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百科全书(第2版)》读书笔记14150-高寒地栽培

文对潇潇雨幕留 2025-02-05 02:37:25

高寒地栽培

cultivation on high-cold land

针对高纬度、高海拔寒冷地区的生态特点,对种植作物采用的综合性农业措施。

高寒地区一般指高海拔、高纬度地区,气温偏低,全年日平均温度≥10℃,积温1800~2000℃,生长季节100天左右或无绝对无霜期。

中国高寒地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蒙新高原、黑龙江北部以及云贵高原和黄土高原的部分地区。

1.种植制度

中国高寒地区冬季长而寒冷,春季干旱多风,农作物主要在夏秋两季生长发育。在水、热条件较好的河谷地带,可进行一年一熟制,而在气温较低和人少地多的地区,则多采取种一年休闲一年、种二年休闲一年或种一年休闲二年的休闲制;并在休闲地上种植绿肥作物或进行耕翻晒垡。

青稞

2.作物选择

以耐寒性为首要选择标准。但不同地区的适宜作物种类又因气候条件而有差别。在水热条件较好的河谷地带和平原地区可以种植小麦、蚕豆、马铃薯、甘蓝型油菜、玉米、黍稷、粟等作物。在高海拔地区可种植青稞、燕麦、马铃薯、豌豆、白菜型小油菜、荞麦等抗寒力强、生育期短的作物。

燕麦

3.栽培管理

高寒地区作物生长季节短,为了保证一季作物有良好生长条件,播种前的精细整地尤其重要。一般是多次耕翻,力争早耕(伏耕)晒垡,以利熟化耕层土壤和充分接纳水分。为了适时早播,多采用临冻灌溉,解冻前后镇压、耙耱、保墒等。

荞麦

麦类作物在日平均温度稳定在0℃时,可利用土壤水分日融夜冻的特点,午后开犁顶凌播种,并结合浅播(播深3厘米左右)浅施种肥,以利出苗早而健壮。播种方式可采用窄行条播或宽窄行条播,并适当增加播量以加大基本苗数,使作物群体充分利用光能因素和相对湿度低的有利条件,以获得高产。

马铃薯

由于高寒地区春季多风、干旱、低温,土壤养分分解缓慢,表层土壤水分蒸发迅速,种子出苗后,除追施速效肥外,在有条件的地区宜对小麦等作物及早浇水,以加速土壤养分的分解,促使幼苗生长健壮,增强抗旱能力。同时,要将蓄水保墒作为栽培中的重要环节。

摘自:《中国大百科全书(第2版)》第7册,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年

0 阅读:1
文对潇潇雨幕留

文对潇潇雨幕留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