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年,周总理视察东北,见大礼堂柱子,大发雷霆:这个礼堂不许用

二狗观百年 2023-10-19 21:31:06

1962年,周总理来到东北视察工作,他的到来在整个东北地区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和期待。

在他途经鞍山市时,特地去市里的大礼堂考察了一番。

当周总理走进礼堂外时,他发现礼堂的柱子后,周总理忍不住怒斥道:“从今天开始,这个礼堂不准用了!”

礼堂的管理人员被吓了一跳,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

周总理沉默片刻后,深深地叹了口气:“国家的钱应该用在老百姓身上,不要弄那些华而不实的东西。现在还有这么多人在挨饿,我们这些当干部的,怎么能为了面子,而不去管他们的生活?”

身为人民的好总理,除了工作上的严格控制之外,对自身要求也极高,为了省钱,他会将每一分每一秒都用在刀刃上,就连他自己的生活也是在极力控制开销……

生活中简朴,提倡节俭作风

周总理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楷模,他一直以来都坚持提倡节俭的作风,无论何时都时刻为人民着想。

即便在他还是个稚气未脱的孩童时,他就已经展现出了忧国忧民的爱国之心。

那一年,周总理才十三岁,在沈阳的关东模校读书。

一日,魏校长来到课堂上,看着一群朝气蓬勃的学子,问:“同学们,你们为什么要读书学习呢?”

同学们听完后,各抒己见,有人说要当官,有人想要发财,只有周总理的回答不一般。

周总理站起来,目光坚定地说道:“为了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这句简短而深刻的回答,让所有人都为之震撼。即使在如此年幼的年纪,周总理已经明白了做一个有责任感的中国人的重要性。

魏校长作为校领导,亲自指导周总理的学习,并在课堂上经常与周总理进行深入的交谈,帮助他培养更加全面的素质。

周总理虽然是国家总理,但他的一生在生活上几乎没有任何追求。

他总是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为了国家的发展和经济的建设,他毫不犹豫地付出了自己的力量和财富。

在国家经济面临困难的时刻,周总理和毛主席都多次捐出过自己的工资,支援我国的经济建设。

战火纷飞的时代,中国正面临着外敌入侵和国内政治动荡的双重压力。

然而,周总理始终保持着一颗坚定的心。他养成了“艰苦朴素”的习惯,一直住在简陋的宿舍中,与战士们一起吃苦、扛鼎,从未享受过任何特权或奢华。

周总理就在这间小屋里,每天都很早就起来,然后就是一天又一天的忙碌。他一心扑在国事上,为祖国的前途而奋斗。

在周总理的心中,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他从不为个人私利而做任何事情。

一次,一个战士好奇地问道:“总理,您为什么不过上舒适些的生活呢?您为国家这么辛苦,应该好好犒劳一下自己啊。”

周总理微笑着回答:“我不想要物质上的舒适,但要让更多的人快乐。我认为,唯有国家强盛,民生才会富裕。因此,我不再需要奢侈,因为我的目标已经达成。”

新中国建立以后,周总理就把自己的办公室搬到了中南海西花厅,以便于工作。

西花厅原本是一座清朝遗留下来的老房子,因为年久失修,屋子里的许多家具都有些破损。

此外,由于长时间没有人居住,西花厅常年阴暗潮湿,连地毯上都布满了湿气。

周总理心思专注,他并不在意这些条件的不利影响。对他而言,重要的是能够距离近,以便随时处理国家的大事。

然而,长时间在湿冷的环境中办公,对他的健康产生了负面影响。

周总理的年纪越来越大,关节炎的病情越来越严重之后,各部门的工作人员对他的健康状况都感到十分焦虑。

他们深知,周总理的身体健康对国家的稳定和发展至关重要。

工作人员向周总理提出了一个想法:“总理,西花厅的修缮一直搁置着,现在是时候重新考虑了。您的身体越来越不好,如果西花厅再不修缮,恐怕会给您带来更多的不便和伤害。”

周总理微微皱起眉头,摇了摇头:“你们过于担心了。我明白你们的关心,但是我们国家当前还处于建设阶段,资源有限,需要将钱花在最刀刃上的地方。”他的声音中透露着坚定和果断。

礼堂不许用,浪费钱财精力

1962年夏天,周总理在东北接待了一批外宾后,他的工作告一段落。

他并没有急于回京,而是想借此机会顺便了解一下东北地区的发展状况。毕竟,作为国家的领导者,他时刻关注着国家的各个地方。

不久后,周总理抵达了东北的鞍山市。这个城市曾经是一个重要的工业基地,因此对周总理来说,了解这里的发展情况尤为重要。

当周总理到达市里时,一位陪同的领导走上前说:“总理,我们市新建了一个大礼堂,您要不要去看看呢?”他兴奋地向周总理介绍道。

周总理听后微笑着点头,“好啊好啊,听你这么说我还是蛮有兴趣的。”

随行的人员立刻安排好了车辆,准备将周总理送往大礼堂。一路上,周总理欣赏着窗外的景色,目睹着东北地区的变化。

终于,车子在大礼堂前停下。周总理下车后,被热情的市民和工作人员簇拥着,向他表示热烈欢迎。

周总理发现大礼堂外观普通朴素,规模并不大,大礼堂内的装修风格简约而雅致,没有过多的繁华和奢华。

周总理走进大礼堂的中央,他的目光被门口的柱子所吸引。他走近一看,发现这些柱子以及柱子上的装饰,与人民大会堂的建筑风格十分相似。

周总理走到安保人员旁边,指着门口的柱子问道:“这些柱子的设计和装饰为什么与人民大会堂如此相似?”

安保人员愣了一下,然后说道:“总理,设计师深受人民大会堂的建筑风格启发,希望通过这些柱子来表达对国家的敬意。”

周总理听后立刻变得严肃起来。

“你们想把人民大会堂搬过来吗?”他语气中带着冷厉。

领导被这突如其来的质问吓出一身冷汗,他们急忙找到周总理,并解释道:“总理,我们并没有这个意思……”

无论他们如何辩解,总理依旧不为所动,眉头深锁。他坚定地继续说道:“从今天开始,这个礼堂不准再用!”总理突然提高了声音。这一声令下,会议室内顿时安静下来,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你知不知道,你这是在浪费国家的钱,浪费人民的钱,却在做一些无意义的事情,这叫急功近利,贪图享乐!”

领导感到十分尴尬,他们不敢再争辩,只能默默听从周总理的指示。

总理的严厉批评让他们深感敬畏和愧疚,他们暗自发誓要以后更加重视人民的需求,合理利用公共资源。

1963年底,周总理展开了一次历史性的外交之旅,访问了非洲、欧洲和亚洲14个国家。这次访问对中共和中国的外交政策来说具有重要意义,而其中的一次插曲更是令人难忘。

周总理访问埃及时,卫兵将衣服送到埃及使馆进行维修和清洁,陈家康的夫人徐克立看到周总理那一身打满了补丁的衬衣,忍不住流下了眼泪。

“为什么要给总理送这样的衬衣!这不合规矩!”徐克立愤怒地向警卫员发话。

徐克立买了三套衣服要周总理带上,可是周总理却拒绝了他的好意并解释道:“修补的痕迹无所谓,旁人也不会在意。这是因为,我们一直在坚持努力工作,这才是最关键的。”

为人民服务,贡献自己力量

周总理一直以来都抱着简朴的生活态度,这不仅表现在他对自己的住处要求简单,也体现在办公和生活用品的摆设上。

每天晚上,当周总理完成了一天的工作后,他喜欢独自待在房间里读书。

这成了他的习惯,同时也是他放松身心的方式。即使有时候工作非常忙碌,他依然会坚持在睡觉前阅读一会儿。

有时,他甚至会半躺在床上翻看文件,一边思考问题,一边做笔记。

住在西花厅的时候,周总理的秘书发现吊灯的光线实在太暗,他觉得这样下去对周总理的视力可能会有所影响,便提议请宾馆送来一盏落地灯。

秘书想着这样周总理就可以在光线明亮的环境下阅读文件,而不用担心对视力造成伤害。

然而,周总理却坚决拒绝了这个提议。

他说:“我正在履行我的职责,为人民服务,我不能享受过多的便利。我要以身作则,树立新中国建设中的艰苦奋斗精神。光线暗一点,也不会妨碍我完成工作和学习。”

“总理,还是您的身体要紧,要不然我去买一个台灯给您……”

秘书的话还没有说完,周总理却意外地打断了他的话。

他微微皱起眉头,深思熟虑地说道:“自己用,搞那么高级干什么,自己动动手就行了。”周总理的语气中充满了坚定和决绝。

于是,周总理请来了一位技艺精湛的师傅,要求他用铁罐子制作两盏台灯。

师傅答应了周总理的请求,他用心制作了两个铁罐子,并将它们放置在周总理的办公室和卧室。然而,铁罐子做成的灯罩会反光,经常晃得周总理眼花缭乱。

周总理立刻意识到这个问题,他知道自己需要采取措施来解决这个困扰。

他召集工作人员,并告诉他们这个问题。工作人员们立即行动起来,他们找来了绿色的油漆,并在铁罐子的灯罩上涂抹上了一层绿色的油漆。

那一刻起,灯罩上散发出柔和而温暖的绿光,一下子就解决了眩光的困扰。周总理满意地点点头,感激地对工作人员说:“谢谢你们的努力,这样的改动非常好,我很喜欢。”

从那以后,中南海的办公室和卧室里的这两个台灯一直被使用着。

无论是工作还是休息,周总理都能依靠它们提供温暖的光线。这两盏台灯成为了他生活的一部分,见证了他潜心为国家付出的岁月。

周总理不仅用自己的言行赢得了人民的尊敬和爱戴,更成为了我们后代学习的楷模。他以身作则,坚持廉洁奉公,始终保持朴实的生活方式。

他的所作所为,激励着无数的后辈们,让每个人都明白,只有在自己的岗位上积极奉献,才能为国家、为人民作出更大的贡献。

结语

周总理待人总是亲和又严肃,他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和建议,态度诚恳而真诚。他经常会主动与普通百姓进行交流,关心他们的生活状况和困难。

每次听到人民的呼声,他总是坚定地说:“我会努力去解决这个问题。”这样的回答让人们感到他对于国家和人民的责任感。

正是因为这样一个人的存在,周总理成为了全国人民的希望所在。他的品质和行为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鼓舞和信心,让人们深信中国的未来会变得更加美好。

周总理用自己的言行传递出一种价值观念,激励着全国人民共同努力,为实现中国的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4 阅读:1311

二狗观百年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