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鲁中山区,夜雨混杂着枪炮声,战争的硝烟在群山间久久难散。孟良崮战役正处于最为关键的时刻,粟裕却在决定生死存亡的关头突然中断指挥。这是为什么呢?
一、华野第一次总攻迟滞:未能“一鼓作气”
5月15日凌晨3时,华东野战军(简称“华野”)对孟良崮发起第一次总攻。久经沙场的将士们原以为可以一鼓作气拿下要塞,但在拂晓时分的激战中,却进展不大,伤亡不小。
根据一份作战日记的记录,这次进攻失败的原因有二:其一,总攻前的炮火准备并不充分。粟裕担心大量消耗炮弹会影响之后围歼整编25师和整编83师的战事,所以炮击并未能形成强力火力覆盖。
其二,74师尚未失去全部水源,士兵体力尚可维持,斗志犹存。9纵原本担负夺取74师水源地的任务,但战斗一度受阻,没能在总攻前完成切断供水的预期。于是,当晨光升起时,强攻的华野部队付出代价,却仍未撼动74师的核心阵地。
二、内外争议:是否该撤退?
面对不理想的攻坚效果,内部出现了“要不要撤”的声音。粟裕的秘书鞠开回忆,开战前布置任务时,一位资历颇深的纵队司令在电话中与粟裕发生顶撞。
陈毅听到后立刻接过电话,态度坚定地说:“粟司令的意见就是我的意见,我们是一起研究过的。你若不想打,就下去,我换别的部队上!”此言让对方沉默不语。
不久后,叶飞之子叶小琦也讲述了一段往事:有人向粟裕或陈毅提出撤退建议,担心国民党援军逼近时,华野若不能迅速吃掉74师,可能会腹背受敌。
陈毅闻讯拍案:“谁再说撤,就杀谁的头!”并宣示了要追究失职的“三大纪律”:撤职、查办、杀头。此举表明陈毅与粟裕决心已定,不愿让煮熟的鸭子飞了。
当时华野首脑层包括司令兼政委陈毅,副司令粟裕,副政委谭震林(在东线组织阻击),参谋长陈士榘,政治部主任唐亮。
陈毅的存在往往被低估,但其实他在华野中具有定海神针的作用。这番“坚决不撤”的态度正说明了他的果决和魄力。
三、再度发起攻势:5月15日的二次总攻
5月15日中午,华野重新部署。在前线各纵队的报告中可以看到,9纵、4纵、8纵等部都在加紧攻势,为下一步合围74师做准备。
据“阵中日记”所载,从5月15日下午3时一直到16日上午,粟裕个人的签名命令消失。作战文电中仍有指挥行动的记录,但多以“陈毅”“叶飞”“梅参谋长”等名义发布,可见粟裕已无法亲历亲为。
四、激战加剧:敌方突围与第三次总攻
5月15日黄昏及夜间,各纵队围绕孟良崮多处高地和山头展开激战。日记及报告中多次提到,“9纵正攻击520高地、雕窝;4纵逼近540高地;8纵兵力压向芦山。6纵和1纵则封锁西南与南路,阻断敌人突围。”
值得注意的是,华野方面并非只能倾尽所有在此孤注一掷。档案显示,粟裕在前期安排中还留有相当数量的兵力以防万一,并为歼灭整25师与整83师做准备。但随着74师陷入重围,黄百韬等国民党援军的动向牵动华野之心,双方在外围对峙,亦使得战事更显紧张。
五、粟裕病倒:为何无损华野攻势?
粟裕在最关键时刻中断指挥,本看似对华野不利。但战局并未因此失控,原因有三:
六、凌晨血战:第三次总攻决定战局
16日凌晨1时,叶飞根据陈毅的授权,命令华野多支部队同时对孟良崮阵地实施总攻。共投入29个团组成突击主力,分别打向540高地、520高地、芦山和主峰。封锁突围的六纵、一纵也在各自区域内予以拦截。战况惨烈至极,双方在暗夜中频繁爆发白刃战。许多解放军战士事后回忆,因敌人断水断粮体力衰弱,实战中的拼刺刀场面往往出现74师士兵不敌的情形。
随着芦山、520高地、540高地相继陷落,74师残部退守孟良崮主峰已是强弩之末。张灵甫无法等待援军,曾试图选择突围,却屡遭截击。最终在5月16日下午,华野彻底控制孟良崮要塞,74师大部被歼,俘获千余人,张灵甫也在绝望中被击毙。此役奠定了华东战局的重大转折。
七、粟裕重返指挥:胜利与遗憾
据日后回忆与档案记载,粟裕在16日上午身体状况稍作缓和,重新接过指挥大权。在张灵甫被击毙、74师覆灭的消息传到华野司令部时,陈毅、粟裕等高层并未盲目乐观。他们仍盯紧黄百韬整25师和整83师的动向,希望进一步扩大战果。
此时,粟裕虽然依旧疲惫,却马上着手收拢各部,打算对可能溃退或增援的敌军进行新的合围。档案中能看到他起草给各纵队的命令,指出要严防敌残部突围,并尽快组织追击。但整25师与整83师并未冒险猛冲,一度偃旗息鼓。
华野最终只在外围进行若干警戒与袭扰,并未能完全如愿歼灭25师与83师。这或许成为粟裕心中一丝遗憾。历史发展证明,孟良崮之胜虽令国民党军元气大伤,但此后国民党在其他战线仍负隅顽抗。粟裕的设想并未完全实现,不过74师的覆灭已足以震动整个国统区。
八、结语:一场透支身心的鏖战
回望孟良崮战役,粟裕的突然“倒下”看似意外,却也是连续作战、不眠不休的结果。自战役开始,他夜以继日筹划、调兵遣将,神经始终绷紧。等到最关键时刻,身体发出警讯,血压高达220,迫使他暂离指挥岗位。然而,正因他前期高度统筹,加之陈毅、叶飞等决策者随机应变,华野依旧掌握住了胜利的主动权。
孟良崮一役名震四方,也正式打响华东野战军与蒋介石王牌部队之间的胜利号角。在往后的记忆里,人们往往称颂粟裕的神机妙算,却少有人关注到他病倒在担架上的那一刻,更鲜有人会深究他这段“缺席”的原因。岁月流逝,当我们翻开旧档案,重新审视这段可歌可泣的历史,才发现那些埋在资料字里行间的真相,更能触动对峥嵘岁月的无限感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