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什么毕业?文韬武略堪比张良,却因一事败北!

忆霜看历史 2024-06-29 14:24:44

同样是为汉室谋划,韩信的策略可比诸葛亮强不是一点半点。

大言不惭的诸葛亮还以管仲自比,给自己弄些虚头巴脑的东西来粉饰自己,拿着把扇子摇来摇去,好像什么都懂,其实啥也不是!

再看韩信,《史记》说他是一个闲扯淡的社会青年,无所事事钓鱼摸虾,靠蹭饭来养活自己。就是当兵吃粮,这家伙也爱跳槽,不过跳来跳去终于找到了好的归宿。

不知道韩信的智慧从哪里来的,他竟然胸藏兵法韬略,还能让刘邦成为天下老大,佩服!

有些人就是不走寻常路,韩信就是一个。

韩信的出身《史记》上没有记载,但如果把历史拉满,让后人重新审视韩信,那么至少有两点可以补充韩信的聪明才智,一是韩信有很好的家学渊源,他一定有家族强大的根基为依靠,在那个年代战乱频发,一着不慎就会满盘皆输,韩信的家族就是在这种架构下隐藏,或者败落了。

这一方面曾经有文章在证明论述了。那么就再从另一个切入点展开来看。

韩信的功夫和谋略除了家族传承之外,一定与高人指点分不开。

那时候有很多隐世的高人,像是《史记》中记载的黄石公就是一个。

黄石公是张良的老师,因为以一本《太公兵法》传给张良,张良作为刘邦的第一谋士,在辅佐刘邦成就王业的过程中功不可没。

他刚刚出道,就与刘邦有不可分割的情节,他跟刘邦起事的时候,给刘邦说起《太公兵法》里的谋略,刘邦十分认可,而其他人却听不懂。

这也是张良选择刘邦做老大的原因。

那么问题来了!当初刘邦被项羽挤兑,虽封刘邦为汉王,但只是把“穷乡僻壤”的蜀地给了刘邦,还忽悠他说,蜀地也算是关中。

这时候,聪明异常的张良为何没有出来指点江山呢?

还是后来,韩信一语中的,把天下分析的头头是道,指导刘邦按照他的思路发展,并且取得了成功。那么,问题来了:

韩信到底是什么学历?

我们能不能可以这样认定,韩信也是黄石公的学生,并且是黄石公的关门弟子,这个老头,把一身绝学倾囊而授,特别是在武功、谋略、兵法上,韩信比张良还要在上。

据说,后来在张良墓中发现了一部《素书》,这是一本集做人、治世、韬略为一体的综合文本,这部现在公开发行的书籍,细细读来,的确堪称经典。

做人方面,韩信在未成事以前,穷困潦倒,先后接受过放牛大叔、洗衣大妈、自己亲戚的援助,所谓的援助也就是管他吃饭,这个时候的韩信,连吃饭都成问题,真是英雄不问出处。

韩信呢,喜欢拿着一把刀到处显摆,作为跟黄石公学过无敌刀术,又读过韬略的侠士,却遇到麻烦了。

无赖李二相中了他的宝刀,作为杀猪出身的屠夫,李二提出了非分要求,伸出脖子,要试试他的刀锋快不快。

黄石公都没舍得给张良的宝刀,给了韩信,韩信当然知道这刀有多快,吹毛断刃那是自不必说,主要是这刀出鞘就要杀人,而且此刀浸染这天地能量,可以说这把刀在中国神兵器中也是数得着的,因为它是……

差一点暴露出上天的一个秘密[泣不成声]。

为此,韩信干脆从李二的胯下爬了过去。

《素书》上说:“戳辱所任者危”。韩信当然不能做危险事,要是一刀砍了李二,那肯定未出茅庐先完蛋。

学过老师智慧精华凝结而成的《素书》,韩信当然懂得书中的精神,一个二十来岁的愣头青,硬生生地甘受其辱,这份格局与学问、智慧是分不开的。

可以这样认为:韩信就是一个超级神兽!

没背景、没人脉,韩信只能在乱世中当兵吃粮来博取自己想要的东西。

一直是楚国将军世家的项梁起兵了,因为他的家世,厉害的武值,所以他很快成为继陈胜以后的社会老大。

韩信在他身上好像看到了光明,一份美好的前程在向自己招手了。

受过世间冷暖的韩信,拿着他的宝刀投奔了项梁。

他想凭借自己的非凡学问、能力来挣下荣耀以及得到自己想要的利益。

理想很丰满,现实太骨感,项梁根本就不吊他,因为项梁自己就很厉害,还有自己家传的“项氏厚黑学”,凭此足以在世界上有所成就。

项梁眼高于顶,终于为自己的无知买了单,在那个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的秦末,想成为混世魔王,项梁的运气成分还是差了一些,被自己的无知丧了性命。

韩信跟随项梁根本没机会出人头地,还没来得及施展,项梁就玩完了。于是他自然而然地被项羽给接管了。

为了证明自己的确有能力、有思路、有学问,韩信常常跟项羽提一些正确的不能再正确的韬略。

项羽看着这毛头小子,心中不爽:这家伙说的的确对,太正确了!但是我不能听,否则别人会怎么看我?就你这小样还想在我手心里有所成就,嘿嘿嘿,就你能?

想归想,项羽为了显示自己有容人之量,还是给了韩信一个级别,你不就是想多要点工资吗?给你一个处级干部吧!

韩信做了项羽的郎中。

有了级别的韩信,更爱提建议了,并且都是合理化的意见。

但人家项羽就是不采纳!想我项羽恨天无环(要是有了环,就把天给拉下来),恨地无把(有了把,就把地球给举起来),推翻秦,拥有天下还不是手到擒来?哪里轮到你来指手画脚!

此时,刘邦已经率先拿下关中,进到秦的都城咸阳。

因为当时项梁拥立的楚怀王芈心,曾经有话:谁率先进入关中,谁就先为王。

刘邦的行动,让项羽大怒,他在范曾等人的建议下,摆下“鸿门宴”,要除掉刘邦,刘邦得到项伯的帮助,成功逃脱。

余怒未消的项羽进入咸阳后,把气撒到无辜百姓身上,屠城、焚烧秦宫,还把秦的末代皇帝子婴给杀了。

最后把秦宫里的宝贝和美女打包,回老家了!

项羽,你是猴子派来的逗比吗?这哪里是来夺天下的,分明是来夺天下之宝的。

项羽的意思很明显,他只有坐天下的想法,却无坐天下的能力,这番骚操作明明只是想做一个富翁吗!

于是项羽留下了一个千古名言:富贵不还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

就这种格局还想拥有天下?真正的天子应该具备: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因此,他手底下有个姓韩的儒生笑话他“沐猴而冠”,项羽是一个穿着衣服、戴着帽子的猴子而已。

项羽开始分封诸王。他心里盘算着昔日一起作战的刘邦,范增担心刘邦会取得天下,两人就算计起刘邦:巴、蜀地区道路险阻,是秦流放官员、犯人的地方。

于是把刘邦立为汉王,统治巴、蜀、汉中地区,定都南郑。

而把关中一分为三,立降将章邯为雍王,统治咸阳以西地区;长史司马欣为塞王,统治咸阳以东到黄河的区域;都尉董翳曾经劝章邯投降,封他为翟王,统治上郡地区……

这就是“三秦”的来历。

韩信了解项羽,知道他终难成为自己未来所托,就又跳槽到了刘邦这里。

韩信以为这一次终于遇到明主了,可还是与自己的想法相去甚远。

哪里知道在刘邦这里还不如项羽那里吃香,刘邦只让韩信做了一个仓管,每天清点一下物资储备,有人来领什么兵器、物资之类的,做个登记就完事了。

韩信郁闷啊!天啊!既生下我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满腹经纶的韩信,为何不给我一个实现价值的机会!

这家伙还是太着急了。

他的老师曾经说过:贤人君子,明乎盛衰之道,通乎成败之术,审乎治乱之世,达乎 去就之理。若时至而行,则能极人臣之位;得机而动,则能成绝代之功。如期不遇,没身而已。

人生就是一个“等”的过程,应该来的终将会来。强求,只能让自己失去机会。

韩信没事的时候,只好给一帮仓管喝点小酒吹个牛皮,一天十几个人又在一起喝酒了,几杯酒下肚,韩信酒劲上来了,他说道:天地间,英雄不问出处,待我他日成就,一定不忘众弟兄……

“打住!”一个莽撞汉子阻止韩信,说道,“做个仓管多好,有吃有喝无论多大的领导,都来找自己要东西,我看这工作就挺好,我表哥樊哙整天打打杀杀,身上的伤几十处,还说不定哪天……”

韩信轻蔑地看了一眼这家伙,说:“燕雀焉知鸿鹄之志哉!等我拥有天下……”

“什么?你小子竟敢造反!”

樊哙的表弟显然喝高了,他指着韩信及其他人,嘴里骂骂咧咧地说道:“好、好,你们要造反,还想荣华富贵……还想拥有天下……我……我,告你们去!”

一帮酒鬼,糊里糊涂的就给绑了,军法无情,审都没审就把十几个人都给咔嚓了!

轮到韩信的时候,他吓得酒也醒了,行刑的刀斧手正要砍他,韩信猛然间喊到:“慢!”这时候正好看见夏侯婴,韩信知道他给刘邦是过命的交情,当初刘邦只是亭长的时候,人家夏侯婴就是后补县吏了。

作为刘邦最初的班底,夏侯婴在刘邦这里还是说得上话的。

韩信对着夏侯婴说:“主上不是要统一天下吗?为什么要杀壮士!”

夏侯婴见韩信相貌堂堂,非同凡响,就放过了他,经过交谈,夏侯婴发现韩信的确不同寻常,就向刘邦做了推荐。

发现人才是夏侯婴义不容辞的责任。

但刘邦吊儿郎当惯了,既然夏侯婴推荐了,就提拔一下吧,让韩信做了一个粮食局长,专门负责粮食的储备。

这可不是韩信的目的,韩信是想带兵打仗做大将军。

不过有了这个职位,韩信接触到了丞相萧何,两个人在一起经常谈论天下局势,萧何知道韩信的才能,给刘邦推荐了几次。

刘邦没当回事,刘邦以为自己就很厉害了,干嘛非要不熟悉的人来带兵打仗呢!

刘邦率军到达南郑(今陕西汉中的南郑区)的时候,将士们都想回自己的家乡去,逃跑的人很多。

韩信见自己在这里得不到重用,也跑了。

不过韩信的逃跑可不是真逃跑,这是他用的一计。

事先,他故意放风,并让手下的人去报告萧何。

熟读《太公兵法》的韩信,知道“欲擒故纵”的道理,萧何果然中计,两个人就这样一前一后跑了三天,萧何终于“追回”了韩信。

萧何不明白,就这天下形势,韩信能去哪里?两股最大的势力,他都待过,难道他去隐居不成?韩信放不下功名利禄,以至于后来他为自己的欲望付出了生命代价。

萧何追回韩信,就去找刘邦,刘邦听说自己的丞相跑了,不见了,正着急生气呢!

他认为谁都可以逃跑,唯独你萧何不能逃跑,你可是最初拥护我的人,咋撂挑子了呢?

当刘邦听完萧何追韩信的事由后,生气地说:“逃跑的将领那么多,一个韩信有什么可追的?你是在骗我吧?”

萧何说:“诸将易得,而韩信是国士无双,你如果安心做一个汉王,那倒无所谓,如果你向东征天下,那非要韩信不可。”

刘邦虽然有些不相信,但本着兼听则明的原则,还是说道:“我也想东征,谁愿意呆在这鬼地方!”

当时,项羽进入关中后,开始分封天下,他自己封自己为“西楚霸王”。

因为项羽和他的亚父范曾都讨厌刘邦,就把刘邦封在巴、蜀之地,这里是有名的穷山恶水,曾是秦国发配犯人的地方,两人忽悠刘邦说,这里也算是关中,封刘邦为汉中王。

刘邦郁闷啊!这时候听萧何说韩信能有能力帮他打天下,就拜韩信为大将军。

于是,选择吉日良时,刘邦洗浴斋戒,用最隆重的仪式拜韩信为大将军。

从一个粮食都尉直接升任总司令,这让众人感到惊讶。

韩信的背水一战

刘邦虽然相信萧何,但这样破格提拔韩信,他心里也没底。

因此,刘邦问韩信:“丞相数次向我推荐将军您,您有什么策略来实现我的梦想吗?”

韩信,看了看刘邦这副生无可恋的龙相,说道:“请问大王,你和项羽相比,若论功夫而言,您打得过他吗?”

刘邦心里有些不舒服:“切,这个时代拼得是智慧好不好?”但刘邦知道韩信问这个问题一定是有原因的,于是老老实实回答:“我不是他的对手!”

韩信心里一笑,说道:“大王有自知之明,我也以为如果论单打独斗你比不上他。我曾经在他手下待过,知道项羽发起威来,能使一千个人心惊胆裂!

但这个人不能用人,不能任属良将,只是匹夫之勇罢了。

项羽待人,恭敬慈爱,别人长病,他流泪悲伤,把自己的食物分给病人。但对立了功的将士,该封官进爵的时候,官印都刻好了,还舍不得送出去,放在手里磨蹭,印角都磨圆了,还没到人家手里,这是妇人之仁。

匹夫之勇,妇人之仁。这种勇和仁有什么用呢?项羽霸王天下,没有定都关中,而是定都彭城,这是没有王天下之志。

他背弃义帝(楚怀王)当初定下的盟约,封关系好的人为王,后又把义帝迁到江南。他所过之处无不惨灭,已经失去了天下人心。

天下的强弱就在转换之间。大王如果你反其道而行之,任用天下勇武的将士,没有什么不能诛杀的;以天下的城邑,封有功之士,没有什么不服的。

发义兵跟随思念东归的将士,没有谁不奋勇前进的。况且项羽封的三秦之王,章邯、司马欣、董翳三人都是秦将,他们率秦国子弟兵数年,死伤无数,他们后来欺骗士兵,投降了项羽,结果在新安,被项羽坑杀了二十余万秦国子弟兵,只有他们三人被封王,秦国百姓对他们三人恨之入骨。

反过来,大王你当初入武关,秋毫无犯,废除秦国的苛法,与秦国人民约法三章,秦国人民没有不希望您做秦王的。

如今大王您领兵东征,根本不用战,只需要一张布告就能搞定。”

刘邦听韩信这样说大喜,只后悔认识韩信晚了。

于是对韩信言听计从,让他指挥军队,让萧何在后方准备物资保障,供应军粮,准备开始东征。

刘邦引兵从故道袭击雍王章邯的雍地(今陕西宝鸡市凤翔区,东周时期曾是秦国都城),章邯在陈仓迎击被打败,逃往废丘(今西安市长安区),刘邦平定了雍地一直到咸阳,在废丘包围了章邯。随后平定了三秦。

魏王豹本来投降了汉刘邦,但他却有外心,以探望母亲为名回到封国后就与汉王刘邦断绝关系,给项羽讲和。

这人也忒没谱了,他觉得和刘邦级别一样,干嘛要听你的。

刘邦打天下的班子

刘邦派郦食其劝说无效后,就任命韩信为左丞相,去攻打魏国。

魏把重兵都布置在蒲坂(今山西永济市),他以为韩信会从蒲坂进军魏。

韩信用疑兵之计,在临晋摆下战船,另外却在夏阳(今陕西韩城)用木盆使军队偷渡,袭击安邑(今山西运城夏县)。

魏豹惊慌失措,仓忙带兵抵抗,结果被韩信俘虏。占领魏国后,改置河东郡。

接着刘邦又安排韩信和张耳带兵东进,向北攻打代国,取得了胜利。

刘邦见韩信带的兵能征善战就把他的精锐调走,开赴荥阳抵抗项羽。

没了主力,韩信还要进攻赵国,赵王歇和陈馀听说韩信领兵来攻,就组织人马在井阱口(位于今河北省石家庄市鹿泉区)防范,号称自己有二十万人马,兵不厌诈吗,虽然不过就十万多点兵,还是放风吹嘘,想从气势上吓跑韩信。

韩信可不是厦大(吓大)毕业的,人家是山大(扇大)学生。

韩信用计,背水一战,在泜水斩杀了陈馀,活捉了赵王赵歇。

这一战堪称经典,是韩信活用兵法的典范之作。

将领们问韩信:按照兵法,应当右边和背后靠山陵,前方和左边靠水泽。这才是出兵作战取得胜利的关键。这一次将军反而让我们背水列阵,还说“打败赵军再会餐”,我们都不理解。然而最终却打了胜仗,这是什么战术呢?

韩信说:这些都在兵法上,只是诸位没有留意罢了!兵法上不是说过吗?“困于死地而后生,处于亡地而后存”,我们的军队并不是训练有素的将士,这就是所说的“驱赶市民去作战”!在这种形势想,如果不把军队安排在死地,使人人都各自作战;如果让他们处在可以逃生的地方,大家都逃跑了,难道还能使用他们吗?

这就是区别,韩信在用兵法时,考虑到各方面的因素,在地利之外,还有人的素质,因此在这种大兵团作战中,韩信能够得心应手,取得胜利。

随后,韩信又攻下燕、齐两地,为刘邦平定天下立下大功。

可后来,韩信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还是失败了,他败在哪里?

韩信一招败北,他比张良差在哪里?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让历史的文化盛宴眼花缭乱,秦统一后,始终没有确立出一个主流文化来指导朝廷工作。

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就显示了这个秦国当家人的迷茫。

因此才有了他不停地寻找长生不老,找神仙、找药物、找灵性,结果还是一无所获。以至于把秦的统治送上了不归路。

受秦始皇的影响,汉朝的文化主题开始时其实是倾向于道家的黄老学说。

高祖刘邦甚至往儒生戴的帽子里撒尿,这皇帝太能闹了。

甚至到了后来的汉武帝时期,这种文化在高层和民间还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汉武帝刘彻,在大臣赵绾、王臧的影响下逐步接受了儒家思想,但他的奶奶窦太后不同意,因为窦太后相信道家,不喜欢儒家学说,因此,窦太后找赵绾等人以权谋私的事实,把他们送进了监狱,致使赵绾、王臧在狱中自杀。

直到6年后窦太后去世,汉武帝才又把儒家学者公孙弘等人找来,制定了儒家的礼法。

汉武帝享受到了儒家礼法带来的满足感,儒家学说逐步形成了中国文化的正统。

有点扯远了,我们再来看看,对比一下韩信和他的师兄弟张良,两个人一个名垂青史,一个身陷囹圄。

张良是怎样的人?

一,刘邦最重要的谋士

张良是在准备去投奔在留县起事自立为楚王的景驹路上,遇见刘邦的。

当时刘邦率领几千人,攻夺下邳(今江苏徐州雎宁县古邳镇)以西的地方,张良见刘邦不同凡响就归附了他。

刘邦任命张良为厩将,“厩将”是管理马匹、运输,负责后勤保障的官职。从此张良成为刘邦一生最亲密的战友,也是刘邦夫妻最信的过的人。

张良用太公兵法为刘邦献计,刘邦也常常采纳。所以张良感慨地说:沛公大概是天授之才。于是死心塌地的跟着刘邦混了!

在后来的鸿门宴上,要不是张良与项伯关系深厚,刘邦就有生命危险了。

刘邦被封汉王后,又是张良献计烧毁栈道迷惑项羽,才使得项羽放心。

刘邦与楚军作战,在彭城被打败。张良给急得乱了方寸的刘邦献反间计,策反天生反骨的楚将黥布;马上利用彭越和齐王田荣在梁地反楚;而让韩信独当一面,在魏地讨伐反汉的魏王豹。

后来也正是张良的这个布局,依靠黥布、彭越、韩信打败了项羽。

因为身体原因,张良不曾单独挂帅出征,一直跟随刘邦左右,为其谋划。

在荥阳的时候,刘邦被项羽围困,因张良出差在外,没人给刘邦出谋划策,只好与儒生郦食其商量对策。

郦食其出馊主意要刘邦重新任命六国后代为王,就在等候刻印的时候,张良回来了。

他立即阻止了这种无脑的行为,差一点刘邦就要玩完。

二,不贪财,不贪势,功成身退

刘邦被封汉王,赐予张良黄金百镒,珍珠二斗,面对人人都喜欢的财物,张良却反手送给了项伯,为刘邦收买人心,让项伯帮刘邦在项羽面前说好话。

刘邦得天下后,封赏功臣。张良虽然没有战功,高祖刘邦却感慨说道: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这都是子房(张良的字)的功劳。于是让张良从齐国选三万户作为封邑。

张良却说:我开始在下邳起事,和皇上在留县相遇,这是上天把我送给陛下。陛下采用我的计策,侥幸而常常奏效,我希望封在留县就足够了,不敢承受三万户。

这是张良的聪明之处,虽然他与刘邦有基础,但还是打出了“感情牌”。刘邦想起过去的点点滴滴,非常感动,同意了张良的要求,封他为“留侯”。

“留侯”,留下的是过往,留下的是记忆,留下的是美好。有了“留”,还会被“除”吗?

在刘敬的建议下,刘邦定都关中。张良当然要随行左右了。

俗话说“伴君如伴虎”,“帝王可以共患难 ,但不可同富贵”。深谙此法则的张良,以身体多病为理由,给刘邦请了长期病假,在家中练习当时流行的道家秘术,静居打坐,不吃五谷,竟一年多闭门不出。

张良,高人呢!恪守“功成身退,天之道也”的生存法则。唉!世间人有几人能看透呢?看看那些在位子上身陷囫囵的高官,不知道是可怜呢,还是可怜!

张良高明之处在于——与朝廷若即若离。虽然自己隐退,但他的儿子还在朝任职,以至于他后来专心修道时,刘邦想撤换太子,吕雉请教张良,张良一计保住了太子刘盈。这样,张良还能为自己的后世子孙谋身后计!

再看看韩信!与张良对应的韩信,是刘邦最重要的武将!他是怎样的人呢?

一,贪恋名利

韩信的确是刘邦时代最厉害的武将,因此才有“得韩信者,得天下”的说法。

韩信也是这样想的,有这种想法是很悲催的。

韩信攻占齐国后,想自立为王。就派使者去找刘邦讨封。

刘邦开始大骂,这也是刘邦的脾气,一言不合就开骂。

张良和陈平根据形势需要制止了刘邦,刘邦忽然转过弯,接着派张良去任命韩信为齐王,并征调韩信的部队去攻打项羽。

这也是刘邦第二次征韩信的兵了,这样看来,韩信练兵还是很厉害的,一些不能打仗的士兵,也被韩信培养成虎狼之师。

封韩信为齐王,又征他的兵,这事也只有他的师兄张良能完成。

看看韩信与张良的区别,张良主动隐退,不想要权要势,而韩信却喜欢功名利禄,同门师兄弟咋区别这么大呢?

韩信也因此走上了不归路。后来被萧何与吕雉设计除掉。

韩信与刘邦曾经有过一次对话,刘邦问韩信:像我能带多少兵?

韩信说:陛下最多不过10万!

刘邦问:你呢,能带多少兵马?

韩信说:臣多多益善耳。

这也是成语“韩信点兵多多益善”的出处。

刘邦见韩信这样说,就说:越多越好,你为什么被我擒获?

韩信说:陛下不善于带兵,却善于驾驭将领,这就是我韩信之所以被陛下擒获的缘故。况且陛下的地位是上天赐予的,不是人力所做到的。

韩信啊韩信,既然你知道刘邦是上天赐予的咋还想造反呢?

是欲望太强,想做天下之王吧?结果“王”没做成,到先“亡”了。

北宋名相吕蒙正在《寒窑赋》中曾经这样说韩信:“韩信未遇之时,无一日三餐,一旦遇行,腰悬三尺玉印,及至时衰,死于阴人之手。”

吕蒙正把韩信的结局归结于运气的兴衰,其实,这都是欲望惹的祸!

史料出自于《史记》《资治通鉴》

0 阅读:11

忆霜看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