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特辑丨致敬每一位可爱可敬的“身边人”

美术报 2020-05-02 10:41:57

昨天晚上的中国梦·劳动美”——致敬劳动者五一”特别节目,是否有这样的感触: 这些劳动者,每一个人都普普通通,他们所做的事情,看上去平淡无奇,但每一个人、每一件事,都是那样的温暖有光,温暖着这个社会,照亮着这个时代。

刘涛 众志成城雕塑

如,奋战在抗疫一线的所有人,他们无私奉献、大爱无疆的精神令人动容; 如,操作挖掘机滚筒过双杠的普通工人,他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令人佩服; 如,在暗无天日的矿井下劳作的煤矿 工人,他们吃苦耐劳的 精神 令人敬佩;

范坤 向白衣战士致敬雕塑

在这个不同寻常的五一”,以画作致敬劳动者,既是向各行各业劳动者献上问候与祝福,更是向奋战在全国疫情防控工作一线的战疫”英雄们表达敬意和感谢。

刘佳 矿工写生之二108×77cm ‍

通过画作及创作背后的故事,体味就在我们身边的普通人的风采。 让我们用劳动书写新时代,在创新中赢得美好未来。

中国日记——土地·北方·春 大地的造就

文丨 赵奇

中国国家画 院研究员

土地上的事情总在我脑子里翻腾。

最近愈发强烈。

从前我就有画下这些感觉的愿望,于是,我就做了。这样,断断续续地画了一些。而这一次,在题材上,虽然像是从前的继续,在我心里体会到却是同以往不一样的东西。我感受着一种陌生,惊讶于被画笔画过的形象里,其自身像是在向我不停地叙述什么——我没法知道它们的全部内容。我不知去哪里寻找答案。我的选择属于无奈吧——当我想画了,就没法停下来,连休息和喘息都不在了。

赵奇 中国日记——土地·北方·春之二 180×97cm 2010年

关于这些画,我做一个比喻:犹如一个农民在灯下,在炕头随手记下的事情。没人知道为了什么——他只是怕被忘掉吧?可是,记住这些又是为了什么?从具体的事情来看,现实生活就是他的经历,也就是他的一天的存在。如果说他意识到生活的意义,意识到人类终究会以精神上的丰富越出大地,那么,他的所为实际上就是这片大地上某个时间的证明吧?但是,他无法判定刚刚做过的事情哪些有用、哪些没用。他只是做了。

他写在本子里的自然都是他的见到。将亲身经历用另外的语言重新作以描述,又掷给了我们,我想是一种幸福。

我的画面随着时间在发生着变化。

赵奇 中国日记——土地·北方·春之三 180×97cm 2010年

在一个更宽阔的空间里,我被不断重复的、深深地镂刻在心理上的重压而不安。我在想,每一种绘画都是对生活现实的发言。也许是天生造就的命运,乐观的情绪很少在我的作品里显现。这究竟意味着什么?我也体会着那些形象的暗示,实际上,隐藏在作品中的内容总是使人着迷的。游荡在其中,常常突然发现一些道理。就这样,使我在悲观的云雾里接受着一种平静……

我总算为这些画想出了名字,叫《中国日记》。我有一种解脱之感。至少它使这些画面有了归宿——这是在画了很长时间以后的事情。我不知道别的画家对于名字的态度,我是很在意的。我不愿意我的作品是温温吞吞、可以有着多种解释的东西。

赵奇中国日记——土地·北方·春之六 180×97cm 2010年

在我认为这些作品有了一种共同的品质之后,海德格尔著名的观点——诗意的”存在绝不是劳绩,而是一种捐赠”,在我眼前变得具体了。

在同一块土地上,大家共同的劳作,早起晚归,像是维系恋人多年相处的习惯:即使没有了激情,由于爱的本能也难舍难分。——在此的表达是诗性的,这句话的根基是:人的所做所为意味的是大地的一种造就。

赵奇中国日记——土地·北方·春之七180×97cm 2010年

安于土地的日子,想象也源于土地,他们不需要任何借口和理由打扮自己,他们也不会拒绝为这片土地所做的任何牺牲。生命因土地而别具一格。

赵奇中国日记——土地·北方·春之八 180×97cm 2010年

当然,在大的灾难面前,就像刚刚经过的水灾、旱灾、空难和地震,甚至遥远国度上的大火,一下子就把每个角落的人联系起来,大家一同哭泣,一同祈祷和祝福。人类是团结的也不乏善良和同情心。但是,我们知道,这个事实告诉我们的是,我们正在遭遇着一场真理的较量而不是报偿。

绘画过程其实是一种求知的过程,我们把自己交给了无法掌控的那种力量,这样我们才可以得到教益。每一次我看到跃进画面的某个人,我就奇怪于诗意为什么在这种情况下才得以显现?他在做什么?为什么在这里?因为我看到的一切中,独独忽略了他们为了生存而劳动的这层意思,这一点偏偏是谁都清楚的。

赵奇中国日记——土地·北方·春之九180×97cm 2010年

我得承认,是那些具体的形象感动了我。我讨厌凭空想象的捏造,有些人总以为现实中的情况不完美,这对我来讲就是不可容忍的错误。所以不同于一般人眼中的见到,正是由于绘画的意识——纯粹的审美需求——这样,那些动作,人在土地上的种种活动,那种自然就有了别样的情致。也许现实乃非现实之物,思想正是大地的生育。如此,我必定归为那一群人中,在那片土地上栖居。

所以做这么样的一种日记”,也是我想不出还有更好的方式可以表达我的心情。在现在,在复杂、纷乱的问题中,我只能做以猜度。我想到了学习某种动物,像一只田鼠吧,贴着土地,去看、去感受行走那群人的脚步。这样做的收获一定非同寻常:我们可以很容易地接触到生命的本质:这是大地献给我们的美好,这是一份安宁的温和之物。

赵奇中国日记——土地·北方·春之十一180×97cm 2010年

苏州绣娘 画身边的人与事

文丨 徐惠泉

江苏省美术馆馆长

苏州的传统工艺积淀深厚,其中苏绣构思巧妙、色彩清雅,发展历史悠久。自宋代以后,苏州刺绣之技便十分兴盛,工艺也日臻成熟,过去曾有农村家家养蚕,户户刺绣”的景象,而我自幼就生长于这片江南水乡的沃土上。在我的记忆中,少时母亲便常做刺绣,绷架上是各种色彩的丝线往来,在手指的翻飞舞动间塑造出斑斓的图案,而幼时的我便穿梭玩耍于绣绷之间,那些头顶上的纤细针脚和秀丽纹样织成了我的童年时光,也启蒙了我的审美之路。

徐惠泉 苏绣 在第十二届全国美展征稿之际,我一直想创作一幅重彩作品,为此也去了少数民族地区搜集创作素材,画了一些小稿,但始终觉得效果并不十分理想。正好在这期间,中国美协组织了一次到苏州的采风活动中国梦——塑造中国新形象”,这次活动给了我灵感启发,为何我不画身边的人和事呢?事实上,可能正因为长期生活在苏州,恰恰忽略了身边的素材——苏州这座城市的历史底蕴和烟火气息,兼顾着各种创意美学、工艺美术的蓬勃生长和融合发展,既浓缩了民间艺术的自然灵秀,又创造性地重现着包罗万象的蓬勃生机。

当重新以他者的眼光关注这片生于兹长于兹的土地,我发现其中有很多值得记录的瞬间,《苏绣》便是在这时候创作出的。可能正是由于刻画的是我熟悉的题材,熟悉的人物,熟悉的场景,蕴含了我深切的情感共鸣,所以会更能打动人一些吧。

现代手机与传统的刺绣工具

这幅作品里还有一个颇有意思的细节,就是远景处的手机。在苏州,往常做刺绣的时候喇叭里都会放着评弹,但我这次创作的时候发现:评弹还在,但播放评弹的工具变成了手机,这个看似很微小的细节其实恰恰折射出了科技和社会的变迁。事实上,尽管绣娘穿的还是传统服饰,做的还是传统工艺品,但时代万象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劳动者的精神面貌和状态也更是焕然一新了。

爱心车队暖心行动

文丨王冠军

北京画院专职画家

当时看到报道,襄阳消防救援支队119党员突击队”爱心车队在抗疫期间主动请求承担全市待产孕妇、残疾人、孤寡老人、突发重大疾病等急难危重人员转运服务,积极提供与人民群众生活、与疫情防控工作相关的物资搬运服务,非常感动,就以此为素材画了这幅创作。对于这些突击队员来说,他们既是普通人,又不是普通人,他们是党员,是最有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一群人,在危难时刻他们用实际行动帮助和温暖了身边的人,这样的人值得我们每个人敬佩。

王冠军 党员突击队 26×38cm 纸本 2020年

编 | 俞越

转载请 注明出处

-------------------------

-------------------------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