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一年中气温最高、湿度最大的时期,分为初伏、中伏、末伏,合称为“三伏”。
随着近段时间温度的快速升高,有些朋友说好似已经到了夏天(小帮手所在的豫东地区,白天最高温度已涨至26度),而还有一些朋友已开始想象今年三伏天的高温了。
说到今年的三伏天,从时间、天数以及民间传统的角度来分析,有3点不一般。
本篇内容,小帮手就详细和大家说说,看看今年“不一般”的三伏天,到底指哪些方面。
从2015年开始,由于夏至节气与立秋节气的间隔较长,中伏持续20天,导致三伏天总长40天。
而2025年因天文周期变化,夏至到立秋间隔缩短,中伏只有10天,三伏天总长只有30天。这也是近10年后,三伏天首次回归传统时长(40天的三伏天被称为“超长三伏天”)。
我国传统历法中,以“干支”纪日,每10天为一个“庚日”(如庚午日、庚辰日等)。而三伏天的计算以庚日为基准,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为初伏首日(也就是入伏)。
三伏天的总时长包含了初伏(10天)、中伏(10天或20天)、末伏(10天),其中中伏天数是决定总时长的关键。
中伏天数的变化又取决于夏至到立秋之间的庚日数量,如果两者之间是4个庚日,那么当年三伏天的中伏就是10天,总天数就是30天。
相反,如果两者之间是5个庚日,那么当年三伏天的中伏就是20天,总天数就是40天。
今年的夏至是6月21日,7月20日才入伏,8月9日就是末伏了,8月19日就是出伏,所以,今年三伏天只有30天。
闰月是按照我国农历历法,为了协调回归年(约365.24天)与朔望月(约29.53天)差异而出现的。
闰六月相对来说并不常见,平均19年出现1次,而今年2025年就是闰六月。
今年的三伏天时间是7月20日-8月18日。其中,按照农历的日期,整个初伏和中伏都在闰六月内(7月20日-8 月8日)。
而闰六月的年份,可能会导致夏至节气推迟(按照农历时间,下同),立秋节气也会延后。闰六月可能使夏季高温期与三伏天重叠更为显著。
如果夏至节气早,初伏可能始于6月下旬,高温天气提前。如果末伏时间推迟,立秋时间晚,那么末伏延至8月下旬,延长高温持续时间。
从气候角度来看,太阳直射点在这段时间相对更活跃,地表吸收的热量超过散发的热量,可能会让人们在体感上觉得更炎热了。
三伏天的“公伏”和“母伏”,是传统文化中对三伏天的一种分类方式,以入伏当天对应的农历日期为准,与公历日期无关。
如果入伏当天为农历单日(如初一、初三、初五等),那么当年三伏天就是“公伏”。
如果入伏当天为农历双日(如初二、初四、初六等),那么当年三伏天就是“母伏”。
今年入伏时间是7月20日,当天的农历日期是六月二十六,二十六属于是双日,因此,今年三伏天是“母伏”。
民间农谚有“公伏凶,母伏爽”的说法,意思是指,如果当天三伏天为公伏,或预示当年天气酷热干燥,对农业、健康等不利。
如果当年三伏天是母伏,或预示天气相对温和多雨,气候较为舒适,有利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农业的生长。
而今年三伏天属于母伏,意味着降雨适中,三伏天期间也不会很炎热,属于是比较好的“三伏天”。
上述这3点就是今年三伏天不一般的地方,今年三伏天总天数重回30天,问问大家,你认为会不会不炎热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