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一个小演员在拍“宝玉挨打”这场戏时,手里攥着的一块玉佩怎么看怎么不对劲。导演王扶林一遍遍地喊停,道具组换了三次,才终于找到一块色泽、大小、纹路都符合王扶林心目中设定的玉佩。很多年后,这位小演员回忆起这件事,仍然记忆犹新,他说:“王导对细节的执着,简直到了‘疯魔'的地步!”正是这份近乎苛刻的“疯魔”,成就了87版《红楼梦》至今难以逾越的经典地位。王扶林,也因此一战封神。
很多人或许并不知道,这部经典的诞生,源于一次意外的发现。1981年,王扶林被派往英国学习考察电视节目制作。彼时,国内的电视剧市场才刚刚起步,电影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在英国,王扶林发现许多世界名著都被改编成了电视剧,深受观众喜爱。这让他不禁思考:中国的四大名著,难道就不能以电视剧的形式呈现出来吗?这个大胆的想法,在王扶林心中埋下了一颗种子。回国后,他积极地提出了将名著搬上荧屏的建议,并得到了领导的支持。或许正是这份对艺术的敏锐嗅觉和对中国文化的热爱,让他最终被选中执导《红楼梦》。
虽然在前期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但真正开始筹备拍摄时,王扶林才意识到,将这部文学巨著搬上荧屏,远比想象中要困难得多。摆在面前的第一道难题,就是选角。对于一部电视剧来说,选角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果演员不能贴合原著人物,那么这部剧很可能就会以失败告终。1983年,《红楼梦》剧组启动了声势浩大的全国海选。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不直接选择那些经验丰富的当红演员呢?王扶林在一次采访中解释说,《红楼梦》中的许多人物都非常年轻,如果选择年龄较大的演员来演绎,很多细腻的情感和青春的活力就很难展现出来。他宁愿放弃演员的经验,也要选择更贴合原著形象的新人。
在选角过程中,王扶林始终坚持一个原则:绝不接受任何形式的“走后门”。剧组的副导演们走遍全国各地,寻找合适的演员。他们先让候选人表演一个小品,录下来寄回北京,由王扶林亲自筛选。从几百份录像带中,他最终挑选出了六十位候选人。但这仅仅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如何将这些毫无表演经验的年轻人,培养成能够胜任角色的演员,才是更大的挑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王扶林做了一个在当时看来非常大胆的决定:开办一个演员培训班。在这个学习班里,演员们不仅要学习表演技巧,还要学习《红楼梦》的文化背景,理解人物的性格和命运。即使看不懂原著,学习班里的专家也会不厌其烦地讲解,直到他们理解为止。在培训期间,演员们不允许随便外出,必须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这个学习班持续了三个多月,耗资九万元,在当时可是一笔巨款。但事实证明,王扶林的付出是值得的。经过培训,这些年轻演员的身上逐渐有了古典气质,对角色的理解也更加深刻。
在朝夕相处中,王扶林逐渐了解了每个演员的性格特点,也最终确定了每个角色的扮演者。其中,最让人意外的,莫过于林黛玉的扮演者陈晓旭。陈晓旭并非王扶林最初心仪的人选,他觉得陈晓旭不够漂亮,林黛玉应该更美一些。当时,他还考虑过张静林,觉得她比陈晓旭更漂亮,表演经验也更丰富。但最终,陈晓旭身上那股独特的忧郁气质打动了王扶林,他意识到,这才是真正的林黛玉。
贾宝玉的扮演者欧阳奋强,则完全是“天上掉下来的”。在其他角色都确定之后,贾宝玉的演员却迟迟没有找到合适的人选。王扶林带着剧组去四川选景,偶然间在宾馆里遇到了欧阳奋强。当时的欧阳奋强,看起来完全不像贾宝玉。但王扶林却一眼看中了他,他想象着欧阳奋强穿上戏服、化好妆之后的样子,觉得他就是自己心目中的贾宝玉。事实证明,他的眼光再次没有错。
王扶林对艺术的执着追求,与他的人生经历密不可分。他从小就热爱戏剧,在上海求学期间,他考入了戏剧学院,却发现自己并不适合做演员,一上台就紧张得浑身发抖。于是,他转行做了剧务,后来又成为了一名广播演员,最终,他找到了自己真正的方向——导演。在漫长的艺术道路上,他遇到了自己的妻子——著名新闻工作者王芸生的女儿。在拍摄《红楼梦》期间,妻子给予了他极大的支持和帮助。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妻子不幸早逝,这给王扶林带来了沉重的打击。在妻子去世后,他一直没有再婚,独自一人将儿子抚养成人。如今,他的儿子也成为了一名优秀的摄影师,继承了父亲对艺术的热爱。
在妻子去世后不久,王扶林接下了另一个重要的任务——担任《三国演义》的总导演。这对他来说,无疑是一个新的挑战。为了更好地完成这部作品,他给自己定下了一个规矩:用一年的时间研读《三国演义》,在此期间不再接任何其他的拍摄任务。正是这种对艺术的敬畏之心,让他再次创造了又一部经典之作。
王扶林对“真”的执着,贯穿于他整个艺术生涯。从演员的选择、场景的布置、到服装、道具的制作,他都力求做到尽善尽美,真实还原历史和原著的风貌。他常说:“艺术来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他不仅要展现生活,更要展现生活背后的真谛。
87版《红楼梦》的成功,不仅在于它精良的制作和精彩的表演,更在于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它不仅仅是一部电视剧,更是一部艺术作品,它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也成为了中国电视剧史上的里程碑。王扶林用他一生的努力,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艺术家,什么是对艺术的极致追求。他的故事,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和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