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到了每年的七八月,这个时间就是学生放暑假的时间。当然现代的学生们除了放暑假同时还会放寒假。实际上,学生的放假制度在我国史上可以说是源远流长的。早在汉武帝创立官方正规的太学开始,就出现了太学生们的休假制度。
到了隋唐时期,才确立了国子学(即太学,又称国子监)学生的放假制度。据记载,假期主要分成三类:第一类是常假,是以十天为一旬,学生放假一天。当时国子学设在京都,学生们大部分都住校就读,因此在放这种长假时,外地的学生一般是不回家的。第二类假是相当于现在的每年5月间,这时暑夏就开始了,正是植物茂盛、田里麦子成熟之际,因此该假叫做“田假”。第三类假称为“授衣假”,不言自明,就是由天气转凉,需要添加衣衫而放的假,时间相当于现今阳历的十月。“田假”和“授衣假”都是要放一个月左右的长假,在放这两个假的时候,学校对家住京都二百里以外的异乡学生,给予扣除用在探亲赶路时所占去时间的照顾。
在《诗经》中也有“七月流火,九月授衣”的记载。当时放“授衣假”,其中一个原因是这个时候开始天气变冷,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因为妇女们开始闲下来了。《新唐书·选举志》上也有明确的记载:“每年五月有田假,九月有授衣假。”
“田假”和“授衣假”加起来就有两个多月的时间。这是因为古时的国子监设在京城首府,所以国子监的监生大部分都是从全国各地选拔出来的,有的路途很近,有的很遥远,为了方便学生们回家,假期一般都会比较长。更为人性化的是,这一个月的假期是不包括学生来回奔波的时间的。而且若是有一些学生实在因为回家的路途太遥远而耽搁了过多的时间,还可以申请适当地延长假期。唐朝对学生的假期管理制度也有其严厉的一面,就是若有学生申请适当延长了假期以后仍然没有按时返校,就会予以辞退处理。在我国唐末宋初,随着国子学的不断发展与变迁,这套学生放假的制度也有了一些新的变化。在明朝时,国子学学生放假,仅仅只安排在每年的朔望月一次,除此之外就不再放其他的什么假了。
其实相比较来说,我国明朝太学生的待遇是十分优厚的,他们每月不仅可以补贴六斗米,而且还能获得鱼肉等奖励,甚至每月还可以领取一些俸禄,可是比较受限制的是,学生们要穿御定的学生服,而且如果想要回家还要得到皇帝的批准才可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活动是非常不自由的。
◎本文图源网络,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