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兰空调,盛也陶建幸,败也陶建幸,虽然一度是中国空调市场的翘楚,但是领头人的决策,却导致春兰命运的凄凉!
1980年代初,“春兰”的前身“泰州冷气设备厂”,还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厂。
但随着商标法的出台,它抢先注册了“春兰牌”商标,为日后的崛起埋下了伏笔。
然而,到了80年代中期,春兰的困境可谓触目惊心:在空调行业中,其产量尴尬地位居倒数第二;而在全国制冷器企业的排名中,也仅位列倒数第三。
公司的净资产少得可怜,仅有465万元,更糟糕的是,企业还深陷亏损的泥潭之中。
1985年,陶建幸上任。
他果断地砍掉其他产品线,集中火力发展空调。
当时,市场上普遍流行的是制冷量在3000到7000大卡的空调。
然而,陶建幸却以超前的眼光洞察到了市场的潜在需求。
他注意到了7000大卡以上的大型柜式空调,以及3000大卡以下的家用空调所蕴含的巨大商机。
于是,他力排众议,决定开发这两块空白阵地。
果不其然,1987年春兰推出的7000大卡柜式空调一炮而红,迅速占据了市场七成份额,成为当之无愧的霸主。
在陶建幸的领导下,春兰迎来了黄金时代。短短几年间,总产值飙升至亿元级别,市场份额高达30%,成为空调市场的佼佼者。
1987年,春兰推出了7000大卡柜式空调,受到了市场的热烈欢迎。很快,春兰就在这一领域占据了七成份额,成为市场的霸主。
在陶建幸的领导下,春兰迎来了它的黄金时代。
从1985年的亏损状态,到1990年,春兰的总产值已经飙升至1.12亿元,利税高达1579万元,市场份额高达30%。
这一时期的春兰,无疑是空调市场的佼佼者。
随着市场的不断扩大,以及消费者对空调的需求日益增长,春兰也开始了它的扩张之路。
春兰积极打造现代化空调生产线,并不断推动跨地域、跨领域的业务整合。截至1993年,春兰已成功拓展至8家分厂,显著提升了整体生产能力。
春兰的卓越成就备受瞩目,为进一步扩大品牌影响力,公司斥巨资在央视推广。
“春兰空调,高层次的追求”的广告口号迅速传遍千家万户,使春兰成为家喻户晓的品牌。
春兰的盘面到底有多排场?看看以下两个例子。
在企业兴盛时其,春兰员工不爱休闲装,但爱工作装。甚至于格力的创始人朱江洪,也是春兰的铁粉。
然而,就在春兰空调业务如日中天之时,陶建幸却开始了他的多元化战略。
他认为单一的空调业务已经无法满足春兰的发展需求,必须寻找新的增长点。
于是从1994年开始,春兰先后涉足了摩托车、汽车、家电、高科技等多个领域。
这些与空调业务毫不相关的领域,却成为了陶建幸眼中的未来之星。
然而,事实证明,春兰的多元化战略并未取得成功。
虽然在一些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体来说,多元化并未给春兰带来预期的收益。
摩托车业务,因市场限制和竞争激烈而逐渐萎缩;
汽车业务,因生产许可证等问题而胎死腹中;
家电业务,则因品牌影响力不足和市场反应平淡而难以打开局面;
高科技项目则因投入巨大而收益遥遥无期。
与此同时,春兰的空调业务也受到了冲击。
由于多元化战略分散了公司的资源和精力,导致空调业务在研发、品质、服务等方面逐渐落后于竞争对手。
市场份额逐年下滑,最终失去了空调市场的领导地位。
2008年,连续三年亏损的ST春兰被上交所停牌,这标志着春兰作为空调巨头的时代正式结束。
虽然春兰作为一家公司还存活着,但它已经不再是那个曾经让无数消费者趋之若鹜的空调品牌了。
春兰的兴衰史,给出了警示:须有清晰战略,坚守核心竞争力;勿盲目多元,忘却主业之本;唯持续创新,顺应市场变迁,方能在商海中屹立不倒。
作者:哈哈
编辑:桢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