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智能互联汽车领域,无论是传统车企、跨界造车企业还是技术驱动型初创公司,都竞相加快相关技术的研发,以抢滩这一新兴市场。
其中,专利是衡量企业创新能力最易量化的指标之一,今天,我们来盘点全球拥有专利最多的5家汽车公司。
NO.1 丰田
在中国汽车产业通过换道超车实现技术飞跃之前,日本汽车一直是东方制造业的代表,而丰田则是其中的集大成者。
丰田,在全球拥有大约10万项专利,全球最大的汽车制造商之一,丰田以其在混合动力技术和环保汽车方面的创新而闻名。
特别是普锐斯的混合动力系统,这是第一款大规模生产的混合动力汽车,推动了全球汽车工业向更环保、更高效的方向发展。丰田普锐斯也曾在一汽丰田进行国内销售,只不过22.98万元的起售价劝退了绝大部分消费者。
而作为全球汽车销量最高的车企之一,丰田屡屡被贴上电动化“保守”、“不积极”的形象标签。
其实,丰田进入新能源领域的时间很早,1960年代丰田就开始探索新能源相关技术,1992年就开始研究氢燃料相关技术,甚至早在1997年丰田就在东京车展上发布了全球首款量产混动车型普锐斯。至今,丰田在新能源领域已经拥有了超过26年的积累,全球累积销量已经超过了2000万辆,可以说是底蕴深厚。
可能说丰田在新能源领域底蕴深厚,有些人会有疑惑,因为在这一轮新能源造车浪潮中,好像并没有丰田什么声音。其实,2011年到2022年,这12年中有6年,丰田申请的新能源汽车专利排名第一,截止2022年9月的丰田的专利数量总量也是第一。
当然,有些人看到丰田拥有这么多专利又会说,之所以申请这么多专利就是为了制造专利壁垒,阻止其它企业进入这个领域,从而挣更多的钱。
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其实早在2019年,丰田就无偿开放了电动化相关专利23740项,为期30年,帮助其它车企更好的发展新能源相关车型。
NO.2 博世
从“小作坊”,到现如今横跨60个国家拥有440多家子公司;从只有2个工人,到如今全球40多万名员工;曾在二战中几近毁于一旦,如今却成为全球汽车零部件老大,ABS、ESP等都是它的杰作,这就是——博世。
博世,在全球拥有大约5万项专利,德国的一家全球性工程和技术公司,主要专注于汽车和智能交通系统的技术。
比如博世的电子稳定程序(ESP),如今成为了汽车必备的安全配置,这项技术显著提高了汽车的行驶安全性,在全球范围内减少了交通事故的发生。
除了ESP,大家耳熟能详的ABS刹车防抱死系统(几乎成为每一辆汽车的标配)、ACC主动巡航控制系统、起停系统以及安全气囊电子控制系统等等也都可以在博世的产品线中找到。
现在的BOSCH,除了此前的汽车、电子工具以及家用电器以外,还涉及到自动驾驶、工业4.0和物联网等领域,可以说是世界工业的“隐形心脏”。
NO.3 本田
“买发动机送车”是很多人对本田的固有印象,动力相对充沛而且比较省油,关键是不容易坏省心,这是很多人选择本田的理由。
本田,在全球拥有大约4.5万项专利,全球知名的汽车和摩托车制造商,以创新的发动机技术和高效能源解决方案著称。他们推出了许多受欢迎的汽车型号,如雅阁、思域和CR-V等。
其中,最具代表性是本田的VTEC技术,它在提高了发动机的效率和性能的同时,不牺牲燃油经济性的前提下提供了更强的动力。
近日,本田还申请了一项特别的安全气囊专利,主要解决的就是车外行人的安全。这项新技术可以理解为车外行人保护气囊,当车辆在行驶过程中与外部的车辆,行人或其他在障碍物发生碰撞时 这种气囊一方面能降低与减轻对行人的伤害。
NO.4 福特
福特,在全球拥有大约3.5万项专利,以及在汽车设计、制造以及汽车技术方面的创新而闻名。
其中EcoBoost发动机,这种发动机技术结合了涡轮增压和直接燃油喷射,提高了燃油效率和性能,实现了更低的油耗和排放,同时提供了更强劲的动力输出。
而在去年,福特汽车在美国专利和商标局提交了一份电动汽车外置电池的专利,给电动汽车带来额外的电量,可以说就是个大号的汽车充电宝。
该专利文件显示,这款备用电池可以由车主自行安装和拆卸,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这块电池还拥有一条放电线,可以插在汽车充电口上为汽车充电。此外,它还包含有一个控制模块,可以与车辆的通信模块进行无线连接,方便车主在车内对电池进行相关控制。
不过问题来了,动力电池是比较重的,用户自己安装/拆卸可能是一个问题,另外把这么一大块电池装在车顶,车辆的重心提高,可能会带来额外的风险。
NO.5 日产
日产,在全球拥有大约3万项专利,作为全球主要的汽车制造商之一,日产在电动汽车和自动驾驶技术方面,其实还是具有重要地位的,特别是聆风的开发,这是全球销量最高的电动车之一。
在自动驾驶和先进驾驶辅助系统等软件相关的专利方面,日产从2000年开始已经拥有577项专利。在新能源领域,自2000年以来,日产在全球申请了2070项电动汽车相关专利,涉及充放电、电机安装等领域,日产目前希望下一代固态电池能够将续航里程扩大一倍,将充电时间缩短三分之二,并计划在2028财年批量生产固态电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