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朝晖:大学校门封闭不利于健全国民精神丨“重开”大学校门

河南商报 2023-10-12 14:00:49

顶端新闻记者 张恒

大学校园能否向社会开放?公众的呼声不断高涨,对外开放的高校却不见增多。

顶端新闻记者专访了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他认为,大学校园应该对外开放。校园实体上的门,实际上也是办学理念和精神的上的门,封闭的大学环境,对提高整体国民素质、健全国民精神都是不利的。

顶端新闻:你是否同意大学校园对社会开放?

储朝晖:我认为应该对外开放。只有开放才能够更好地发展、更有效地服务社会。大学和社会之间应该建立平等、开放、互动的关系。开放才能让大学的内部职能更加健全、更加现代。

如果封闭了,把师生关起来,把大学当成一个衙门,其本身功能就不能正常发挥,社会也不能得到大学之力,进而形成互动。

前几天一位朋友说,他作为校友无法进入自己的母校,原因是校友卡过期了。没有校友卡,还要通过学校内部的人申报系统。现有技术完全能做到刷身份证识别信息,学校却没有从开放的角度拿来应用。

顶端新闻:有人认为开放后,大学将迎来安全问题、教学管理的混乱,给高校教职工带来困扰,你怎么看?

储朝晖:我们应该整体立场考虑问题。大学有社会责任、有教化功能,进入校园就会受到熏陶,也是一种教育。从实际状况来说,世界各国大多数大学没有围墙。中国的大学大门紧闭,是不是意味着认为我们的社会治安状况是远不如其他国家?我们社会的道德品质也比较差?

面对违规,我们可以采取矫正办法。大学和社会之间有差距,就应该通过交往来尽可能解决,包括治安、秩序等方面的差距。大学和中小学不一样,未成年人自我保护能力有限,但大学生都是成年人,没必要和社会隔绝开。

大学封闭的深层次原因,是管理体制的封闭性。疫情结束后仍然保持封闭,实际上是“没有指令,我就不开放”的思维。

顶端新闻:是否需要考虑教职工的需求?

储朝晖: 把校门打开,教职工有多少受损失了?没有。但是如果把校门开了,(出现问题后)上面追究,有人就要负责任,这才是主要的问题。

顶端新闻:大学的校门禁闭,背后是否体现了一种态度和理念?

储朝晖:校园实体上的门,实际上也是办学理念和精神的上的门。理念和精神是校门开放的决定因素。如果理念和精神不开放,即便门开了,心里还不放心。理念和精神的开放,体现在个体之间的关系,就是当你面对与你不同的人,你应该怎么对待他,是包容还是完全拒绝,观念不同,应该平等协商制定一个相互遵循的规则,这才是正常的做法。大学不能简单地把人关在门外。

封闭的观念是落后的,与全球化、开放的时代特征不相容。长期持有这种观念,就很难与世界平等交流、相互尊重,很难建立自己的人格尊严和自信。所以,封闭的大学环境,对整体国民素质、国民精神的养成都是不利的。

顶端新闻:学校的自我管理和对外开放是冲突的吗?

储朝晖:学校管理不应该只是围墙内部的管理,而应该是开放的管理。大学需要担当社会责任,和社会交流越多,需求就会越多。包括大学生就业问题,不能仅在在课堂上讲就业指导,而是要靠学生多到社会上去跑,多到社会上去了解参与。高校的就业问题,不是一个因素造成的,其中就有理念的不开放。

大学不能有官本位意识,不能把大学当成衙门。从具体的课程设置,再到学校的日常办学行为,都与秉持的理念息息相关。

从这个角度来说,大学治理要进行改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专门设计了“现代大学制度”,但是这个制度实际上在2015年以后,很多学校又怠下去了。现代大学制度中,最关键的就是要面向社会,和社会有更多的交往。

0 阅读: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