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一骑绝尘、仙侠黯然失色——盘点2025年春节档热映电影

晓枫的电影世界 2025-02-01 21:57:45

春节进入第四天,2025年春节档的内地电影市场的总票房已突破50亿元。与去年和前年相比,今年同期的电影市场不仅在票房成绩上创造了佳绩,影片的整体质量同样给观众带来了惊喜。质量的提高带来的是票房竞争的愈加激烈,随着观众欣赏电影水准的提高与心态的日渐成熟,那些不靠严谨的创作态度与精湛的影像质量,仅依靠贩卖爱国情怀就可以在电影市场大把圈钱的时代似乎已经成为过去。

在今年的六部电影中,《哪吒之魔童闹海》凭借震撼性的视听效果与丰富的内容表达,目前以23亿的成绩在票房榜上一骑绝尘,在口碑方面也得到了几乎一边倒的全网好评。以目前的态势,本片极有可能创造内地电影市场新的票房纪录。而其他五部影片,除陈思诚执导的《唐人街探案1900》15亿的票房还算正常之外,徐克的《射雕英雄传之侠之大者》、尔冬升的《封神榜第二部:战火西岐》、林超贤的《蛟龙行动》以及《熊出没》则都遇到了冷遇。

在这些表现欠佳的作品中,最令人扼腕的当属徐克执导的《射雕英雄传之侠之大者》。该片本应占尽天时地利人和:金庸IP在中年观众群体中的深厚情怀、肖战的强大票房号召力、徐克导演的技术追求与艺术造诣,以及"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主题与当下民族主义思潮的高度契合。然而,影片最终却因自身质量问题,将一手好牌打得稀烂。

在剧本改编方面,金庸小说的魅力在于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生动感人的情感刻画。然而,《侠之大者》却似乎将这些精髓尽数抛弃。编剧试图在有限的时长内塞入过多情节,导致故事节奏失衡,人物动机模糊。郭靖的成长线被简化为俗套的英雄之旅,黄蓉的机智灵动沦为肤浅的俏皮话,原本丰富立体的人物关系变得单薄乏味。

影片的故事结构更是让观众感觉到莫名其妙,开场部分是郭靖明白自己误会和冤枉了黄蓉后,立志走遍天涯海角苦苦寻找对方。但他遇到了蒙古旧友后,便突然不找人了,跟着大家一起往北去了蒙古大营。倒是被欧阳锋追赶的黄蓉在看到郭靖留下的记号后,跟着路标一路逃到了蒙古大营中。所以就电影中的角色动机来讲,你们两个到底是谁找谁呢?搞得观众有点乱。

在时间冗长的蒙古大营戏份中,导演把大量的时间花在了郭靖在军前表演武功,和黄蓉与丐帮众弟子处理帮务的情节上,就影片故事和主题而言,实在看不出来呈现这些剧情有何必要。且在两人误会消除后,黄蓉不知道怎么又不和郭靖见面了,自己离开军营去了中原,结果就是郭靖再次离开军营远赴中原去找她。两人可能是真是有钱也有闲,上千里跑来跑去也不怕绕路的。

这些方面反映出的,是创作方在剧本改编上的马虎了事。这就使得影片的观感既缺乏原著的意味,又没有颠覆性重构的勇气。整个故事结构不仅未能增添新意,反而破坏了原著的历史语境,这样的影片氛围自然难以使观众满意。

在角色塑造方面,作为金庸武侠世界中最具魅力的群体之一,小说中的"五绝"在影片中却沦为可有可无的配角。除了西毒戏份较多,东邪南帝北丐中神通的戏份少得可怜。一部电影毕竟是一个独立的艺术载体,既然片头隆重介绍过角色,他们自然要在片中有登场戏份,并且呈现出属于这个角色特有的性格特征与行为动机。而电影观众期待看到的宗师风范、绝世武功,在影片中都被简化为几个含混不清的苍白镜头。

在武打设计上,影片过分依赖CG特效,忽视了传统武侠电影中那种拳拳到肉的真实感。蒙古军队攻城前的布阵,怎么看都像是《指环王:王者无敌》中米纳斯提力斯之战前的黑暗军团。而过多的慢镜头和夸张的特效,使得打斗场面失去了应有的力度和节奏感。本片中的打斗动作,给观众的印象似乎是在看漫威的超级英雄片,而非在看中国的武侠片。那些本应令人热血沸腾的武功对决,变成了空洞的视觉奇观。而且就算这样的场面也过于稀缺和单调,片中真正的巅峰对决,仅有郭靖与欧阳锋在军前的那一场打斗。试问,将那些郭靖与灵智上人的打戏、军营里比武的场景,换成五绝之间的高手过招,不是更香吗?

金庸武侠最动人的地方,在于其将个人命运与家国情怀完美融合。而在本片中,政治矛盾被处理得过于肤浅,缺乏应有的历史厚重感。民族情怀也简化为口号式的表达,仅有几句空洞的台词。

在对待蒙古势力的刻画上,成吉思汗的形象被过度美化,忽视了历史复杂性。这种处理方式不仅削弱了故事的深度,也背离了金庸原著中对民族问题的深刻思考。更值得商榷的是片中的高潮戏——宋军和蒙古军对垒时,平息这场战斗最重要的原因不是郭靖的民族情怀和侠义精神,而是欧阳峰的搅局。按照影片的设定,若不是欧阳峰,整个城池中的南宋军民早已成为蒙古军铁蹄下的亡魂。

《射雕英雄传之侠之大者》的失败,折射出当下武侠电影改编的普遍困境。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创作者们越来越倾向于用特效和明星来掩盖内容的贫乏。然而,真正的武侠电影,需要的不是华丽的包装,而是对武侠精神的深刻理解和创新表达。这部影片的教训告诉我们,改编经典不仅需要勇气,更需要智慧。只有真正理解并传承金庸武侠的精髓,才能创作出打动人心的作品。否则,所谓的"侠之大者",终究只能是徒有其表的空壳。

《封神2》《蛟龙行动》《熊出没》三部续集电影,其质量相比前作并无下降。票房成绩与市场口碑表现不够理想,更大的原因还是缘于电影市场整体水准提高所造成的竞争压力。23年上映的《封神1》取得了26亿的票房成绩,林超贤2018年的《红海行动》则拿下了36亿的票房。而在这个春节档,《封神2》的失利说明了面对越来越成熟的观众,没有完整的剧本、扎实的故事结构、生动的角色塑造,仅仅依靠华丽的特效堆积,并不足以成为一部被观众认可的优秀电影。《蛟龙行动》断崖式的票房下跌,更加说明了今天的内地电影市场已远非《战狼》时代。

关于唐探系列,本来陈思诚的作品并不在笔者的观影名单之列。为了写这篇文章,去下载了两部前作观看。观感和原本的感觉一样,尽管本人对这类电影无感。但也承认这种肥皂泡一般的无脑喜剧片,确实可以给很多观众带来轻松和欢乐,这个类型的电影也将在很长的时间内在国内市场一直存在,并有着为数不少的受众群体。

最后来谈谈《哪吒之魔童闹海》。在当代国产动画电影的版图中,《哪吒之魔童闹海》无疑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这部改编自中国传统神话的动画电影,以其独特的叙事视角和深刻的社会隐喻,完成了一次对中国传统文化颠覆性的祛魅与重构。影片通过一个"魔童"的成长故事,不仅颠覆了传统神话中的哪吒形象,更在嬉笑怒骂间解构了权力秩序的神圣性,叩击着当代社会的集体焦虑。

在传统神话中,哪吒与父亲李靖的关系始终笼罩在父权制的阴影之下。而在这部影片中,这种父子关系被赋予了新的解读。李靖夫妇对哪吒的爱,既是对传统孝道文化的反叛,也是对现代教育困境的隐喻。他们试图用爱来感化这个"魔童",却始终无法摆脱社会规训的桎梏。

哪吒的叛逆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一次次被排斥、被误解中逐渐形成的。父母的爱与期待,成为他无法承受的重负。这种代际矛盾折射出当代家庭教育中的普遍困境:父母倾其所有的付出,却往往适得其反;子女在爱的名义下,承受着难以言说的压力。

影片中的亲情叙事,既是对传统家庭伦理的解构,也是对现代教育理念的反思。它揭示了一个残酷的真相:在阶级固化的社会中,即便是最纯粹的爱,也可能成为压迫的工具。

陈塘关的百姓对哪吒的恐惧与排斥,不仅仅是对"魔童"的本能反应,更是深层次阶级歧视的体现。在这个封闭的小社会中,出身决定了一切。哪吒的"魔性"成为他被排斥的理由,而这种排斥本质上是一种阶级压迫的体现。

龙族作为另一个被压迫的群体,他们的处境更加深刻地揭示了阶级固化的残酷现实。即便贵为神族,他们依然无法摆脱被歧视的命运。这种身份焦虑在当代社会中有着强烈的共鸣:在固化的社会结构中,个体的努力往往难以突破出身的限制。

影片通过哪吒与敖丙的友谊,展现了跨越阶级的可能。但这种可能最终被残酷的现实击碎,暗示了在现有的权力秩序下,阶级流动的通道正在逐渐关闭。

天庭在影片中代表着至高无上的权力秩序,但这种秩序的本质是虚伪与残暴的。它通过制造对立、分化群体来维持自身的统治。哪吒的反抗,不仅是对个人命运的抗争,更是对整个权力体系的挑战。

影片中的权力运作机制极具现实隐喻意义。从李靖的无奈妥协,到太乙真人的官僚做派,再到天庭的冷酷无情,构成了一幅完整的权力图谱。这种权力秩序不是建立在正义之上,而是建立在暴力与恐惧之上。

哪吒最终的选择,既是对这种权力秩序的反叛,也是对新秩序的呼唤。他以自我牺牲的方式,打破了既有的权力结构,为新的可能性开辟了空间。

《哪吒之魔童闹海》不仅仅是一部动画电影,更是一面照妖镜,映照出当代社会的种种困境与矛盾。它通过一个神话故事的现代重构,完成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祛魅,也为我们思考现实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在这个意义上,哪吒的反抗不仅是一个神话英雄的壮举,更是每个普通人在面对不公时的精神写照。影片最终留下的,不仅是一个开放式的结局,更是一个关于如何打破固有秩序、实现真正变革的永恒命题。

0 阅读:88
晓枫的电影世界

晓枫的电影世界

每日佳片推荐、经典影片影评,在电影中感受美与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