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简牍博物馆,探秘千年文字的历史,感受悠久的中华文化

落榜进士 2024-10-03 15:12:18

历史是一本书,在纸张发明之前,人们熟知的汉字载体除了甲骨、青铜器外,还有“简牍”。古人以“简牍”为本,写字的时间长达千年以上,被称为“简牍时代”。想了解这一漫长时代里的历史和故事,位于兰州的甘肃简牍博物馆是个不错的地方。

甘肃是中国简牍大省,境内出土的简牍以汉简居多,占全国汉简总数一半以上,被誉为“汉简之乡”。位于兰州市七里河区银滩南路12号的甘肃简牍博物馆就是以汉简为主的专题类博物馆,收藏有包括简牍在内的各类文物5万余件。

天水放马滩秦简、居延新简、肩水金关汉简等汉简生动形象地讲述了两千多年前发生在河西边塞、丝绸之路上的历史故事,内容千罗万象,可以说是一本记录西北边塞生活的“百科全书”。

展馆共有“简牍时代”“简述丝路”“边塞人家”“书于简帛”四个基本陈列,记录了西北边塞寻常百姓、将士官兵的工作生活,见证了丝绸之路的辉煌历史,细细看下来,一个崭新又古老的世界在等待着你。

对于普通人来说,简牍是一本陌生的“书”,标准尺寸的简牍长23厘米、宽1厘米,细细长长,所用原料则是就地取材,主要有胡杨、松木和红柳,内容则包括诏书、檄书、律令等,从国家制度到社会生活各方各面,琳琅满目。

“居延来信”单元通过五封居延地区的书信内容勾勒出2000多年前边塞大漠的孤独苍凉。

彼时屯田戍边的古人在苦寒之地没有娱乐活动,用来打发时间的除了工作外,给友人写信也是消遣之一。这封尹衡写给伟卿的书信中,“塞上诚毋它可道者”便写出了驻守边塞的孤寂乏味和苦寒艰辛。

每一枚简牍的背后都有自己的故事,从官吏的读书单到工作日志,从全家人的出入关“年卡”到戍卒每日工作“打卡”凭证,历史在人们面前生动地“复活”了。

用心观赏一枚枚简牍,仿佛在和古人进行着一场跨越了时空的对话。那些文字在土中深藏千年之后重见天日,字迹依然清晰可辨,一笔一划中有语言的魔力丝毫未减。

走在博物馆内,伴随着一枚枚简牍的描述,河西走廊和西北边塞的景象生动浮现在眼前,驼铃声声,孤烟袅袅,千年前的人们和故事缓缓走到了今天。

0 阅读:0

落榜进士

简介:旅行专家、摄影师、旅游杂志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