的证据:这是阖家欢宴,还有客人在座,贾母当着外人骂自己的外孙女,又是奸情一类的罪名。就算不心疼黛玉,也不顾及贾府的名声吗?至于宝钗,虽然是亲戚,可在座还有李婶这更疏远的亲戚呢。自己家的亲戚女孩不检点、不自重,自己家很光彩吗?贾母如此老练,会做出这样自曝其短的蠢事吗?

不是骂黛玉,也不是骂宝钗,那贾母骂的是谁?骂的就是书中的“佳人”,或者是那些编书的人:“编这样书的,有一等妒人家富贵,或是有求不遂心,所以编出来,污秽人家”,是“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的心态;“再一等,他自己看了这些书看魔了,他也想一个佳人,所以编了出来取乐”,是“意淫”了。

为什么要骂编书人呢?因为就在刚刚,宝玉给众姐妹斟酒,“至黛玉前,偏他不饮,拿起杯来,放在宝玉唇边,宝玉一气饮干。”宝黛从小亲昵惯了,黛玉又体弱,不大吃酒,所以在她看来,这就是让宝玉代酒。可是不管怎么说,用自己的杯子,亲手给宝玉喂酒,总是暧昧而轻浮的。

宝黛早已心许,情侣间喂个酒当然不算什么。但宝黛的爱情并没有公开,当时社会也不允许“私相授受”,这个喂酒的小动作,就很不妥当了。连凤姐看了也意识到不妥,赶快用“别喝冷酒”、“知道没有,不过白嘱咐你”来打岔。

宝黛的不妥,贾母也看在眼里,所以借《凤求鸾》之题,来发挥一下。不是指桑骂槐,而是借题发挥,批评书中男女相恋的不合理性。
贾母的理由很充分:“何尝他知道那世宦读书家的道理!别说他那书上那些世宦书礼大家,如今眼下真的拿我们这中等人家说起,也没有这样的事,别说那大家子”、“我们从不许说这些书,丫头们也不懂这些话。”

她从逻辑上否定了“才子佳人”的可能性,又用“丫头们也不懂这些话”争取到李婶薛姨妈的一致认可:“这正是大家的规矩,连我们家也没这些杂话给孩子们听见。”这样一来,大家都同意贾府不可能有书上戏上的“鬼成不鬼,贼不成贼”了。

既然贾府不会有“鬼成不鬼,贼不成贼”,那宝黛当然就不是“鬼成不鬼,贼不成贼”。当众喂酒,也只是“姊妹们”之间的亲厚,不涉及狎邪了。
贾母就用这样的方式,维护着贾府的清誉,也呵护着宝黛那不见容于社会的珍贵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