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国民好男人”黄磊,一直以智慧与温情的形象深入人心。
事实证明,这样的“人设”并非牢不可破。
最近,黄磊在面对一群大学生的犀利嘲讽时,似乎再也难以维持昔日的风度,场面一度让他颜面尽失。
这位曾经的“老师”形象为何突然遭遇反转?
是因为人设的虚假,还是他与当代年轻人的隔阂逐渐加深?
学生高喊"豆角""赛螃蟹",尴尬的"黄小厨"事情还得从那场轰动网络的大学讲座说起。
彼时,黄磊受邀来到某高校,本想借此机会,和莘莘学子们分享自己的人生感悟。
谁知刚一上台,台下就响起了此起彼伏的起哄声:"豆角!""赛螃蟹!"
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将黄磊平日在节目中做饭的各种槽点,抖了个遍。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花式吐槽",讲台上的黄磊一度陷入了尴尬的沉默。
台上讲师资历老到的他,万万没想到有朝一日,自己竟也沦为了被调侃的对象。
学生们的起哄声犹如一记重锤,砸在了黄磊引以为傲的"黄小厨"人设上。
细数那些年被"黄小厨"投毒的嘉宾们讲座上的小插曲,很快便被网友们扒了个底朝天。
一时间,黄磊做菜的片段在网上被疯狂转发。
原来,在节目中尝过"黄小厨"厨艺的嘉宾们,个个都是"惨遭毒手"的受害者:
有人吐槽黄磊做的菜难吃到只能蘸酱吃,连酱都被夸上了天。
还有人不慎尝了黄磊烧的没熟的豆角,直接拉肚子住进了医院......
最惨的莫过于,当事人还浑然不觉,自己做的菜有啥问题,试吃的时候眉头都不皱一下,反倒一个劲儿地夸自己。
一组组"黑料"被扒出,网友们这才恍然大悟:原来在镜头前端着"黄小厨"人设的他,私底下也不过如此嘛!一时间,"厨艺担当"的光环,碎了一地。
冷不丁爱讲课,嘉宾都嫌他啰嗦除了厨艺遭质疑,黄磊的另一个著名人设——"爱讲课",也引来了一片吐槽之声。
但凡去节目里当嘉宾,黄磊总爱冷不防地给人上一课。
明明大家在拍摄中已经够辛苦了,他偏要抓住一切机会"传道授业"。
就连好脾气的何老师,都被他絮叨得不耐烦了。
大概也只有同为"国民好老师"的撒贝宁,还能和黄磊惺惺相惜吧。
"好为人师"的老毛病,把一众嘉宾们烦得不行。
谢娜甚至直言:少让黄老师说话,多让他做饭,这样大家就能少挨"讲课"的罪了!
对刘国梁不尊重,引发众怒除了动不动就想给人讲课,黄磊的另一大槽点,恐怕要属他时不时流露出的"傲慢"了。
在节目中与刘国梁同台时,他居然直呼其"国梁",还质疑对方执教成绩的真实性,言语间尽显不屑。
要知道,人家可是为国家乒乓球事业鞠躬尽瘁的功勋教练啊!
就算私交再好,这也不是一个后辈该有的态度吧?
一番话说得那叫一个不近人情,把观众们都给惹毛了。
后来舆论发酵,黄磊这才意识到自己失言,连忙发文致歉。
可在很多人看来,他的这番言论,已经充分暴露了性格中的傲慢和不尊重他人。
"人设"面具下,真实的他在哪里?一连串的人设崩塌事件,让黄磊的公众形象跌落神坛。
曾经那个在荧屏上温文尔雅、谦逊有礼的"国民好老师",一夕之间被网友们群起而攻之。
人们不禁要问:这个沉浸在"人设"中的黄磊,究竟有没有一个真实的灵魂?
回想起他在《爸爸去哪儿》中大眼萌娃的形象,《向往的生活》里对家人朋友的无微不至,不少粉丝们都感觉自己住进了"滤镜"里。
可如今冷静下来再看,才发现那个"完美先生"的人设有多么虚假:原来他也会说错话,也会办砸事,做菜还不好吃。
只是,当初沉浸在他营造的"人设"氛围中时,观众们往往容易忽略掉他身上显而易见的缺点。
一旦有了失误,就像泡沫破裂,曾经的美好幻象瞬间灰飞烟灭,从偶像变成了过街老鼠,人人喊打。
为何偶像都爱立人设?其实,黄磊的遭遇绝非个案。
在当今娱乐圈,塑造完美人设几乎成了每个明星的"必修课"。
一个讨喜的人设,不仅能替他们在观众心目中树立起正面形象,还能为名利双收铺平道路。
"小鲜肉"有"小鲜肉"的人设,偶像派有偶像派的包装,"国民xx"自有一套"国民xx"的固有标签。
仿佛生怕自己不够引人注目似的,他们往往选择主动迎合大众喜好,用公式化的人设取悦观众。
可问题是,当明星一次次重复着雷同的人设,观众们难免产生审美疲劳。
久而久之,大家便开始怀疑:这些光鲜亮丽的人设面具下,究竟藏着一个什么样的灵魂?
于是当偶像犯错的那一刻,曾经捧他捧到天上的人,便恨不得将他按到地里踩上几脚。
社会舆论为何总爱"键盘断案"?而更让人唏嘘的,莫过于社会舆论对公众人物失误的放大。
在网络时代,只要有了一点风吹草动,很快便会引发"键盘侠"们的围观:他们热衷于以偶像的一举一动为靶子,用最犀利的言语剖析明星,仿佛生怕自己的声音被淹没在指责的汪洋大海中。
可他们可曾想过,自己心目中高高在上的偶像,也不过是一介凡人?
他们也会有犯错的时候,也会有成长的空间。
何况很多观点还仅仅建立在只言片语、断章取义的基础之上。
被语境割裂的只字词组,在网友们添油加醋的解读下,便扭曲成了另一番模样。
至于事情的真相如何,似乎已经没有人在乎了。
我们该如何直面真实的自己?黄磊的经历,像一面照妖镜,折射出了娱乐圈畸形的生存法则。
它揭示了明星在塑造完美人设的路上,不得不付出的代价。
可同时,它也在警示我们每一个人:究竟该如何面对内心真实的自己?
在这个标签横行的时代,似乎人人都在追逐完美人设。
可当失误来临的那一刻,当面具被撕下的那一瞬,我们是否做好了直面真我的勇气?
毕竟可以骗得了别人,却骗不了自己。
也许,唯有那个不加粉饰、有缺点却也有血有肉的你,才是值得被温柔以待的。
正如泰戈尔所言:"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生命的意义,不在于你有多么完美无瑕,而在于你曾努力绽放过自己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