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日,在中国军网对解放军空军航空兵某旅空战训练的报道中,出现了歼16挂载PL17的画面,画面是4架歼16的仰视照,其中2架歼16挂载了4近1中4远1超远共10枚空空导弹,即4枚PL10格斗弹1枚PL12中距弹4枚P15远距弹1枚PL17超远距弹的混装挂载模式,这种场面是非常罕见的,尤其是PL17采用了训练弹常用的蓝色涂装,更让人诧异,难道连PL17超远距弹这样的大杀器都已经交付了?
PL17是我国研制的新一代超远程空空导弹,采用了无翼式布局,没有弹翼,弹体看上去非常简洁,只在尾部有一组舵面,这种布局在最大限度减小飞行阻力的同时,也使得PL17的重量得以大幅减轻。
参照歼16约21.9米的长度,PL12中距弹3.85米的长度,PL10格斗弹3米的长度,PL15远程空空导弹4米的长度,PL17超远程空空导弹的长度约为6米,且其直径比旁边的PL15直径约210毫米大得多,约有300毫米左右。可见,相比PL15,PL17在体形上要大得多,可装载更多的燃料,且因为没有弹翼,飞行阻力也更小。
PL15约有200公里的射程,如果固体火箭发动机所用燃料的能量密度与之相当,PL17的射程估计能达到500公里,这个指标已经超过了俄罗斯的KC172和美国正处于早期研发阶段的LRAAM,堪称世界上射程最远的空空导弹。
更重要的是,PL17继承了PL15的技术路线,其固体火箭发动机采用了双脉冲乃至多脉冲技术,可在不分离助推火箭的情况下,实现多次点火,不但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固体火箭发动机推力不可控末段存速低的问题,还避勉了助推火箭分离带来的风险和阻力,在尽可能控制导弹尺寸和重量的同时,使PL17的射程得以最大化。
反观俄罗斯的KC172,采用了一个长1.4米的粗大助推器,导致全弹长达7.41米,重达750公斤,射程却只有400公里。美国的LRAAM更是采用了两台固体火箭发动机串联的布局,这足以表明美国还远未攻克固体火箭发动机的双脉冲技术,连下一代远距弹都用串联方式。
俄罗斯KC172远程空空导弹
美国LRAAM远程空空导弹
PL17采用的另一个黑科技是双向数据链,传统空空导弹的数据链是单向数据链,即战斗机只可以向其发射的空空导弹发送中继制导信号,空空导弹导引头探测到的信号不能发送给战斗机。随着空空导弹射程越来越远,雷达的态势感知能力也越来越难以满足需要,双向数据链应运而生。双向数据链使空空导弹与发射平台做到了双向数据交换,此时的导弹已经不仅仅是攻击武器了,还是发射平台搜索跟踪敌机的“眼睛”,很大程度上解决了雷达态势感知能力下降的问题,为PL17真正达到超远的射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但即使如此,实现500公里以外的中继制导仍然很困难,传统战法是A射B导,因为PL17这类超远程空空导弹的射程已经与战斗机雷达的最大探测距离相当乃至超出了,后者不足以对其进行中继制导,或者即使进行中继制导也发挥不出PL17的射程优势了。在这种情况下,只能由预警机或是前出的五代机对歼16发射的PL17进行中继制导,即A射B导。但A射B导的原理虽不复杂,但实行起来却很困难,且不说AB两个平台严格同步和数据连通的问题,光是战场上的各种干扰就会使A射B导难以实现。
A射B导示意图
好在氮化镓雷达的时代即将到来,从相关资料来看,国产氮化镓器件获得重大突破,且已经进入实用阶段。早在2008年,我国单个氮化镓收发单元的功率就达到了119瓦,要知道F22的APG77雷达砷化镓收发单元的功率才10瓦。电子工业第13所也已研制出了GNA器件的小型高功率模块,可以满足大功率有源相控阵雷达的要求。一旦歼16装备氮化镓雷达,探测距离会增大约77%,对预警机加油机运输机等大型目标的探测距离可以达到600公里以上,这意味着,采用氮化镓雷达的歼16已经不需要A射B导了,可自行完成PL17的中继制导。
最后特别要强调的是,此次在中国军网报道中出现的PL17,采用了类似训练弹的蓝色涂装,与之前的白色涂装形成了很大区别,且挂载PL17的两架歼16,是与另外两架也挂载空空导弹的战机组成4机编队进行训练的,这意味着PL17很可能已经交付试用了!
歼20挂载的训练弹采用了蓝色涂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