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微博@nyouyou及其评论、澎湃新闻,双一流高教
学者颜宁最近在个人微博上讲述了参加博士生推免面试时提出的一个问题,引发了公众热议。她的问题是,假设时间来到10年后,你已经功成名就、资源充沛,那么最想探索的科学问题是什么?或者说这一辈子有什么科学问题或者技术难题,你能解答或者突破,就觉得今生无憾了?澎湃新闻将此总结为“颜宁之问。”据颜宁所言,她问了20多位同学,但没有一位的回答让她“眼前一亮”:有的同学说一时半会还没想好,有的只能泛泛说一些兴趣,还有的干脆一脸茫然。看得出,颜宁有点失望,她很期待“有一两位同学能脑洞大开地讲讲—生老病死都是生命科学研究对象”,希望他们能找到“让人发自内心想钻研的”问题。对于为何要问这个问题,颜宁给出了自己的想法:其实这个问题也是我过去几个月与年轻PI们聊天最常说到的主题之一:你们有这么好的起点和支撑条件,一定要dream big & aim high!没必要只到文献里寻找你的科学问题,因为这样的问题大多已经不是真正原创的了;也不要总是循着你之前PhD或博后实验室的方向、套路走下去;不给自己设限制条件地到大自然里、临床中、社会上去观察,你会发现时时处处都有好问题。颜宁写道,“人类的知识才多一点儿啊,那么多未解之谜等着我们呢;过去几年十几年的科研训练给你的是能力、是武器、是科学方法,做了PI(Principal Investigator, 即独立带领一个实验室的博导),天高任鸟飞,第一步最重要的就是寻找值得你和团队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的问题。这其实也是说给自己的。共勉。”颜宁有网友表示,问本科生太早了,但是你问了以后兴许有那么几个人就一直会问自己这个问题,问着问着就找到自己的路了。也有网友建议在高中阶段就该给学生们开设一门专业规划课作为学习的主要专业。
还有网友表示,这里面有个悖论,履历过于完美的那些人基本都是学术工兵,不允许自己犯错误和循规蹈矩是等价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也是个赌博,老师得包容学生的各种弱点,因为奇迹就蕴含在这些弱点里。
也有人以自己的经验发表感想,说实话,我做了博后才真正“敢”去想颜老师提到的这个问题。本科的训练大多还是通识教育,对于系统的逻辑思维的训练还是很缺乏的。研究生期间,总会被老师“塞”很多横向课题,这些课题又会在很多时候极大地削弱对科研的兴趣。及至于越多越多的同行放弃这条路的路时候,遗憾的同时,也深感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