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于耐克即将实行“上四休三”的工作制度,关于休息制度的讨论引发了网友的热议。很多人表示羡慕和向往,也有人质疑和担忧。这种工作制度是否真的可行?它能否给员工带来更多的幸福感和效率?
中国目前的法定工作制度是每周五天八小时,即“上五休二”。这一制度从1995年开始实施,至今已经有28年的历史。但是,在现实中,这一制度并没有得到普遍的遵守和执行。据相关数据统计,企业周末双休的比例仅为22%,而且还存在加班、大小周、单休等现象。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有很多,包括: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员工追求收入最大化、相关部门缺乏有效的监管和惩罚等等。其实,“上四休三”的制度并不是一个新鲜的概念。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就有学者和媒体探讨过这一制度在中国实施的可行性和必要性。他们认为,“上四休三”可以提高员工的幸福感和效率,减少对环境的影响,促进消费和经济发展等。近年来,随着科技、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上四休三”也被认为是一种更符合时代潮流和人性需求的工作方式。
然而,在理论上看起来美好的东西,在现实中却很难实现。实行“上四休三”的制度,意味着企业要在更短的时间内完成更多的工作,这就要求企业要提高自身的组织能力和创新能力,调整生产流程和工作安排,优化资源配置和人力分配,提升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等。
同时,员工也需要在更短的时间内完成更多的工作,这就要求员工要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和工作效率,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适应更快的变化和竞争,承担更大的责任和压力等。
所以,“上四休三”的制度虽然有其理论上的优势和吸引力,但是在中国目前的实际情况下,还存在很多难以克服的困难和阻碍。因此,在我们还没有完全实现“上五休二”的制度之前,就别谈“上四休三”了。我们应该先把眼光放在如何保障员工基本的双休权利上,如何通过法律法规、市场监管、社会舆论等手段,制约那些侵犯员工权益、违反劳动法规、压榨员工剩余价值的企业行为。只有当我们真正实现了“上五休二”的制度,并且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之后,我们才有资格去探讨“上四休三”的可能性和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