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急着跟中国谈,中国就是不给美国台阶,让白宫无可奈何。
特朗普在当地时间4月15日签署了一份总统行政令,要求白宫重要成员、商务部长卢特尼克立刻行动,以“国家安全”为由启动调查。
他依据1962年《贸易扩展法》第232条款,要求评估美国在关键矿产领域对中国的依赖程度,并考虑对这些领域的产品征收高额关税。
特朗普现在才突然意识到中国掌握了关键资源的命门,想通过制裁倒逼中国让步。
但这一步棋下得是否太迟,恐怕连他自己都心里没底。
特朗普的困局
特朗普,这位以强硬著称的商人总统,如今面临的是一个进退两难的局面。
他深知中美重新开启谈判至关重要,却又拉不下总统的架子,非要让中国先开口示好。
他把这当作一个“面子工程”,但其实这早已超出面子的范畴,关乎全球经济格局的演变。
眼下美股动荡不安,制造业信心低迷,特朗普急需一场“外交胜利”来为自己的连任铺路。
于是,白宫发言人莱维特跳出来放风,说什么“中国更需要美国市场,主动权掌握在中国手中”,这分明是想通过舆论造势,对中国施加心理压力。
而中国并未中招,反而冷静应对,一次次用有力的反制措施展示自己的决心和能力。
中国非常清楚,在如今这个高度互联的世界里,中美之间的关系早已不是简单的买卖关系,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深度捆绑。
中国在关键制造业、稀土、5G和新能源等战略性产业链上有着越来越强的影响力,这份底气不仅让中国在谈判桌上更从容,也让中国有能力等待一个真正平等、理性的对话机会。
特朗普摆出一副强硬姿态,看似雷厉风行,实则是掩盖其内心的焦虑与无奈。
美国经济虽然在表面上仍保持增长,但背后却暗藏诸多隐忧。
金融市场剧烈波动,股市几度大跌,投资者信心大幅下滑,美元作为“避风港”的地位受到严重挑战。
特朗普政府为了稳定局势,频繁在关税政策上做文章,今天加税,明天豁免,后天又推翻前天的决定。
这种反复无常的“朝令夕改”,不仅让企业难以做出决策,也严重损害了美国在全球经济中的信誉与公信力。
更让特朗普头疼的,是他最为倚重的政治基本盘,中西部的蓝领工人群体,尤其是数十万汽车产业工人。
他上台时信誓旦旦要“让制造业回流”,可如今美国本土车企竞争力持续下滑,面对来自德国、日本、中国的全方位冲击,不但没有“保住饭碗”,反而危机四伏。
工会施压、失业阴影、选票动摇,令特朗普腹背受敌。
与此同时,外部环境对其施加的压力也不断加剧。
曾经对美国亦步亦趋的传统盟友日本和韩国,开始与中国加强沟通合作,展现出前所未有的独立性。
欧洲国家也不再盲从,英国商务部长访华的消息更是让白宫颇感尴尬。
而俄罗斯、伊朗等老对手则持续在多个领域与美国针锋相对,使得特朗普在国际舞台上越来越孤立。
特朗普的两手策略
内外交困之下,特朗普政府不得不左右为难地采取“两手策略”,试图在博弈中找到一条出路。
一方面,白宫继续对中国摆出强硬态度,试图通过制造更多压力迫使中国妥协。
启动针对关键矿产的“国家安全调查”,就是其中一招,意图借此切断中国在稀土等战略资源上的优势供应链,对中方形成制约。
而这种做法更多的是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效果,因为全世界都清楚,中国在稀土、钨、锑等关键矿产领域长期拥有无可替代的产能优势和完善的产业链,美国想在短时间内“脱钩”几乎是不现实的。
另外,特朗普政府也开始在外交上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灵活”,对其他国家释放善意,试图重新凝聚盟友的力量来共同遏制中国。
但时代已经变了,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对美国的“美国优先”政策感到警惕,对其出尔反尔的外交策略失去耐心。
美国的“拉帮结派”并不顺利,很多国家更愿意在中美之间保持平衡,而不是盲目选边站队。
与此同时,中国经济的表现却给外界带来了不小的惊喜。
一季度GDP增长达到5.4%,明显高于市场预期,展现出强劲的韧性和复苏势头。
这一成绩不仅稳住了国内信心,也增强了中国在国际谈判桌上的话语权。
面对美国的步步紧逼,中国并未急于回应,而是坚持自己的节奏与立场,不为外界所动。
以稳定的增长筑起底气,以理性的策略谋求主动,中国更愿意等美国冷静下来,重新回到平等、理性、建设性的对话轨道上来。
特朗普政府内部的分歧也日益凸显,尤其是在对华政策和金融应对策略上。
财政部长姆努钦仿佛成了一个“救火队长”,四处灭火,试图缓解市场的不安情绪。
他频繁出面发声,多次强调美国并不想与中国“脱钩”,而是希望达成一项“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大贸易协议”。
他还一再重申,美元仍是全球最值得信赖的储备货币,美国继续坚持“强势美元”政策,以稳定外资流入和市场预期。
而这种姿态在市场看来更像是一种安抚,而非实质性解决方案。
投资者对姆努钦的发言已不再买账,因为他们看到的,是一个在特朗普强硬言论和频繁政策调整之间左右为难、缺乏独立性的财政部长。
特朗普朝令夕改的行事风格,已经让美国政府在金融市场的公信力严重透支。
投资者信心动摇,资本避险情绪升温,对美国经济前景的担忧不断加剧。
不过,特朗普本人似乎并未真正意识到问题的深层根源。
他仍旧用经营房地产的逻辑来理解全球贸易关系,简单粗暴地将谈判视为零和博弈,认为只要美国“够强硬”,其他国家自然会低头。
而今天的国际经济早已不是几十年前的模样,中国等新兴经济体的迅速崛起,不仅重塑了产业链格局,也在不断增强全球议价权。
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在这个时代已经越来越行不通,美国若继续抱守旧思维,只会在多边合作的浪潮中愈发被边缘化。
特朗普政府试图用一场旷日持久的谈判来换取眼前的市场稳定,把“拖”作为策略的核心。
财政部长姆努钦多次释放模糊信号,暗示所谓“90天关税暂停期”可能并不会在截止时交出一份完整的贸易协议,而是达成一份模糊的“原则性协议”。
一个框架式的共识,既不具体,也无实质约束力,只是为了延续谈判、缓解资本市场的紧张情绪。
这种策略无异于饮鸩止渴,虽然短期内或许能稳住股市,但对美国长期的结构性问题却毫无解决之道。
贸易战从来没有真正的赢家,只有双方的损耗与牺牲。
中国始终坚持合作共赢的原则,不被外界干扰所左右,始终以我为主、从容应对。
参考信源
上观新闻
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