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看到一则热帖,不禁让人有些无奈。
题主原先在小区都积极社交,小区内的各种宝妈群,闲置群,卖菜家庭餐馆群之类的,题主都申请加入了,并时常在群内交流。
前段时间,因为遇到家庭变故,题主情绪有些低落,为了让自己一个人可以静静,题主把小区内很多的群都退了。
大概过了两个月,题主从老家返回小区生活。
题主慢慢地发现,小区内的邻里待自己不如从前了,许多人见到面也没有理会题主。
这让题主感到很是不安,常常陷入内耗,不停地问自己发生了什么。
帖子曝光后,众多网友议论纷纷。
但网友@大鱼逍遥游的评论足以戳破了题主的内心防线:
“别太把自己当回事了,你退不退群别人根本不会在意。”
是啊,谁会在意一个几十甚至几百人的群里,有人退群了?哪怕退群了,谁又会因为这个举动对你另眼相看呢?
不得不承认,大多时候,你所以为的,你所想象的,不过都是你内心的戏罢了。
蔡康永曾坦然地说过一段话:
“有人觉得,把冷淡和热情这两个词摆在一起,一定是热情比较好。
可是在我看来,很多热情是不值得花时间的,都是些很无聊的东西。”
与其热情地关注他人的表情、动作,不如冷淡地对待他人,专注自己的生活。
2
著名的艺术家英若诚老先生,出生在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家族。
每次吃饭,大家都是围坐在一个大圆桌子上。
一次家族聚会,他突发奇想地想要尝试躲进柜子里。
他心想,他一个大活人躲起来消失了,大家一定会急忙四处找他,到时他再从柜子里跳出来,一定让人又惊又喜。
他按计划行事,但令他没有想到的是,饭桌上大家有说有笑,却唯独没有人提起过他。
直到聚餐结束,没有一个人发现他缺席。
等到吃饱喝足后,大家相继离开了,他只能自己默默地从柜子里爬出来,挑几口桌上的残羹剩饭应付了事。
从那之后,他深刻地领悟到:
“人千万不要把自己太当回事,因为世上并没有那么多在意你的人。”
许多时候,太高看自己,就犹如身披厚重的羁绊,会让我们迷失了自己。
相反的,只有戒掉以自己为中心,你才能卸下羁绊,才能轻松上阵,走对方向。
3
一代大师季羡林长久以来都保持写日记的习惯。与你想象的不同,大师日记记录的不是高大上的事件,而是许多日常中不愿提起的事。
以下摘抄几段看看:
1932.12.21
说实话,看女人打篮球……是在看大腿。附中女同学大腿倍儿黑,只看半场而返。
1933.4.29
因为女生宿舍开放,特别去看了一遍。一大半都不在屋里。
1933.10.14
早晨上了一课古代文学,有百余人之多,个个都歪头斜眼,不成东西,真讨厌死了。
看完这些日记,是不是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以季老先生的地位与名望,提到这样的日记内容,大多数人以为他是会感到羞愧的。
然而事实上,季老先生并不这样认为。
当日记再版的时候,有人曾劝诫季先生把这些不雅之事删除,以给读友留下一个完美的形象。
听罢,季先生坚决否定掉了,他甚至反驳道:
“我过去不是一个圣人,现在不是一个圣人,将来也不会是一个圣人”。
不得不说,季先生的勇气令人敬佩,但我想更可贵的是他身上的品质——他从未在意自己的身份。
他不愿意把自己摆在高高在上的“圣人”位置,他甚至故意将自己的“坏”暴露无遗。
看完季老先生的言行,让人不禁惊叹:做人最忌讳的,就是太把自己当回事。
作为成年人,你要卸下你思想上的包袱,打开格局,专注于真正地自我提升,只有这样,你的人生格局才会变得不一样。
心理有病,太把自己当回事了
人最大缺点就是自以为是
每天早出晚归的,谁认识谁啊。过好自己的就行了。
这是很正常的呀,我就从来不加其他业主的号,而且孩子小升初换学校,以前的老师和同学的号我都删除了,世界那么大,以后一辈子都不一定还能遇到,,留着它干啥
有个东西叫 折叠群聊
这是有病
天天人脉 格局的 时间长了牛吹的自己都信了 谁把谁当傻子
要想别人在意你,尊重你,你就要变得强大。
该把自己当回事的时候一定要顶起来,该把自己不当一回事儿的时候一定要把自己藏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