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伟今年高三,是班里的尖子生,但最近班主任找到了他妈妈,语气里带着些委屈:“这孩子能力是有,但心理素质和抗压能力太差了,遇到点事儿就慌,稍微困难点的考试,状态就崩了。
妈妈有些不解,小伟从小没有操过什么心,成绩一直很好,为什么越是关键的时候,反而表现得和她理想中的优秀孩子”越来越远?
小伟并不是个例。
这几年,越来越多的家长发现,自己的孩子“温室里长得很好,可是一遇到风雨就打蔫儿”。
很多人把责任归结为外部环境,却忽略了,很可能问题的根源出在家庭教育里那些日常的“小事”上。
舍得让孩子吃苦,是成长中的必修课曾经采访过一个单亲妈妈,提到女儿,她满脸骄傲:“我这孩子,虽然没有爸爸从小陪着,但特别有主意,大学没要家里一分钱,全靠自己奖学金和勤工俭学。
一旁的女儿却插话道:“这不都得归功于小时候您让我帮着送快递吗?
原来,当年家里条件不好,妈妈在小区摆摊,后来又捎带送起快递。
女儿刚上小学三年级,就开始跟着妈妈跑腿。
最开始时,妈妈带她看看什么是门牌号、怎么敲门,给人递包裹。
等到五年级,她不仅能独自送快递,还能记住哪些楼梯难爬、哪些住户好说话。
这样的“吃苦”不是让孩子去受没用的委屈,而是帮她感受生活的真实。
她尝过汗水换来的收益,也见过妈妈因不按时送货被投诉的无奈。
这股“能吃苦”的劲头,成为她日后面对困难的信心来源。
其实,吃苦不是“故意对孩子苛刻”,更不是让他们无意义地体验痛苦。
就像让孩子夏天热得大汗淋漓不许开空调,或者明知道公交车来得快却硬逼着走路回家,这种“苦”只会让孩子心生抱怨。
当让孩子主动去经历并面对真实生活中的挑战时,他们会一点点积累应对复杂问题的勇气和能力。
孩子在成长路上能经历适度的“苦”,才能有机会锻炼意志力、提升抗压的能力,而不是永远蜷缩在一个“幸福小窝”里。
当他们独自面对生活风雨时,才不会轻易被摧垮。
舍得夸奖和鼓励,给孩子信心和力量很多父母会觉得,孩子年龄小,给点挫折没事,但“夸奖”和“鼓励”一定要有分寸,以免让孩子骄傲。
这其实不完全对。
心理学上讲,真正健全的自信和安全感,很大一部分来自父母对孩子的认可。
姜文曾在采访中提到自己的母亲:“我考上中戏那天,以为她会很高兴,但她看都没看录取通知书,扔下就让我去干别的。
一辈子几乎没从母亲那儿得到正向反馈的他,事业有了成就也没有安全感,甚至质疑自己到底行不行。
这种习惯性否定留下的创伤,可能一辈子都无法完全修复。
这里的肯定和鼓励,不是无脑的“你真棒,你最厉害”,而是能让孩子感受到具体的支持。
例如小美小时候胆子小,不敢上台。
父母陪着她一次次练习,每场表演后都会认真地告诉她:“你刚才表现得比上次更流畅了。
正是这样的点滴认可,让小美逐渐敢于尝试。
而当父母没有因成绩好的“习惯性光环”而忽略那些“小进步”时,孩子对自己的坚持就会越来越有信心。
而那些“凡事批评”的教育方式,潜藏的风险是,孩子容易变得越来越畏手畏脚,甚至产生一种“反正我做了也得挨骂”的自我放弃心理。
一个孩子如果从小到大听到的多数是指责和否定,他不仅会缺乏安全感,还会认为“再努力都不足够好”,这种感受可能会延续到成年。
适度的夸奖往往让人更积极地向上,特别是在孩子取得了某种突破时,表扬努力和坚持,比表扬“天赋”更重要。
比如,当孩子认真对待一次绘画比赛时,父母可以夸他“颜色搭配得很有创意”或者“完成这个作品你花了很多心思”。
这会让孩子注重过程,而不是仅追求结果。
有效教育的本质,父母要有所为也有所不为一个聪明的父母,懂得在教育中“有所为”和“有所不为”。
有所为,就是父母愿意陪伴孩子面对人生每一个阶段的关键问题,比如引导他们面对不同的挑战,适时给出帮助,同时让孩子知道自己不是孤军奋战。
有所不为,则是父母不替孩子解决所有问题,而是成为那个“幕后支持者”。
就像爬山时,你会为孩子准备好必要的装备、教他基本技巧,但不会一路背着他。
卡尔·雅斯贝尔斯的“教育的本质”那段话里提到,一棵树能够撼动另一棵树,一个灵魂启迪另一个灵魂。
这直接点出教育的最核心作用——不是包办所有,而是适时引导孩子成长,并让孩子成为独立而完整的个体。
有些父母特别焦虑,总觉得为孩子负担得越多越好,却忽略了这样无形中剥夺了孩子成长和自我探索的机会。
孩子在成长中需要一个可依靠的父母,更需要一个能让他走完自己的路的空间。
结尾人生就像一条未完成的画卷,孩子终将会自己拿起画笔,绘制属于他们的图景。
父母的角色,不是去代笔,而是帮他们看清色彩的选择。
让孩子吃得了苦,是让他们在风雨中不至于被吹倒;给孩子够多的鼓励和认可,则是他们仰望阳光、主动生长的动力。
好的教育,就像种下一颗种子,让它在土壤里经历风霜雪雨,却又永远感受到阳光的温暖照耀。
愿每个父母都懂得,成长的关键不是给予一切最好的,而是让孩子学会如何自己去探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