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这是一个老安卓用户转向苹果的历程,虽是基于自己的主观评价,但笔者力求客观事实和真实反馈,希望能给到大家正确的,中肯的,客观的,完整的,立体的,全面的,有效的参考建议。
鉴于图文较长,建议急的水友直接跳过下一篇
笔者是高校在读学生,从初二步入数码科技圈到现在虽说不过几年,但还是入手体验过较多的数码产品,从最初的“一颗P10永流传”魅蓝Note5,到三星破U魅蓝S6、“看着眼熟”小米8SE、“大试牛刀”魅族16s,再到高考后的“七天无理由”一加9和“真的很烫”魅族18Pro,中间也还夹杂了“短小精悍”的iPhone SE和“漂亮得不像实力派”的坚果Pro2,最后到现在的iPhone13pm。
相信你不难发现我是个“小众品牌”和安卓的坚实拥护者(集魅友、加油、锤粉三者于一体的倒霉蛋),我执着于Flyme和“小而美”的魅族,追求“Never Settle”的一加态度,欣赏“天生骄傲”的锤子,也倾心“感动人心、价格厚道”的小米…….仅管到现在各家都有些变了味,逐渐“*人*己*行业”那啥,但我仍对走在世界前列的对国产品牌充满信心。
前篇——破局:Mac和AirPods高考后自然是大家的换机季 手机方面,由于我本人对品牌的强烈情感和深厚情怀,去年高考结束后毅然的选择了安卓阵营一加9,到手后由于塑料边框实在太过恶心便七天无理由了,后来换了魅族18Pro,很遗憾的是,两个都撞上了焱龙888一代的糟糕发热。[下次一定]电脑方面,其实…我最初并不准备购买电脑,我大多玩手游而很少玩电脑游戏且大一也没有电脑刚需,在假期间迷上了摄影和剪辑,后来由于某种邪门的原因,关注到了当时正火热进行的苹果返校季优惠。铛铛~Mac book就此在我脑子里反复萦绕。
M1的强劲性能、ARM架构的出色能效、创作剪片的绝佳利器、安静优雅的机身、返校季还送AirPods!卧槽搁谁谁不上头谁不迷糊?(我根本不在乎能不能畅快玩端游!也不在乎品牌是不是联想、戴尔…)于是赶紧和爸妈商量后就美美下单了。不过由此埋下了巨大的矛盾——我成为了安卓搭配Mac、AirPods搭配安卓的缝合怪。
「Mac book Air」 作为不玩端游(重点)的我来说,搭载M1芯片的Mac简直太优雅了,不用担心续航和噪音、也不会为其256G存储空间而担忧、更不会担心体积和重量,并且完美的的符合了简洁至上。系统层面上,Mac OS,不,我更愿意称其为iOS,因为它给我的直观感受和操作体验真的太像手机或者平板了!
可靠的稳定性和易用性基本没有给我带来痛苦,搭配独占的Final Cut剪辑视频满足一下兴趣爱好也是没啥问题(PR*都不用!✅)。事实上它在我的学习生活里表现确实不错,日常的文字、表格和视频处理日渐得心应手。
先谈谈优点:1. 稳定流畅美观的系统,你甚至可以用用手机的思路去用Mac OS 2.操作逻辑和使用体验一绝的触控板,磨砂玻璃配合震动马达模拟的优秀压感。3. 视网膜显示屏所带来的“极为”清晰的画面。
4.Air的重量极为轻薄且全金属机身质感极佳5.轻薄本里优秀的续航6.较于win本有着更优质的软件版本
Mac版QQ
Windows版QQ
再谈谈缺点:1.机身接口数量和种类较少,两个C口一个耳机孔2.基本告别网游 (即使通过转译运行也会因此产生巨大性能损耗而得到垃圾体验3. 专业软件问题和兼容性较差,Rossato有待加强4.限制于尺寸,Air的触控板相对较小
尺寸对比
后谈谈一些争议点:1.屏幕小、60Hz刷新率(不玩游戏、日常办公)2.亮面屏,可视角度小(亮面雾面各有所好)4.无风扇设计,担心散热(笔者个人极少遇高温,且无风扇就无噪音岂不美哉)5.摄像头分辨率较低(电脑摄像头基本很少用,如有刚需可等iOS16调用iPhone)6.Mac对于鼠标的适配和支持度较低(触控板学习成本较高,但会用后很轻松) 综上,选择Mac是比较符合我的需求的。至于各位还请按需选购,切勿创造需求。你得到什么的时候也必将失去什么
忠告:至于游戏,想玩或者有需求的,务必打消念头,否则室友在美美组队时你只能望而却步
至于工科软件,网上大多测评都不太全面客观,M芯片究竟能不能用好不好用,最终是取决于你的需求
「AirPods2」 至于教育优惠送的二代耳机,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了小插曲,笔者正常使用一周后右耳就无法正常充电了,于是第一时间向官方申请售后,寄修检测非人为故障后很快给我更换了一套全新的,这速度和服务的确对得起这价格...…不过我这次选择了挂小黄鱼出掉(此处温馨提醒各位水友小黄鱼水太深,打着教育优惠卖闲置耳机的太多,各位切需注意甄别!) 换回了之前的MEUZU POP2s凑合用,原因相信各位水友也能猜到,主要因为系统不同原因,苹果耳机和安卓手机(此处以魅族举例)的搭配使用实在傻缺,在电脑和手机之间的流转切换比较麻烦,体验甚是痛苦。
还有原因就是:
二代的音质我不是特别认可,对于一个官网售价高达999的耳机来说这个体验不算满意。
2.笔者已经习惯了入耳式耳机,对于二代这种半入耳式感觉不适(半入耳党绝不认输…)🤣。 在以700大洋卖掉它后,这样一算教育优惠确实划算(当然这是在不谈苹果性价比的情况下),7999优惠800的基础上自己再以700卖掉耳机那就等同于是以6500入手电脑(即使是最狠的多多百亿补贴,当时也仍是需要6900左右,且是在抛开多多的品控条件下
谈当时笔者心情如下: 【雷军:这不爽死了吗】.jpg
正当我还天真的为大砍厨子一刀而窃窃自喜时,殊不知已经给自己“埋下大坑”——陷入苹果的甜甜圈
中篇——一发入魂:iPhone手机对于现代人(特别是大学牲)的重要性可说是不言而喻,笔者在高考后入手了魅族18Pro,中置挖孔、纯白后盖、三零Flyme,这在外观和内在上都给到了足够的爽感。
但遗憾的是作为手游玩家,拜于膏通统一分配的焱龙888的“斯文”功耗和感人发热、以及武汉逐渐火辣性感的气温,每当打开游戏它就会展现出感人的温度和尿崩的续航,该机给我的体验是愈发不满。
相反的是,入手Mac后,得益于性感的机身和体贴的重量以及ARM架构,可以通过App Store或侧载运行很多手机端软件。由此,在安装上B站、微博、抖音等手机软件后(笔者有强烈怪癖,能用小程序绝不用软件、能用软件绝不用网页),Mac成了我的大屏端,每天打发在手机上的时间被转移到了电脑上。
就这样一边吐槽高通垃圾,一边沉溺于Mac的畅快体验,在以上矛盾的交织下,我萌发出罪大恶极的想法——(又要被厨子宰了)
「要不,换iPhone吧」 笔者作为手游玩家,屏幕较小和刷新率较低是不能忍受的,符合需求的显然只有13Pro Max。 手机拿到手的一刻我感受到了实在的重量和“特别的”握持感,这和安卓主流所追求的轻薄、通过曲面屏和圆滑边框组合而产生的手感是大相径庭的——从魅族18Pro的曲屏和189g过渡到苹果的直屏直角边框和226g这种冲击力无疑是巨大的(特别是对裤兜的冲击…)。好在硬朗的不锈钢直角边框下,又有圆滑过渡且统一的R角,加上干净简洁的磨砂玻璃背板,外观上还是给到了一定的爽感。
从安卓转到iOS,系统交互和操作逻辑并没有给笔者造成麻烦,毕竟基础的东西都大差不差。但在一些细节方面,最初也带来过不适(有好也有坏):例如我很喜欢应用多开、Flyme的小窗和mback、更换图标包、添加小程序到桌面,但是这些在iOS上都较难实现或者没有。又如苹果应用商店的付费机制和与安卓游戏数据不互通这更是不能理解。再如微信QQ视频通话暂不支持后台小窗。 再比如手机顶部状态栏,安卓通常在其中塞下图标用于消息提醒,而iPhone由于其刘海占用较大空间,其顶部可展示的信息是极少的、利用率较低(但不可否认这样显得简洁美观了一些)。
再如,苹果的Wi-Fi和蓝牙的开关逻辑是“开、待机、关”三个状态,而安卓的“开、关”就比较符合直觉,对于习惯“关彻底”的我来说,这就有点折磨了,每次必须进入设置才能彻底关掉,至于我为何如此纠结要“关彻底”,估计是我潜意识认为这样更省电的强迫症吧 还有有趣的是,由于iOS15目前不支持顶部状态栏电量显示,iPhone改掉了我时不时看电量的习惯。或者说是A15芯片的优秀能耗治好了我的电量焦虑,从之前的一天两三充到现在的一天一充基本够用。
上网课所以时间较多
这让我不禁陷入深思“究竟是高功率快充重要?还是大电池优化重要?”或许这个问题是无解的…作为大学生,我的环境中并不缺少插座和电源,快充可以快速回血。但相对的,大电池配合好的系统优化让我不必带上充电器也不必随时关注电量。各有利弊吧。 再谈换机最关心的游戏体验,直接下结论吧:除了降亮度的缺点其他都是优点。
游戏利器
总结:3月份入手到现在,各方面的体验算是深度,结合最初换机对续航、发热、游戏表现改善的愿景再来看,从安卓换到苹果值吗?我的答案是:值! 至于iPhone的优缺点,已然有很多专业媒体的测评,笔者只总结对于自己感知较强的几点:1.A15芯片性能出色,发热控制不错但没吹的那么厉害2.13pm的27w充电比较垃圾,但续航强得离谱3.户外、游戏等场景降亮度的尿性依旧,体验比较恶心4.较于安卓阵营,苹果内置广告很少
后篇——锦上添花:AirPods Pro和Apple Watch「AirPods Pro」 上文提到由于耳机类型和跨系统的垃圾体验,出掉了教育优惠附赠的AirPods2,谁成想现在又给绕了回来🤣,第三方蓝牙耳机(此处指魅族)搭配苹果手机和电脑的使用体验一样是糟糕的。在设备间切换流转过程繁琐、游戏时延迟较高,这两点是我极不能接受的。于是咬牙购入了AirPods Pro,选择这款还有两个原因是入耳式和降噪。
花一千多购买一个蓝牙耳机相信大家都是肉疼的,之前我也觉得没有必要。但是,体验一番后还是真香定律了,好的产品对得起高昂的价格。 在我最关心的延迟问题上,得到了很明显的改善,实测了和室友的win本搭配的延迟也是较低的。设备间切换流转问题上,凭借于苹果生态,这个过程很丝滑也很智能,多数情况下不需要自己手动切换,终于!省心了…
再来谈谈主动降噪、通透模式和空间音频三个比较惊喜的点。说它“惊喜”是因为在之前我从没接触过降噪耳机和通透模式,只是在网上看过测评和了解一些原理,但这远没有亲自体验来得实在。
降噪模式在很多场景下帮助我捂住耳朵,让自己远离打扰更专注投入,特别是在寝室和食堂时感知太强了。通透模式的体验更为奇妙,在佩戴着耳机时也可以清晰听见外界的声音,算是解决了入耳式耳机的痛点,二者的组合真正做到了“听你想听的”再搭配上空间音频的包围环绕感,我已经多次恍惚才反应过来:我tm是戴着耳机的?! 选购意见: 笔者极力推荐各位购买带有降噪和通透模式的耳机,我相信大多数人是未曾亲自体验过降噪耳机的,无论是从隔绝噪音还是保护听力的角度,体验一番后我相信你会喜欢上它。 当然,现在有很多国产品牌在做相关产品,降噪方面甚至不输苹果。
小米
华为
OPPO
对于安卓用户我推荐购买手机同品牌体验会好一些,安卓搭配AirPods可以正常使用降噪和通透模式但并不能体验空间音频功能,且还有较多附属功能不能使用。对于苹果用户,搭配AirPods无疑是最佳选择,连接和切换很省心,查找和语音播报也很实用。
「Apple Watch」 出于记录和装饰性等原因,我一直有佩戴手表和手环的习惯,所以苹果表这类集手表手环手机功能于一体的设备对我的的吸引力是很大的。[针不戳]
入手体验后感受最深的一点是「想要你更健康,它是认真的」。在体能训练、心电图、血氧、睡眠、饮水、洗手、呼吸、步伐、噪音监测等方面它下足了功夫,这对于晚上比较喜欢操场运动和关注健康数据的我来说是不错的。装饰性上也完全不用担心,有很多的表盘表带以供搭配选择。
但是,苹果表对我很必要吗?其实不是,以上的大多功能在之前的小米手环4也能将就着用。 这就要提到它最吸引我的一点——苹果生态。
手表不再单一,搭配上iPhone或Mac以及耳机或单独使用可以实现很多互联互通,相关功能我不再一一例举,只谈谈几个对自己感知很强的点1.消息的提醒,重要的不会错过,没用的抬手看一眼后继续2.搭配耳机听音乐,运动时不必再揣上手机3.无感解锁手机、电脑
选购意见: 至于GPS还是蜂窝款,个人建议GPS就足够,智能手表始终代替不了手机。况且一天一充就很烦了,再上蜂窝应该是更崩…网上对于苹果表的争议已有太多,但我想这不光是苹果表而是整个穿戴类智能设备所面临的问题。 它不是必需的但也不是毫无意义的,没有并不影响正常使用,有了可以完善丰富你的体验,至于你对它有多大需求、它对你有多大帮助是因人而异的。
在此引用up主@呼叫天呦的一句话:“我们总会纠结,买了似乎没什么用,不买又觉得有了它也许会变得更好,所以买了的多少免不了吃灰,没买的总是蠢蠢欲动,但说到底,能改变你的始终是你自己”
末篇——苹果生态 通过上文想必大家对各个苹果单品都有了初步了解, 接下来我们来聊聊苹果全家桶中最重要的一环——iCloud云上贵州。
iCloud作为苹果的基础云端服务,作用是把以上的设备通过云端连接起来。 当你只有一款苹果设备时,它的作用仅仅是备份,除了换手机同步数据时很少能感受其作用。 但当你把所有的设备都登录到iCloud时,每一个设备之间则可以相互联动作用,一起组成所谓的苹果生态。
至于利用苹果生态可以做出多少可能,网上教程大把的是,我只谈谈对于自己感知很强的几个互联操作:1.来电或消息时,设备几乎同时响应,手机亮屏、手表震动、耳机播报、电脑弹窗,想错过消息都难2.设备间的无感解锁、切换,例如手表解锁手机和电脑、应用在手机和电脑间的“接力”以及音频源在耳机的切换
3.隔空投送。在使用前我认为这玩意没什么大不了,只不过是传输图片视频等,它能做的我微信QQ文件助手一样能做。但是,隔空投送在苹果生态中自然是被加强的,文件类型、网络、速度都完美解决了,投送流程也简单,再不需要享受上传和下载的双倍痛苦[针不戳]
4.快捷指令和自动化。对于我这种愿意折腾的人来说,可以构建较多实用的指令操作,且在iPhone和Mac上大多可以通用
5.Apple Music,外语曲库丰富、组队家庭会员便宜、无损音质、全类设备通用,搭配AirPods能开启杜比全景声,另外界面美观、无广告,作为一个网易云V7用户我也很难不心动,搭配上iCloud的自动同步资料库,夜跑时带上手表和耳机就可美美出发了,所有设备的资料库也早已通过iCloud悄无声息同步了
6.和对象使用Face Time进行视频通话,除可以获得更好的画质,还可以通过“同播共享”轻松分享屏幕,搭配AirPods还可获得清晰通透的音质,再不必忍受微信的高糊画质了[针不戳]7.和对象使用备忘录、相册进行文件夹和相册的共享,大家都可以实时编辑和修改8.系统、操作逻辑的统一。无论手机、平板、手表或是电脑,操作逻辑以及设计的观感都是统一的,在各种设备间切换时并不会感到不适
当然,只有当你使用某款苹果设备、呆在苹果的封闭空间里时,这一切才能无缝合作。这就为苹果带来了另一个好处:消费者被捆绑住了。一旦你开始使用iCloud,就会很难切换到安卓设备。很多人选择苹果,不是因为iPhone有多好用,而是因为他生态链里的其他产品优势太大,间接提升了iPhone的竞争力和用户黏性。
从ARM架构的M芯片发布,到其搭载上电脑、平板,再到WWDC2022发布的iOS16和iPad OS以及Mac OS- Ventura,iPad支持台前调度、Mac摒弃拟物风等等,苹果在硬件和软件层面通力协作、不断糅合,未来的苹果生态更值得我们期待。
最后——谈谈苹果 苹果凭借其极高的品牌流量常驻数码区热搜,人们对其的评论褒贬不一也两端极化。吹捧的少不了“生产力、稳定流畅、A15无敌”,贬低的少不了“封闭、高价、调教用户”,“买苹果不就是为了装X么?、买苹果就是图个养老”之类的话太多了,我们大可不必为此争得面红耳赤,各取所需就好,自己用的舒服那就是最好的。我一直认为只有体验过足够多家厂商的产品,才能给出中肯的评价。
至于如果非要问苹果有什么魔力或是捅破天的技术来吸引国内无数消费者,我的答案是:省心。
暂不论它自身产品做得怎么样,总有大批的开发者为其做适配,总有大批的第三方为其做配件,总有大批的店铺供其维修,这自然是利于消费者的。 但说回来这有部分原因是——苹果太高傲了,还有大谈环保取消附赠充电头、超速的20w充电、不合群的lighting接口、标准版沿用60Hz、Mac不副赠Office等等,以上实在是太不符合国人的消费需求,作为在国内有极高份额的“唯一”幸存下的手机外企,竟然这样对待大金主竟…库克出来挨打.gif
使用科技产品带来便捷,方便我们的日常学习生活才是目的,相比于苹果售价稍低的安卓全家桶也可以满足大部分需求。尽管现阶段由于安卓自身的原因以及安卓和Windows的隔阂,生态间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但随着如小米华为等厂商的发力,我对国产品牌也充满信心[针不戳]
HONOR
HUAWEI
OPPO
结尾:本篇行文较长,且多是基于自己的主观评价,如有错误和不同观点还请指正和善意评论留言。写稿不易,还望支持
阿妹影视剧
不得不说你是真有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