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康之耻“牵羊礼”到底有多耻辱,为何女子会在礼成后选择自尽?

八方镜 2025-02-01 17:56:12

公元1127年,曾经繁华鼎盛的北宋汴梁,在金国的铁骑下彻底沦陷。

那一天,宋徽宗、宋钦宗父子连同后宫妃嫔、王公贵族共数千人,被铁链捆绑,沦为金国战俘。

“牵羊礼”在金国的祖庙中举行。

牵羊礼到底为何会带来如此耻辱?为何女子们在礼成之后纷纷选择自尽?

我国自古被誉为“礼仪之邦”,自先秦时期开始,胜利者常以“献俘礼”向上天与祖先祭告,表达战胜的荣耀。

所谓“牵羊礼”,便是从“献俘礼”中衍生而来。

早在商周时期,俘虏就被视为战争的战利品,甚至被当作祭品用以祀天或祭祖。

战俘被剃去发髻、赤裸上身,甚至身披兽皮,象征失去人类的尊严。

在这种仪式中,俘虏从“人”退化为“牲畜”,不再具有社会地位。

而牵羊礼的名称,则源于这一形象化的表现——俘虏被当作祭品的羔羊牵引着,以示对胜者的彻底臣服。

这种仪式在不同朝代中不断演变,形式有简有繁,但内核从未改变:它不仅是胜利者对失败者的惩罚,更是一场公开的权力展示。

比如,在周武王伐纣之后,商纣王的后裔宋微子便手牵羔羊,身披粗衣,跪地叩首,以象征降服,和后世牵羊礼有一定关联。

而到了汉唐时期,献俘礼逐渐正规化,不仅涉及俘虏的外貌装扮,还包括具体的仪式程序,如割耳献首、赤身跪地等。

但金人对“牵羊礼”的演绎,却令人不寒而栗。

金人作为典型的游牧民族,长年生活在辽阔的草原上,羊在他们的社会结构和生活中,占据了至关重要的地位。

从饮食到服饰,再到他们的生活方式,羊都是不可或缺的存在。

羊毛可以御寒,羊奶和羊肉提供了丰富的营养,甚至羊的骨头也可以被用作工具或武器。

一个牧场上牛羊的多少,直接决定了一个家族的富裕程度。

在金人的祭祀活动中,羊往往被视为最重要的祭品之一,甚至被视为与天地沟通的神圣媒介。

在《金史》中,有过这样的记载:金人贵族常用羊皮制作衣物,以此象征尊贵与地位。

而普通的士兵和百姓,则穿着相对普通的布衣或者兽皮。

金人用羊表达富裕、权力以及对自然的敬畏,而这种文化观念最终在牵羊礼中得到了高度体现。

牵羊礼中,将俘虏披上羊皮、系上绳索跪地匍匐,当俘虏被迫穿上羊皮时,这种象征意义却被彻底颠覆了。

俘虏不再是一个完整的人,而被降格为一件可以任意处置的财产,如牲畜一般。

金人通过这种设计,成功地将战胜者的威严与俘虏的卑微,对比得淋漓尽致,同时也凸显了他们对中原王朝的全面掌控。

金人认为,羊是沟通天地的媒介,而败者披上羊皮匍匐前行,实际上是将其等同于祭品,献给天地与祖先。

靖康之耻中的牵羊礼,便是在金国祖庙中举行。

祖庙是金人祭祀祖先、祈求庇护的神圣场所,而牵羊礼则象征着向祖先报告胜利,同时也祈求更大的庇佑。

1127年,金兵涌入大宋都城汴京,宋徽宗与宋钦宗父子,连同无数的皇族贵胄与后宫嫔妃,已然从万人之上的尊贵身份,沦为战利品。

在金军的驱赶下,徽钦二帝、后宫妃嫔以及数千名宋朝贵族被迫脱下锦衣华服,披上粗糙的兽皮,双手反绑,像牲畜一样被铁索牵引着缓慢前行。

这一路上的女性,承受的痛苦尤为沉重。

有的在途中被凌辱致死,有的则被强行买卖,甚至沦为奴婢和娼妓。

连原本高高在上的皇后与公主们,也未能幸免于难。

韦太后、朱皇后等宋室妇女,虽然在形式上依旧保持皇族身份,但在金人的眼中,这些身份高贵的女子不过是财富的一部分,可以任意剥羞辱。

北迁之后,徽钦二帝被关押在金国的上京,其他皇室成员也被分别囚禁。

就在这时,金太宗策划了一场极尽羞辱的“牵羊礼”。

在仪式开始前,徽宗与钦宗被剥去皇袍,换上一身单薄的粗布内衣,披上血淋淋的羊皮,脖颈上套上粗大的绳索。

他们原本作为九五之尊的高贵身份,在此刻化为乌有。

跪伏在金国祖庙的石阶前,他们的双手被反绑在背后,双膝触地,背部紧贴着寒冷的石板。

在金人的鞭打下,他们必须一步步匍匐前行。

他们邀请了无数金国的贵族与官员围观这场仪式,甚至还有不少文人将这一场景写入诗篇,以歌颂他们的胜利。

徽钦二帝的狼狈姿态与痛苦神情,被刻意放大,成为供人取乐的素材。

皇室中的女性,包括韦太后、朱皇后在内的后宫妃嫔,不仅被强迫观看皇帝与大臣们的匍匐献礼,随后更被拉入牵羊礼的流程之中。

她们的衣物被剥去,仅穿着粗陋的羊皮衣物,被强迫着向金国祖庙叩首、行礼。

金太宗毫不掩饰地将她们分赐给金国贵族与有功之臣,任意处置。

屈辱到了极点,绝望随之而来。

许多女子在牵羊礼结束后,选择了以死抗争。

朱皇后在仪式后两度自杀,她曾写下一句令人心碎的遗言:“屈身辱志,恨何可雪!”

她第一次投水被救起,但最终还是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而韦太后虽然没有当场自尽,但也在之后饱受折磨,生下了金人的孩子后终老异国。

对于当时的北宋遗民来说,这不仅是亡国之痛,更是尊严之死。

靖康之变之后,牵羊礼成为中原士人刻骨铭心的记忆。

南宋的诗词、文献中不乏对这场仪式的痛斥,文人们用笔墨记录下当时的耻辱,希望以此唤起后人的警醒。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岳飞的《满江红》正是这种集体创伤的呐喊。

宋徽宗、宋钦宗的屈辱跪行,皇室妇女的无助挣扎,都不仅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一场民族尊严的全面失守。

文化的强大,绝不仅仅体现在它的形式上,而是在面对侵略时,能否真正坚守其内核。

靖康之耻虽将北宋推向了灭亡,但南宋的崛起,以及随后的抗金斗争,却在这一片废墟中点燃了民族的复兴之火。

今天,当我们回望牵羊礼,除了感叹历史的残酷,更应思考:当文化遭遇强权,当文明面对野蛮,我们如何保护自身的尊严与价值?

无论身处怎样的困境,唯有坚持内心的信仰,才能避免历史的悲剧重演。

【免责声明】:本文创作宗旨是传播正能量,杜绝任何低俗或违规内容。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私信及时联系我们(评论区有时看不到),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0 阅读:14
八方镜

八方镜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