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从“链式承接”到“生态赋能”的湘潭实践

湘潭在线 2025-03-28 11:39:06

产业转移“黄金目的地”的进阶之路

——一场从“链式承接”到“生态赋能”的湘潭实践

全媒体记者 吴新春 见习记者 李泽兰 通讯员 雷理湘 袁世宇

在长江经济带与粤港澳大湾区交汇的黄金节点上,湘潭市正以一场“链式革命”重塑产业版图:2024年,湘潭市承接亿元以上产业转移项目76个,总投资超300亿元,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与智能终端产业产值同比增幅均超20%。

这座伟人家乡的城市,如何从“老工业基地”蜕变为沿海产业转移的“黄金目的地”?答案呼之欲出:“链式承接+生态赋能”的双轮驱动模式。

链式承接:从“单点突破”到“集群跃迁”

走进吉利汽车湘潭基地,每55秒便有一台新能源车下线。2024年,这里以32万辆整车产量成为吉利全国版图中“产量最大、出口最多”的单一基地,带动舍弗勒、拓普等80余家配套企业集聚,本地配套率超40%。

“不是简单承接产能,而是重构产业链生态。”湘潭经开区管委会主任刘科介绍,通过“整车+电池+研发”全链布局,湘潭市率先实现醇氢电动商用车政策突破,吉利LCV新能源汽车项目从签约到首车下线仅用一年,吉利新车型星愿上市80天即实现交付5万辆,形成“乘用车+商用车+未来技术”的立体化承接格局。

在承接策略上,首先是精准招商:瞄准长三角、珠三角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外溢需求,湘潭重点对接电池、电控、电机“三电”核心环节,如引进宁德时代上游材料供应商;其次是政策适配:针对新引进的工业项目,有新建工业生产用房及配套设施用房的,在项目竣工投产达效后,给予项目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奖励;最后是配套升级:建设新能源汽车检验检测中心,缩短企业产品认证周期,降低转移后的合规成本。

在湘钢集团宽厚板车间里,全球首个钢铁行业盘古大模型正实时优化48个生产场景。这家千亿级企业,将65%的产能转向高强度止裂船板等高端品种,产品深植于深中通道等超级工程,并带动150家下游企业形成“精密切割—深加工—供应链服务”闭环。

“我们与娄底、衡阳共建‘钢三角’,用3%的产量贡献行业20%的利润。”湘潭市工信局负责人透露,集群已参与制定国家标准122个,100余项产品实现进口替代。

还有一个例子。

湖南裕能的磷酸铁锂产能占全国30%,湘潭电化的电解二氧化锰全球市占率超35%——这两家“隐形冠军”背后,是湘潭“锰矿+锂云母”资源与中南大学、湘潭大学研发优势的深度耦合。

从广西引进的尖晶石型锰酸锂电池材料项目,总投资4亿余元,总建筑面积达3万余平方米,致力于打造生产设备先进、自动化程度高的尖晶石型锰酸锂生产线,目前该项目已基本完工投产,6条生产线中5条已建设完毕。

在承接策略上,首先是资源整合:针对珠三角电池企业面临的锂资源紧张问题,湘潭市推出“资源换产业”模式,如以优惠价供应锂云母换取企业产能转移;其次是技术嫁接:与深圳高校共建“异地联合实验室”,将沿海研发成果在湘潭市中试孵化,如引进比亚迪退役电池梯次利用技术;最后是金融支撑:创新“供应链金融+产能预售”模式,帮助转移企业提前锁定订单、缓解资金压力。

正是这种链式承接,让产业转移实现从“单点突破”到“集群跃迁”的转变。

生态赋能:从“政策洼地”到“创新高地”

湘潭市承接产业转移的第二大秘诀是生态赋能,即从“政策洼地”向“创新高地”的跃升。

吸引产业转移有一个很重要的条件——营商环境。在湘潭市,营商环境实现从“保姆式服务”到“专家型赋能”的生态优化。

你或许难以想象,在项目开工阶段,湘潭经开区首创项目建设“七证”一天办结,这放眼整个湖南省也是首例;在吉利出口资质审批中,政府专班协调开通“湘潭—东盟”铁海联运班列,推动对非贸易一年增长15倍。

“企业痛点就是改革靶点。”湘潭市领导指出,当地创新“股权投资市场化+扶持资金资本化”模式,通过财信金控、普洛斯等机构参与吉利项目融资,实现“零新增政府债务”的可持续承接。

要实现生态优化并不容易,首先是制度对标:全面对照粤港澳大湾区营商环境标准,推行“一窗通办”“跨省通办”,实现转移企业注册1个工作日内办结;其次是物流增效:与广州港、盐田港合作建设“内陆港”,将出口通关时间压缩至12小时以内;最后是人才保障:针对沿海企业高管、技术骨干,提供购房补贴、子女入学等“一揽子”服务,2024年引进产业人才1.2万人。

除了营商环境的优化,科创协同的创新生态构建也不容小觑。

湘电集团与海上风力发电全国重点实验室联合研发的88米纯电动集散船,填补国内空白;威胜能源依托湖南大学微电网技术,建成全省首个用户侧储能电站。湘潭市更以湘江科学城建设为契机,推动24所高校19万在校生与366家专精特新企业“双向奔赴”。

在创新生态构建过程中,平台共享、成果转化和人才互动“一个也不能少”。首先是设立2亿元科技成果转化基金,支持企业联合高校攻克“卡脖子”技术,如湘潭大学和超威新能源合作研发的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今年将量产。其次是实施“周末工程师”计划,吸引深圳、上海工程师利用假期来湘潭指导技术升级。

湘潭承接产业转移的“手段”还多着呢:通过“亩产论英雄”改革,湘潭盘活258亩工业用地用于神盾电池项目;医疗器械产业园以“注册评审前移+集中带量采购”政策组合,3年产值从3亿元跃升至30亿元。这种“园区专业化+产业生态化”思路,让每个转移项目都能找到“生态位”……

未来之战:向“新质生产力”要增量

面对沿海地区“高端回流”和中西部“同质化竞争”的双重压力,湘潭市的破局之策清晰可见:

一是布局前沿赛道。湘潭市规划固态电池、智能网联汽车等10个创新目录,设立10亿元风投基金支持“揭榜挂帅”。

二是深化区域协同。湘潭市与长沙市、株洲市共建长株潭新能源汽车城,共享湘钢汽车板、株洲IGBT、湘潭电机等供应链。

三是升级人才战略。湘潭市实施“校友回湘”计划,湘潭大学钠离子电池团队已吸引3个产业化项目落户。

从“链式承接”到“生态赋能”,湘潭市的实践表明:产业转移不是简单的空间位移,而是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的深度重构。在“双循环”格局下,这座老工业城市正以更开放的姿态、更专业的服务、更高效的生态,成为沿海产业“二次创业”的理想栖息地。

0 阅读:0
湘潭在线

湘潭在线

湘潭市委市政府新闻信息门户网站。在这里,读懂湘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