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光几十亿,到头来却不是荒废就是拆除!中国古镇为何批量倒闭?

漫步的空影 2024-12-15 01:53:31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不知从何时开始,不论大家去哪里旅游,总能碰到一个又一个的古镇,并且这些古镇还都像是“从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一样。

据相关数据统计,我国目前已开发或正在开发的古镇已超过了2800座,但这些动辄烧光几十亿元的古镇,到头来竟不是荒废就是被拆除!

观察者网 12月10日 关于“‘空城’、烂尾,‘批量生产’的古城古镇宿命难测”的报道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些曾经被寄予厚望的古镇,纷纷步入倒闭、烂尾的境地呢?

古镇建设的狂欢与泡沫

曾经人满为患的古镇

古镇建设的起点充满了理想主义色彩,在2000年前后,随着旅游业的兴起,地方政府希望通过特色古镇项目带动经济,古镇成为吸引游客的标配。

而一些经典案例的成功更像是火种,让全国掀起了一场造镇热潮,以乌镇为代表的江南古镇无疑是佼佼者。

在当时,古镇几乎成了吸引游客的代名词,一座成功的古镇意味着旺盛的客流量、丰厚的门票收入以及遍布街头巷尾的小吃摊位和纪念品商铺。

这样的模式看起来简单直接,但在如今这个追求速度和效益的年代,却孕育出一个逐渐膨胀的“泡沫”。

白鹿原影视城(上)与白鹿仓景区(下)

自从人们看到了乌镇的成功后,地方政府、房地产开发商、文旅投资者,几乎都在打量着脚下的土地,寻找着下一个可以“复刻乌镇”的机会。

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造镇热潮迅速席卷全国,从北方的黄土高坡到南方的烟雨朦胧,仿佛没有哪个地方能免于这场造镇风潮的洗礼。

大庸古城夜景

随着资本的涌入,政策的跟进,古镇项目如同催熟的果实一般迅速诞生,可这些造镇者是否真的理解了乌镇的精髓?

许多地方在模仿时,并没有考虑到自身的文化特色,甚至不惜用仿古建筑覆盖原有的乡土风貌。

这些建筑看上去是古镇,走进去却没有“古味”,像是一场只为游客准备的表演。

而问题也随之而来,一座古镇,如果没有真实的文化根基和历史承载,它的吸引力究竟能维持多久?在游客们一开始的惊喜之后,是否还会愿意再次光顾?

千镇一面:从热闹到荒废的转折

宋风古城项目工地,已成烂尾工程

古镇吸引游客的核心是什么?是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和生活气息,但许多新建的古镇为了快速见效,忽略了这些关键要素。

游客们或许对第一座仿古街区感到新奇,但第二座、第三座、甚至第十座时,审美疲劳就不可避免。

青砖绿瓦的建筑、高悬的红灯笼,以及满街的臭豆腐和麻花摊位,逐渐成为古镇的统一模板。

无论是位于江南还是大西北,走进这些古镇的感觉几乎没有差别,更糟糕的是,许多古镇的商业模式过度单一。

开发商希望通过商业运营快速收回投资,结果导致一条街全是卖小吃的摊位和义乌批发的小商品。

没有深厚的文化沉淀,这些古镇只能靠短期宣传吸引游客,热度稍纵即逝。

桃花源古镇内的一条街巷,不见人影

其实大量古镇的建设并非基于地方文化资源,而是简单模仿成功案例。

每一座新古镇都在复制上一座古镇的模式,最终导致市场被无限分散,游客无法找到独特的体验,自然不愿意再来。

桃花源古镇的一处庭院长满了荒草

最关键的是,修建一座古镇所要投入的资金可不是小数目,投资动辄几亿甚至几十亿,建筑的折旧、日常维护和人力开支更是居高不下。

如果游客人数不能持续增长,巨大的沉没成本会迅速压垮投资方,而地方政府为了拉动经济,往往提供大量补贴,这也让财政负担加重。

烂尾多年的江南古城项目

在游览古镇时,游客们往往看不到历史,只能看到一场消费主义的狂欢,当新鲜感过去,商业模式的单一性自然就让这些古镇迅速沦为了“空城”......

古镇还能翻盘吗?

尽管大量古镇已经成了“失败名单”上的名字,但仍有一些案例证明,转型和复苏并非全无可能。

首先古镇需要重新定位,一个古镇的灵魂,在于它独特的文化内涵,云南沙溪古镇便是一个成功的例子。

通过挖掘茶马古道的历史,沙溪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镇,变成了游客深度体验历史文化的目的地。

它并没有盲目追求商业化,而是通过合理的开发,保持了原生态的民俗风貌,还有就是商业模式需要创新,游客不再满足于观光,他们更希望有深度的互动体验。

比如提供传统工艺的手作课程,举办小型民俗节庆活动,甚至开发沉浸式剧场,都能为游客带来更独特的感受。

与其试图“卖掉”整个古镇,不如将它变成一个生动的文化课堂,同时数字化的助力也是关键,通过短视频、直播等手段,将古镇的魅力传播到更广的范围。

并且线上互动体验也可以增加游客的黏性,吸引他们前往线下参观。

古镇热潮的退却,提醒人们冷静思考文旅项目的规划,古镇开发的目标不仅是吸引游客,更是传承文化与提升地方影响力。

想要在激烈的市场中脱颖而出,未来的古镇需要解决以下三个问题:挖掘独特性、平衡商业与文化、多元业态发展。

这种复合型发展模式,不仅能分散风险,还能让古镇具备更多社会价值。

古镇是一种独特的文化景观,承载着历史的记忆与地方的情感,它们的兴衰不仅反映了市场的冷暖,更折射出当下旅游业的深层次问题。

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比盲目造镇更为重要,每一座成功的古镇背后,都有耐心的运营、精细的规划,以及对文化的深刻理解。

虽然古镇的复兴之路不会一蹴而就,但只要坚持因地制宜、尊重文化,或许它们依然能成为人们心中的“诗与远方”。

主要信源:

1.原文登载于观察者网 2024年12月10日 关于“‘空城’、烂尾,‘批量生产’的古城古镇宿命难测”的报道

2.原文登载于中国新闻周刊 2024年06月25日 关于“他们掏空积蓄投资的古镇,黄了”的报道

3.原文登载于人民资讯 2021年05月30日 关于“白鹿原民俗文化村为何难逃‘短命’”的报道

4.原文登载于文旅观察 2021年08月11日 关于“特色小镇‘批量死亡’!文旅古镇如何破局?”的报道

0 阅读:9
漫步的空影

漫步的空影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