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小时候,每到过年,大人们总是忙着准备各种各样的年货。
到了正月初十这一天,奶奶还会特别叮嘱:“今天要吃烙饼、面条和年糕,别忘了,这是老祖宗传下来的规矩。
”小时候的我们不太在意这些老习俗,总觉得吃的就是些普通食物,哪有什么特殊意义。
直到有一次,奶奶认真地给我们讲了这背后的故事和寓意,才发现,这些简单的传统食物里,其实藏着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许。
正月初十为什么被称为“地日”?
有些地方把正月初十叫做“石头节”,还有地方称它为“地日”。
你可能也听过“天在上,地在下”的说法,这一天恰恰是对应大地的节日。
大地养育万物,提供我们的食物和生活资源。
特别是在农业社会,土地就是一家人生活的根本,也难怪老百姓会特别感恩它。
再说,正月初十的“十”和“石”读音相近,“石头节”也就这样传下来了。
更有趣的是,人们还赋予这一天一些寓意,比如“脚踏实地”,“步步高升”。
说得通俗点,这一天是希望我们对生活脚踏实地,对未来充满信心。
现在很多年轻人可能不太重视这些传统,但其实,每一个习俗都有它独特的文化背景和意义。
初十吃的3种美食和它们的寓意奶奶从小跟我们说:“吃的不是食物,是讲究和心意。
”这句话放到正月初十的餐桌上,确实很贴切。
每一种食物背后,都藏着祈福的寓意。
俗话说:“初九捞面,初十烙饼。
”有些人会选择买现成的烙饼,但更多的家庭喜欢自己动手做。
这张圆圆的烙饼,象征着团圆和平安。
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热气腾腾的烙饼蘸着酱,简单却温暖。
奶奶总说,做饼的时候要耐心,寓意着生活不急不躁,步步稳当。
初十这天的面条是必不可少的。
小时候,妈妈总说吃面条要一口气吃长一点,这样才算“过运”。
面条和“长寿”联系在一起,带着人们对健康的期望。
特别是在外奔波的人,回到家里吃上一碗热腾腾的长寿面,总觉得既暖心又暖胃。
到了过年,年糕更是少不了的主角。
蒸的、炒的、红糖味的……哪怕做法再简单,依然是年味十足。
小时候我们贪玩,奶奶总是边哄边说:“吃了年糕,长得高。
”“长得高”倒未必,但大家都希望新的一年里,日子越过越好,事业上一点点进步。
美食推荐:如何用家常方式烙饼、做面条、炒年糕有些人说,自己不会做传统食物,嫌复杂。
不过,在今天这个时候,学做几道简单的家常菜,不也是一种传承吗?
其实很多传统食物的做法并不难。
烙饼的做法简单又实用。
面和得软一些,加一半开水,这样饼就会更劲道。
擀面时抹上一层油酥,再卷起来层层折叠,就能烙出外皮酥脆、内里松软的饼。
配上自制的酱料,比如豆瓣酱、番茄酱拌在一起炒香,鲜掉眉毛!
家人一人一块,再搭点凉菜,就是一顿丰盛的早餐或晚餐了。
做面条也没什么复杂的,只要搭配料好吃。
推荐做一道榨菜肉丝面,切点猪肉丝,加点葱姜腌制后,用一点酱炒出香味来,再放榨菜、煮熟的面条一起拌,只要三五分钟。
一碗香喷喷的面端上桌,小朋友也会吃得特别开心。
如果不想蒸,可以试着做炒年糕。
年糕稍微煮软后,再和娃娃菜一起炒,加一点辣椒、一勺蚝油、一点肉末。
锅开一会儿,满屋子都是香味。
年糕粘稠,菜脆嫩,咬一口,满嘴的满足感。
传统美食和现代生活并不冲突,偶尔抽出时间来做这些简单又有年味的菜品,是对老传统最好的致敬。
吃饭的同时,很多家庭也少不了碰杯庆祝。
说起喝酒,长辈们最会挑。
他们看重配料,还会研究酿造方法。
你可能觉得,老辈人的这些习俗只是形式而已,可细细想来,它们带给我们的,是一种精神和寄托。
正月初十的这顿饭,看似平常,却让我们记住了生活的根基。
大地哺育万物,人们表达感恩朴实而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