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500名中风病人后发现,中风半年前,身体已发出4个求救信号

张老谈养护 2025-04-07 18:04:49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

中风这病,说白了就是脑袋里的血管不是堵了就是爆了。

可真要说起来,它不像摔跤那样“咣当”一下就来了,而是像个老烟枪,慢慢悠悠地熏着,熏着,等你反应过来,事情就已经不对劲了。

说来也怪,许多中风病人,在发病前半年,身体就像是个“捣蛋鬼”,偷偷摸摸地发出些信号,偏偏大多数人把它当成了“老毛病”“小毛病”“年纪大了正常”,等到真倒下了,才追悔莫及。

那身体到底是咋提醒咱们的?这四个求救信号,个顶个的关键,咱得一个一个掰开揉碎地说。

舌头变笨,嘴巴发飘

有个六十多岁的老李头,村里人都知道他嘴皮子溜得很,打牌能把人绕进沟里去。可有一天,他家隔壁二婶来买鸡蛋,老李头嘴巴却开始打绊子,说不清话,还说着说着口水流下来了。

他媳妇一开始还以为他累着了,结果三个月后老李头就中风住院了。

医学上讲,这种现象叫“轻度构音障碍”,是脑血管供血不稳惹的祸。

尤其是当脑干或者小脑区域的血流出现微梗死,舌头的控制神经就像断了电,嘴巴也就不听使唤了。

根据2022年《国际脑血管研究杂志》的一份论文显示,超过38%的中风患者在发病前半年内曾出现过轻微语言障碍,但因为症状轻微,常常被忽略。

有人说话像喝了酒,有人嘴角老往下掉,甚至还有人咬到自己舌头——这可不是“上火”,这可能是脑子在报警。

手麻脚弱,不听使唤

人老了,手脚麻点儿正常?这话说对了一半。

但要是某一侧的手脚突然麻,或者是走路走着走着就跌了跟头,这就不是单纯的“气血不足”了,而很可能是“小中风”在敲门。

“小中风”,学名叫“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听着像是打个喷嚏那么轻,可它的杀伤力一点不亚于真中风。

研究表明,在出现TIA之后的三个月内,有15%的人会发展为严重脑卒中。

海南医学院附属医院的一项追踪研究中发现,那些在发病六个月内出现单侧肢体无力或麻木的患者,最终一半以上都在一年内中风住院。

这些症状就像是火车进站前的汽笛声,谁能听清了,谁就能躲开这场灾难。

有句老话说得好:“麻不是麻,弱不是弱,半边不对劲,赶紧往医院走。

”别再用“老寒腿”搪塞过去了,脑子要是出问题,腿脚再灵活也使不上劲。

眼前发黑,耳边嗡嗡

听说过“眼前一黑”这词儿吧?大多数人以为这是低血糖,其实啊,这有时候是大脑后部供血不畅在作怪。

脑子后头有条叫“椎基底动脉”的血管,是掌管视觉和平衡的“主干线”。

一旦这儿出了问题,轻则眼前发黑、耳鸣、站不稳,重则直接晕倒在地,就像是老电视信号不好,画面一闪一闪的。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神经内科团队在2023年的一项研究里指出,发生在枕叶和小脑区域的微小梗死,最常见的前兆就是短暂性视力模糊、双影以及耳鸣。

尤其是在转头、起床或低头时更容易发作。

老人家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其实更是脑袋的晴雨表。

一旦窗户蒙了尘,别光想着擦玻璃,得看看是不是屋顶漏水了。

睡得昏沉,醒得迷糊

人上了年纪,睡眠不好是常事,可真要是每天早上醒来都觉得脑袋像灌了铅,走路像踩棉花,甚至白天一坐下就想睡,这就得小心了。

这种情况,医学上称为“晨起脑缺血综合征”。

脑子在夜间的血流量下降,如果再碰上高血压、动脉硬化,早晨血管一时扩张不开,脑子就像刚醒的老牛,慢吞吞的,不灵光。

英国剑桥大学2021年的一项睡眠研究就发现,长期清晨意识模糊的人群中,脑部微血管病变的概率高出正常人群近70%。

而现实中,很多人把这当成“年纪大了正常”,或者“昨晚睡太晚了”,结果一个不小心就在早上厕所时晕倒在地,成为了“晨中风”的典型患者。

其实,人体的血压在清晨5点到8点之间会出现“晨峰”,这时候脑子最容易出事。

这也是为啥医生常叮嘱高血压患者,早晨起床别急着下床,先在床上躺会儿、坐会儿,再慢慢起身。

谁是“幕后黑手”

中风这病,背后的“推手”多得数不过来。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心房颤动,个个都是“罪魁祸首”。

但近年来一些新兴研究则揭开了更多不为人知的幕后黑手。

比如说,肠道菌群失调。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22年的研究发现,中风患者的肠道内某些炎症菌群比例明显升高,这些菌群能通过血液影响血管内皮,导致血栓形成。

也就是说,肚子里的“细菌大军”也能决定脑袋里的命运。

还有一种叫“颈动脉易损斑块”的东西,说白了就是血管里的“小炸弹”。它不像一般的硬化斑块那样慢慢堵,而是像个不定时炸弹,裂开后形成血栓,一路冲向脑子。

有研究指出,50%以上的中风患者在发病前都有颈动脉斑块破裂的迹象。

地域差异,习惯决定风险

咱们中国地大物博,南甜北咸,东辣西酸,各地的饮食、气候、作息都和中风的发病率息息相关。以东北为例,冬天寒冷,腌制食品吃得多,盐摄入量高,血压更容易波动。

而南方湿热,容易造成血液黏稠度升高,尤其是夏天不爱喝水的老人,最容易“水少血稠”,引发脑梗。

再比如四川、湖南一带,嗜辣如命。

辣椒虽好,但如果天天火锅、重口味,加上熬夜打麻将,血压上下波动,血管就跟弹簧一样撑不住。

所以,健康建议不能一刀切。北方的老人要控制盐摄入,南方的老人要多补水;喜欢熬夜的城市白领要注意睡眠节律,农村体力劳动者则要警惕高温中暑后引发的血压骤降……

防中风,别靠“感觉”,要靠“监测”

人是健忘的动物,尤其是对疼痛以外的病症。所以防中风,不能靠感觉,要靠数据。

定期测量血压、血糖、血脂,做颈动脉彩超、心电图,是“聪明人”的做法。

近年来,国内不少乡镇卫生院已经配备了“动脉硬化检测仪”和“脑血流图仪”,老百姓一年检测一次,早早把“炸弹”拆了,何乐而不为?

写在最后的提醒

中风不是天灾,它更像是“人祸”的结果。身体早就说过“我不行了”,可咱们常常视而不见。

嘴歪、手麻、眼花、犯困,这些“毛病”不是岁月的馈赠,而是病魔的敲门砖。

别再说“活一天算一天”,咱这一辈子,风里来雨里去,不就是为了家里人能过得好一点?那这副身子骨,就得像护着老房梁一样护起来。

能听懂身体的“唠叨话”,才是真正的“明白人”。

(免责声明)本文所述内容,均基于现有科学知识和中西医理论整理而成,旨在为读者提供健康科普信息。图片都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任何健康问题请咨询专业医生。

1 阅读:50
张老谈养护

张老谈养护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