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网络上,东亚这片地界素有东亚怪物房的称呼,这片地界上的国家,中日韩朝蒙,哪一家祖上没有阔过,搁现在单拎出来一个,那都是地区霸主级别的存在。
横向对比历史,我们会发现,所谓东亚怪物房不是我们太强了,欧洲其实也不菜,可就是太“懒”了!愣生生把自己玩的那么菜!
咦,为何这么说,背后有着怎么逻辑存在?
《那年那兔那些事》中美两国形象
我是青衫弹史,用中国视角看世界问题。
全文共4200字,请耐心阅读,评论区发表您的看法哦~谢谢!
声明:本文独家原创,内容引用权威资料,并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未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西方社会若不是在大航海时代从美洲大陆掠夺了大量财富,完成资本原始积累,西方的发展验证了杀人放火金腰带这句强盗逻辑。
中国:精耕细作有人说中国人的种族天赋是种地,走到哪里种到哪里,谁不让我种地,我就把谁种到地里。
这话说的一点没错,早在河姆渡、半坡等原始社会期间,我们的祖先便已经开启了与脚下土地的深度对话,他们已经学会使用骨制工具,翻耕土地,精心照料着稻米粟黍这些粮食作物。
随着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农业生产效率大幅提高,农民们管理土地更加精细化,深耕细作、除草施肥、施肥灌溉。苦心人天不负,如此精耕细作式的付出下,产生也是喜人的,当然对比现代那肯定是有所不如的。根据历代官方史书记载,在汉代中国粮食亩产就已经能达到200多斤,宋代引入占城稻之后,南方水稻平均亩产可达309斤,明清之后试种两季稻之后,亩产可达900斤。
施粪肥补充土地养分,让土地保持肥沃,增加产量,从桔槔到筒车、翻车,从铁犁铧到曲辕犁,从发明水碓利用水流力量来自动舂米到发明风车利用风力磨面,中国古人不断创新发明各种工具,用于生产实践,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淮南子·主术训》记载:一人跖耒而耕,不过十亩。《汉书·食货志》又记载: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这背后是生产效率的不断提高,是无数中国古人不断实践,是中国古人向天抗争,与自然斗争,付出辛勤汗水的成果。
生产效率的提升,土地可以产出更多粮食,有了更多粮食,就可以养活更多的人口,人口的增加有反过来为农业生产和社会发展提供更多劳动力,由此形成一种良性循环。与此同时,庞大的人口基数,又提供了巨大的人才宝库,为优质人才的诞生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这些条件共同积累下,如此才有了我国古代时期璀璨的文化和诸多王朝盛世,人口数量长期处于世界第一的位置,这些放眼全球任何国家的历史,都极为罕见,纵有乱世,终将复兴,重返巅峰!
冷兵器时代,竞争的本质实际是人!原始部落时代,人少地多,有了人口意味着就可以不断扩张,在精耕细作模式的支撑下,中原王朝从中原辐射向四方,由此奠定了如今中华版图。到了封建王朝时代,土地逐渐被开发完毕,人口开始饱和。四周的高原荒漠,大洋丛林限制着中原王朝的对外扩张,中国古人只能提高亩产、开发梯田向山地借粮,如此也能在明清时期,全国人口数量突破亿级大关。
这背后是不认命的中国古人向天抗争,不断改造大自然,用辛勤劳动换来的!
当中国的先民在田间辛勤劳作,用精耕细作的方式收获着劳动成果,养活着庞大的人口的时候,在亚欧大陆的另一端,西方社会的农业发展却呈现出另一种形式。
粗犷式的耕作模式,让西方的农业发展始终有些佛系。没有先进的耕作农具诞生,大型水利灌溉工程也少得可怜,耕作方式也是最原始的轮作制。据史料记载,在中世纪早期的时候一度盛行二圃制,将耕地分成两块,每年一块耕作,一块休耕,逐年调换以便保持地力。二圃制后来发展成三圃制,把耕地分为面积大体相等的休闲地、春夏播地、秋冬播地三个耕区,作物在各个耕种区轮作,春夏耕区播种大麦或豆类,秋冬耕区播作小麦或黑麦,耕地作物依次逐年轮换,三年形成一个循环。
在这种粗放的农业生产方式,直接就导致了整个欧洲粮食产量低得可怜,在加洛林王朝统治时期,整个西欧的粮食产出与种子数量的对比一度低到了2:1,每产出两公斤的粮食要准备1公斤的种子,剩下的1公斤才是人吃的。如此低效率的产出,导致很多人找块地随意撒些种子,也不去用心耕种,等到收成时,能收多少就是多少,多少都是赚的。这种行为,在今天来看,无疑是很“懒惰”的行为。
在古代社会,粮食是人们生存的基础,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只有充足的粮食供应,才能够养活足够多的人口。欧洲社会这种农业模式,也就导致了欧洲在古代,长时期内,社会整体处于饥饿状态,人口自然也上不去。对比同时期的东亚与西方人口数量,差距就很明显,经常就不是一个数量级别。
饥饿时,粮食异常珍贵,自然不舍得去尝试各种美食的创新,故而欧洲很多国家的食谱都不够丰富,这都是有着历史原因所在。
当人在饥饿穷困的时候,正好旁边有个富裕人家,你会怎么想?一般人会想着学习别人的优点,抄作业跟着发财,但是西方社会不这么想!干嘛要那么辛苦去抄作业,直接去抢不好吗?
纵观欧洲历史,战争几乎从未停止过。从罗马帝国的扩张战争,到中世纪的跨越200时间先后8次的十字军东征,再到近代的英法百年战争、三十年战争等,为何战争频发?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其内部底蕴不足。
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曾经的三大蛮族,日耳曼人、凯尔特人、斯拉夫人成为欧洲大陆新的主宰。既然被称为蛮族,自然文化底蕴不足,技术实力也不够,对外战争,既可以消耗内部人口,又可以对外掠夺财富,你说战争会失败?光脚的怕啥穿鞋的,本就一贫如洗,能抢到点都是赚的,再说战争倒霉的都是那些奴隶,关我教会什么事?
西方社会的“懒惰”不仅仅体验在农业生产上,科技文化上同样是“懒洋洋”的,整个中世纪,欧洲的文化几乎处于停滞状态。要知道,此前希腊城邦时代尚且有着阿基米德、欧几里得等人的横空出世,且先不论历史的真假,至少还是有着能说出的辉煌。而中世纪,不说也罢!
当东亚地区在精耕细作模式的推动下,创造出辉煌的文明时,西方社会却在“懒洋洋”地晒着太阳,讨论着昨日的礼拜。
当匈奴被大汉帝国横推,被迫分裂西逃,其残部却能在欧洲掀起腥风血雨,赢得上帝之鞭的赞誉。
当突厥被隋唐帝国肢解灭国,还能让千年之后的现代国家认祖归宗。蒙古帝国发起西征,一路横推,直接打到多瑙河流域,基本实现亚欧大陆的第一次统一。
经过东亚怪物房洗礼的国家,即使是被淘汰也要比同时期的欧洲要强悍太多,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差异呢?西方社会太菜了的背后,真的是因为“懒”造成的吗?
首先第一个原因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在于中央集权。
秦扫六合,一统天下,确立中央集权制度,秦帝国虽然短短15年便崩溃了,但汉承秦制,大汉帝国400年国运的加持下,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这种观念早已深入人心。
中央集权制度下首先确保了国家政权的平稳运行,国家长期处于稳定状态。有了稳定的社会环境,百姓才有动力不断研究新工具,提高生产力,毕竟地里产出是需要时间的!如果人民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有谁会想着去研究土地那点粮食呢,还不知道便宜了谁。
中央集权制度下,中央政府坐镇中央,镇压四方,可以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耗费长达数十年时间去兴修水利、交通、国防工程,而这些工程,就像是国家的血脉和经络,不断地提供着新鲜的血液,助推国家的发展。
都江堰将成都平原从“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变成了天府之国,郑国渠富饶了关中地区,灵渠打通了岭南与中原的联系,京杭大运河,贯穿南北长达1794公里,连接5大水系,世界史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古代运河,也就只能在中国这样的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出现。对黄河、淮河的治理更是贯穿着中国历史,纵观世界历史,哪个国家能够如此地步?
还有长城,跨越2000余年,从平原到崇山峻岭到荒漠,构建起中华文明最强防御。若有中国先民一半的勤奋,印度次大陆的开伯尔山口早就建起防御关塞,哪还有一波波的敌人从此处长趋而入的机会。
第二的原因,宗教服从世俗权力。
中西方对比,有一个很明显的差异在于宗教对世俗权力的影响,西方社会宗教凌驾于世俗权力之上,拿破仑称帝需要教皇的加冕,而在东方,出家需要官府的度牒,菩萨需要避讳帝王名讳。
宗教不影响世俗权力的运行,宗教不事生产,却可能因为宗教冲突而将国家拖入战争深渊,形成世仇国家。
世俗权力凌驾宗教之上,便可集中国家力量处理世俗事务,也能因国家利益变通地处理国际争端。
宗教凌驾于世俗权力之上,底层百姓等待救赎,教宗却能躺在功劳簿上逍遥自在,整个国家的思想更加僵化,社会活力丧失,也就层现出一种懒散的状态。
第三个原因,地理决定民族特性。
中华大地,东临大洋,北接荒漠,西有高原,南有丛林,拥有世界上最复杂最齐全的地理形态,好处是完美的战略纵深,坏处则是可用耕地面积相比人口基数来说太少了,再加上季风气候的无常,洪涝干旱灾难始终威胁着中国先民们。
一部中国史,半部灾难史。这种状态,逼着中国先民们不断内卷,向土地卷,卷出精耕细作,向统治上层卷,卷出大一统中央集权,向文化卷,卷出天道酬勤的儒法道,更卷出一个又一个王朝盛世。
勤劳善良,是中国先民的本色,向天抗争,是恶劣自然锤炼出来的品质,谁家王朝不给我们种地,那就掀了这天,换个皇帝坐天下!
而欧洲大片的平原地带,自然也培养不出,中国古代先民这般精耕细作,向天抗争的民族特性,躺着就能活着,谁愿意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辛苦劳动呢?
第四个原因,大一统文化。
车同轨,书同文,秦始皇统一了文字和度量衡,文字和国内市场统一,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又统一了思想,自此中华大地被彻底统一,再也无法分割。
文字和思想的大一统,造就了文化的大一统,而文化的大一统,将中华大地整合为一个整体,生活其上的人民不会因为言语不通,文化迥异而冲突,最终演变成了国家战争。
同时中华文化有具备强烈的包容同化属性,能够很好的容纳各种差异,和而不同,天下归一。
在这种文化影响下,大家坚信勤劳致富,若有作奸犯科,自有法律道德约束。
相反地,在西方社会,国家内部领主林立,言语不通,文化各异,游牧民族的特质让其不会深耕一块地方,靠天吃完饭便要换个地方,自然也就不会认真经营一个地方,劫掠思想应运而生,所以在我们眼中看来就显得很“懒”!
古代社会,东亚地区凭借精耕细作的农业模式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成就了怪物房的称呼。相比较而言,西方社会就显得很“懒”,农业生产靠天收,科技文化被宗教牵掣,欧洲社会是被遗忘的中世纪。
所谓东亚怪物房,有时候或许不是我们太强了,西方也不是太菜了,只是太“懒”了!“懒”于向土地抗争,“懒”于向宗教抗争,“懒”于向命运抗争,甚至“懒”于处理个人卫生,以至于到了近代,欧洲的街道的仍旧臭气熏天,甚至如今这方面已有返祖现象!
壮哉,我大中华!
参考资料:
1.《中国古代农业文明史》
2.《中国农业通史》
3.《中国古代土壤耕作》
4.《欧美农业史》
5.《中世纪的农业革命》
6.《欧洲古代史》
7.《古代欧洲的农业与乡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