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什么合理不合理的问题,只是合适不合适的问题,符合当地实际情况,而又符合上级有关规定精神,我认为就是合理,也是合适的。这个故事的主人,从正科级干部在退居二线以后,就是因为有了驻村第一书记的经历,顺利晋升了四级调研员。
2019 年6月1日,伴随着机关事业单位职务职级并行制度正式开始实施,随着改革的全面推进,他从正科实职领导职务套改并行二级主任科员。这一转变,不仅仅是职位称谓的变化,更重要的是组织人事工作改革进程中一个重要里程碑的开始,是对干部队伍进行优化与调整的战略布局中的重要一环。
在随后的岁月里,凭借着对工作的满腔热忱和不懈的拼搏精神,以及在各个工作任务中展现出的才能和智慧,过了两年已成功晋升为一级主任科员。
今年他已经超过55岁了,组织上决定让他退居二线。他原来的想法是,退居二线以后,尽量少去单位,让新任领导可以更好地工作。但新任领导上任后的第二天,便找他谈话,要求他继续发挥余热,由于原单位下派到某乡镇担任村第一书记的人员已经到了期限,将回原单位工作。
领导的意思,是要他去接替这位担任驻村第一书记的人员,作为单位第二批驻村第一书记的人选。领导认为,他做过单位的正科级领导,如果能继续担任驻村第一书记,以他的资历和能力,一定能够帮助村里改变面貌,巩固扶贫攻坚的成果。
说句老实话,他没有想到退居二线以后,还会有这样的安排,经过多方打听,其实在他们这个县,安排退居二线的干部去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其实是县里的统一安排,这也是作为晋升四级调研员的一个条件之一。
按照职务职级并行规定精神,晋升四级调研员的条件是担任一级主任科员满2年以上,这个条件其实他已经符合了。但按照县里的规定,晋升四级调研员基本上重点是考虑退居二线的一级主任科员。
在县级机关,对于调研员这个职级层次,分为一级到四级调研员,其中二级调研员不超过机关综合管理类职位数量的2%;三级、四级调研员不超过机关综合管理类职位数量的10%,其中三级调研员不超过三级、四级调研员总数的40%。
按照比例来划分,在县级机关除了县级领导班子以外,要从一级主任科员晋升到四级调研员,由于只有10%的任职比例。县里为了平衡这10%的任职比例,根据中央和省市的规定,也有一个具体的实施办法。在实施办法中规定,对于退居二线的正科级领导干部,晋升为一级主任科员以后,凡是担任过驻村第一书记,就更有晋升四级调研员的机会。
县里的这类文件,作为正科级领导干部,基本上人人都是知道的。虽然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并不是什么可怕的事情,但当事情落到他头上的时候,心里还是有一点犹豫。但既然是组织决定,作为担任多年科级干部的他,服从意识还是有的。
从退居二线的第二个月起,他就按照组织部门的规定,到所在的乡镇报到,到村里做起了第一书记的工作。他所去的这个村,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村,水稻和玉米是主要的粮食品种。
在扶贫攻坚战的三年中,村里为了发展村里的产业,引进了一个食品加工厂,主要产品是将新鲜的土豆、红薯、秋葵等加工成可食用的烘烤产品。但厂子建立以后,由于农民习惯了种植水稻和玉米,不愿意种植土豆、红薯和秋葵,导致村里的食品加工厂因为原料短缺而开开停停。
他到村里以后,通过走访农户调研,主要村里种地的都是老年人,他们习惯于过去的思维方式和种植模式。经过他和村里其他干部走访动员,算账对比,重点培养了一批种植专业户,成了土豆专业合作社、红薯专业合作社,秋葵种植示范户等。
第一年村里和外村种植的土豆、红薯,经过选择优良品种,全部卖给食品厂做原料,并帮助食品厂解决了原料的收购资金等难题。农民看在眼里,经过算账对比,土豆红薯的每亩收益高于水稻1000元以上,高于玉米1200元以上,并能及时拿到现钱。
第二年,各个专业合作社的规模进一步扩大,部分农民除了本村的土地以外,还从附近的村流转土地用于种植土豆和红薯,终于保障了食品厂的原料供应,工厂第一次实现满负荷运行,并从获得的利润中拿出一部分资金来补贴专业合作社,刺激农民种植的积极性。
由于他和村里其他干部的积极配合,农民的收入水平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县里专门在他们村召开经验交流会,两年的驻村第一书记结束以后,他也顺利晋升了四级调研员,有望在退休前晋升三级调研员。
综上所述,对于在县里担任过正科级干部并晋升为一级主任科员的人,在退居二线后能否晋升四级调研员,各个地方的实施办法是不一样的,像这位网友所在的这个县,晋升四级调研员要和退居二线后担任驻村第一书记挂钩,其实也是一种比较好的尝试,你们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