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与黑》作者:司汤达
今天我们要讲的书,是法国作家司汤达的经典作品《红与黑》。
1827年,司汤达在《法院公报》上读到一个案件:出身铁匠家庭的贝尔泰,20岁时,进入当地一户人家做家庭教师,与女主人米舒太太发展了一段秘密恋情。
之后,贝尔泰进入神学院深造,又受雇于另一个贵族家庭,与这家的女儿坠入爱河。然而,贝尔泰与米舒太太的关系并未完全结束,两人依旧保持通信。后来事情暴露,导致贝尔泰声名狼藉,失去工作,他因此心生怨恨,最终在教堂里向米舒太太开枪。
司汤达以贝尔泰和两名女性的情感纠葛为基本线索,创作了这部跌宕起伏的小说,被认为是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作品之一。
《红与黑》中的主人公于连,出身平民家庭,胸怀大志,渴望成为英雄。在追求人生目标的道路上,他既有理想主义的热情,又不乏虚荣和功利的算计;既想反抗命运,又反复屈从于现实。
在处心积虑的谋划中,于连从小城镇的家庭教师,一步步成为了巴黎上流社会的宠儿。但最终,他却因为早年犯下的错误失去一切,被押上了断头台。他的悲惨命运不仅源于自身的缺陷,也折射出那个时代的社会矛盾和价值危机。
本书的作者司汤达是19世纪杰出的作家,被誉为“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者”,他深受启蒙思想熏陶,亲历过拿破仑时代的风云变幻,擅长以独特的视角描绘革命与复辟交替中的法国社会。《红与黑》的副标题为“1830年纪事”,正是他对那个充满混乱与对抗的时代的直观呈现。
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跟随司汤达的文字,走进于连的世界,一起去见证那段交织着梦想与毁灭的生命旅程。
平民生活与英雄梦想
于连出生在法国小城维璃叶,父亲是一个脾气暴躁、举止粗鲁的木匠。于连作为家中最小的儿子,体弱多病,不擅长干体力活,无法为父亲的木材作坊贡献太多力量,这让父亲极其不满,嫌弃他是个不中用的累赘,对他动辄打骂。
幸运的是,于连是个聪明而有灵气的孩子,即使饱受轻蔑和暴力的折磨,他依旧心灵敏感,具备坚定的自我意识。他热爱阅读,富有想象力,使得退伍的老军医对他格外关注,乐于将毕生所学传授给他。
老军医是于连的表亲,曾经在拿破仑的军队中服役,获得过不少荣誉。他喜欢给于连讲述拿破仑的事迹,这让于连从小就崇拜拿破仑,渴望进入军队建立丰功伟绩,成为英雄。
但是,1815年,拿破仑在滑铁卢战役中以失败告终,被迫退位,波旁王朝随之复辟,于连的梦想也就只好夭折了。
在拿破仑时代,许多将军都出自平民阶层,而波旁王朝复辟后,军队的影响力逐渐减弱,重要的军职重新掌握在贵族手中,平民通过军功改变命运的机会也随之减少。同时,教会的权力日益增强,尤其是在乡村地区,教士常常成为地方生活的权威人物。
年轻的于连看到了这种转变,为了有机会改变命运,他将对拿破仑的崇拜深埋心底,立刻开始钻研神学,决定去当教士。
他进步神速,能够背诵整本的拉丁文《圣经》,当地德高望重的谢朗神甫为他的宗教热诚所感动,对他极为看重,常常熬夜教他神学知识。
维璃叶是个小地方,消息传得很快,于连的聪慧好学,以及谢朗神甫对他的重视,使得他在当地小有名气。
维璃叶的市长瑞那先生听说了于连的事迹后,决定聘请他担任家庭教师,教导自己的三个孩子。
进入瑞那先生家中工作时,于连还不满二十岁。他接触的人不多,也没有见过大场面,对于贵族家庭的生活,他既怀有憧憬,也深感不安。
不过,于连很快就适应了新的生活环境。瑞那先生对他的学识表示赞赏,不仅让他教导孩子们,还邀请他出席家中举办的贵族宴会,让他展露才华,赢得不少夸奖。瑞那夫人则对于连的羞怯和礼貌很有好感,对他十分关怀。
起初,于连的言语和举止,尚且透露着他贫寒的过往。但他敏锐的观察力和学习能力,帮助他习得了不少风度,在许多场合都变得泰然自若了。
家庭教师的工作,让于连暂时摆脱了暴力的父亲和哥哥,接触到维璃叶上流社会的生活。不仅如此,他还获得了一个结婚的机会。
瑞那夫人的女仆艾莉莎,一直暗恋着于连,时常给他提供生活上的帮助。艾莉莎继承了一笔遗产后,认为自己足以和于连相配,就去找了于连的老师谢朗神甫,表示自己愿意嫁给于连。
谢朗神甫乐见其成,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于连。然而,于连却立刻拒绝了。
于连明白,和小有资财的艾莉莎结婚,能够轻松地留在维璃叶,过上平凡而安稳的日子。但是,他向往着更远大、更恢弘的世界,不甘心一辈子当个普通人,因此不能答应这个婚约,将自己困住。
但是,这个时期的于连,对感情并不是清心寡欲的。他关注的对象,是市长的妻子瑞那夫人。
于连刚进入市长家里时,就被瑞那夫人的美貌所打动。但那个时候,他怀着感激和敬畏的情绪,下定决心与瑞那夫人保持距离。
但随着时间的流逝,于连的爱慕之情逐渐增加,并且他相信,征服一位社会地位远高于自己的贵妇人,既能满足自己的情感需求,又能证明自己的人格魅力。他想起拿破仑当年被贵妇人器重和提拔的往事,感到艳羡不已,野心也日益膨胀。
瑞那夫人是个温柔而孤独的女人,她的婚姻生活平淡无趣,丈夫的实际关怀少得可怜。在于连的追求中,她感受到了强烈的激情,既被于连吸引,又无法挣脱自己身上的道德枷锁,心中矛盾万分。
于连察觉到了瑞那夫人的挣扎,不断试探,大胆求爱,最终让瑞那夫人抛弃理智,与他秘密相爱了。
和于连的感情,激发了瑞那夫人全部的热情和牺牲精神。为了让于连出风头,瑞那夫人甚至主动出面,去请求当地的官员,把于连加进仪仗队,在国王到访时出现在耀眼的位置上。这引起了不少流言蜚语。
于连享受着瑞那夫人的爱,但是,他并没有全心投入。他将追求瑞那夫人,视为检验自己魅力的过程。他的野心和自尊心,才是驱使这段关系的核心动力。
后来,瑞那夫人最小的儿子生病了,她将这视为上帝对自己的惩罚,不断忏悔,却又出于爱情,无法和于连分手,因此深受罪恶感的折磨。瑞那夫人深沉的痛苦和爱意,引发了于连最深刻的感情,他对瑞那夫人的爱,也变得真挚起来。
瑞那夫人的女仆,也就是被于连拒绝过的艾莉莎,对他们的恋情感到愤怒,故意把两人的私情告诉了谢朗神甫。
谢朗神甫关心于连的前途,要求他立刻离开维璃叶,去贝藏松的神学院读书。
于连意识到,继续留在维璃叶,自己和瑞那夫人都会面临更大的风险。因此,他听从谢朗神甫的安排,带着所有的积蓄,前往贝藏松求学。
贝藏松神学院的院长彼拉神甫,是谢朗神甫的好友。他受谢朗神甫所托,为于连提供了一笔奖学金。在日常生活中,他偶尔也会为于连指点迷津。
但是,神学院的环境并不单纯,弗利赖神甫为了得到神学院院长的职务,持续地针对彼拉神甫,意图把他逼走。于连作为彼拉神甫看重的人,难免受到打压。同时,于连的谨慎和特立独行,也让他不被神学院的同学们所接纳。
在这样的斗争中,于连时常感到压抑、愤慨,不过,他的学业成绩非常出色。被升任为指导教师,还得到了主教的赏识。
就于连的悟性和能力来说,继续留在神学院学习,未来成为神职人员,大概率能做得不错,地位也能得到提升。但是,生活并没有这样持续下去,于连的人生,遇到了新的转折点。
爱情微末,权力至上
彼拉神甫和巴黎的拉穆尔侯爵是多年的朋友,侯爵知道彼拉神甫在神学院的处境后,主动伸出援手,为他在巴黎谋得了一个职位。彼拉神甫厌倦了神学院的权力斗争,立刻决定离开。但他唯一放心不下的,就是于连。
因此,当侯爵提出,要寻找一个私人秘书时,彼拉神甫举荐了于连。
在侯爵的安排下,于连迅速离开贝藏松神学院,前往巴黎,入住了侯爵的府邸。
作为侯爵的私人秘书,于连从小城市的平民,社会地位瞬间跃升,进入了法国政治与贵族权力的核心。于连的聪明才智,以及他对社会规则的敏锐洞察,使他受到了侯爵的欣赏和重用。
在侯爵府里,于连不仅学习到如何处理日常事务,更观察到上流社会错综复杂的关系网。他向往着名利场,希望成为其中一员,却又看不起那些言语寡淡、溜须拍马的伪君子,因此时常显得严肃、冷漠,甚至忍不住出口批评。
不过,彼拉神甫和拉穆尔侯爵,都对他颇为容忍,愿意指点他。于连虽然有傲骨,却也明白,自己需要适当妥协。
因此,于连迅速适应了贵族圈子的礼仪和谈吐,虽然偶尔言辞犀利,却表现得气度不凡、风度翩翩,也结识了一些来自上流社会的朋友。不少人赏识于连,甚至认为,他是某个贵族的私生子。
侯爵的女儿玛娣儿特,头脑聪慧,生性骄傲。她极具反叛精神,对平庸的贵族生活感到厌倦,渴望找到一个与众不同的伴侣,获得浪漫、传奇的爱情体验。
于连出身卑微,身无长物,却举止优雅,自信冷峻,在上流社会中生存,也能不失去原本的性格,这让玛娣儿特觉得他很特别,不由自主地去接近他。
对于玛娣儿特的刻意接近和主动示好,于连心情复杂,态度也游移不定。于连无法相信,这个追求者无数的贵族千金会真心爱上自己,担心这不过是她一时兴起,就为了捉弄自己。然而,玛娣儿特美丽出色,个性十足,于连尽管怀疑她的感情,却又忍不住被她吸引。
经过反复的试探和权衡,于连终于和玛娣儿特相恋了。玛娣儿特不在意世俗的眼光,深夜和于连相会,还为了表达自己的爱,剪掉了半边头发。这种无所畏惧的态度,让于连动心不已。
同时,于连也清楚,如果玛娣儿特的爱意不动摇,自己就有机会借助她的地位和财富,真正成为上流社会中的一员。
在两人的相处中,于连渐渐理解了玛娣儿特的个性。她喜欢神秘、不可捉摸的人,喜欢具有挑战性的爱情,对直白的爱和软弱的人不屑一顾。
为了让玛娣儿特对自己深情不移,于连坚持隐藏真心,以冷漠的态度对待她,甚至故意追求别人,让她吃醋。玛娣儿特向来在感情中占上风,在和于连的情感博弈中却总是处在弱势地位,因此对于连更加着迷。
玛娣儿特怀孕之后,决意打破贵族家庭的门第观念,和于连结婚。拉穆尔侯爵极力反对,却无法改变玛娣儿特的想法。最终,侯爵无计可施,只好妥协。
为了保住贵族家庭的颜面,侯爵给了于连一笔可观的财产,同时运用手段,为于连虚构了一个贵族出身。一夜之间,于连就从一个木匠的儿子,变成了有头有脸的贵族子弟。
这时的于连,感到志得意满,前途无量。他给谢朗神甫写了一封信,分享自己的成功,还寄给谢朗神甫一笔钱,请他分给需要帮助的人。
短短几年时间,于连就从需要神甫接济的穷小子,成为了家财万贯、地位尊崇的贵族,这对他来说,确实是巨大的荣耀。
可是,于连的荣耀,持续得并不长久,轻易得来的东西,也很有可能轻易失去。
真相暴露,慷慨赴死
于连远离了小城维璃叶,成为了巴黎上流社会中的一员,然而,他的过往却不会就此一笔勾销。他发迹的消息传到维璃叶后,一名神职人员出于嫉恨,以信仰的名义,诱导瑞那夫人写了一封信,向拉穆尔侯爵举报于连。
在那封信里,于连被描述为贪慕虚荣、冷酷无情的罪人,以引诱贵妇人为手段,实现自己出人头地的野心。侯爵本就认为于连利用了玛娣儿特,看到信之后怒不可遏,坚决不允许玛娣儿特和于连结婚。
玛娣儿特相信于连,不肯和他分手,但于连依旧感到痛苦。无论玛娣儿特如何坚持,得不到侯爵的帮助,他们的日子必定不会好过。即将失去地位和财富,让于连感到十分心痛。同时,那封信本身,也让于连感到绝望。
于连始终相信,即使自己当初追求瑞那夫人的动机并不单纯,但他们的感情是真诚的。即使到了巴黎,于连也会偶尔怀念瑞那夫人的爱。而那封信,恰恰否定了所有的过往,也彻底否定了他。
几乎陷入癫狂状态的于连,直接去了维璃叶,在教堂里用枪击中了正在祷告的瑞那夫人。瑞那夫人倒地后,于连没有逃跑,而是站在原地等待被捕。
这个案件在当地引起了轩然大波,有人对于连痛恨不已,认为上断头台才是他的归宿,也有人为于连喊冤,希望他免于死罪。
玛娣儿特得到消息,迅速赶到维璃叶,四处奔走,想为于连求得一线生机。为了达成目标,她挥金如土,甚至向陪审员弗利赖神甫许诺,帮他争取主教的位置。
弗利赖神甫承诺,会争取其他陪审员的支持,赦免于连的死罪。幸运的是,瑞那夫人只是受了伤,并未死亡,于连的一时冲动,应该不至于罪无可恕。
庭审当天,法庭挤满了旁听的群众,许多认识于连的贵族也到了现场。人们很好奇,这个从维璃叶小城一步步走向权贵阶层的青年,将会如何为自己辩护。然而,于连并没有祈求宽恕,而是发表了一场慷慨激昂的演讲,直言不讳地批评了法国社会的阶级制度,痛斥贵族对平民的歧视与压迫。
于连的行为,挑战了贵族阶层的权威,大部分的陪审员认为,应该判于连死罪。于是,他被关进了死囚犯监狱,但玛娣儿特不想放弃希望,要求于连上诉,可是于连拒绝了,他认为继续试图活下去,只会让他被社会玩弄,失去所有的骄傲。
于连接受了即将走向死亡的命运,冷静地安排了后事,玛娣儿特虽然悲伤,却无法动摇于连的决心。
瑞那夫人也为于连悲伤,她到监狱探望于连,解释那封信并不是出自她的手笔,而是那个故意针对于连的神职人员写的。
这让于连感到宽慰,他回想起了在维璃叶度过的那些日子,甚至开始想象,如果当初没有离开,当一个普通人,过平凡的日子,好像也不错。可惜,人生之路,再也不能回头。
于连死后,玛娣儿特为他安排了一场庄严的葬礼。三天后,瑞那夫人也因为悲伤过度而过世了。她的离世,为这场充满矛盾与激情的悲剧,画上了一个令人唏嘘的句点。
于连是《红与黑》中的核心人物,也是19世纪法国文学中最复杂、最具矛盾色彩的形象之一。
他天分出色,聪明好学,志向高远,不甘平庸,即使成长于暴力、粗鄙的环境中,也始终没有丢掉内心的敏感和希望。
但是,他身上也有着深深的功利主义的烙印。为了获得谢朗神甫的赏识,他可以假装虔诚,长久地扮演一个热忱的教士;他对爱情缺乏尊重,在情感关系中玩弄人心,将征服恋人当成自己的成就;为了达到目的,他可以不择手段,忽视道德底线。
于连的聪明缺乏根基,他所追求的成功,更像是一面镜子,反映的只是外界的目光,而非内心鲜明的意志。
这种复杂的个性,注定了于连的悲剧命运:他的智慧为他铺平道路,却无法为他指引方向;他的野心让他攀上高处,却也将他推向深渊。
于连的故事,不仅映射了19世纪的现实矛盾,更折射出跨越时空的永恒主题:在追逐成功的道路上,我们该如何平衡野心与道德?在追求个人成就的同时,我们该如何保持人性的温度与尊严?
这些问题,于连未能解答,但他的悲剧提醒我们,无论走得多远,攀得多高,我们都应回望内心的真实,记得出发时的初心。因为,真正的成功,不仅在于征服世界,也在于不失去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