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皆知魏国太尉贾诩是曹魏王朝的开国功臣,却鲜有人知他在位仅三年就溘然长逝。更令人惊讶的是,这位位列三公的重臣,临终前却再三告诫子孙远离曹氏皇族。在东吴,孙权得知贾诩去世的消息后,不禁仰天大笑:"贾文和一生只知钻营保身,今日为太尉,也不过是个尸位素餐的小人罢了!"
然而,历史总是充满玄机。这位被孙权嘲讽的"小人",为何能在乱世中平步青云?他与曹操之间又有着怎样微妙的君臣关系?
一、从寒门走向显贵:贾诩的人生转折汉灵帝熹平年间,凉州天水郡一个寒门子弟的命运,正悄然发生改变。这个名叫贾诩的年轻人,以孝廉身份步入仕途,成为郡中小吏。不过,当时的人们绝对想不到,这位默默无闻的小吏,日后会成为魏国开国元勋。
173年冬,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让贾诩的人生轨迹彻底改变。那一年,他辞官归乡,途经汧地时,遭遇氐族叛乱。在那个边境战乱频发的年代,无辜百姓惨死于刀兵之下的事时有发生。贾诩被俘后,面对凶神恶煞的氐族士兵,却镇定自若地说:"我是太尉段颎的外孙。"这番话不仅保住了性命,更让他在乱世中摸索出了一条生存之道。
不久,董卓受命讨伐边患,贾诩投入其麾下。然而,与其他野心勃勃的谋士不同,贾诩甘愿做个无名小卒,在账前当个不起眼的小吏。这时,同乡阎忠曾说过一句令人深思的话:"贾文和的才能,不下于张良、陈平。"可贾诩却对这样的评价不以为意,依旧保持着一贯的低调作风。
189年,董卓入京,废立汉帝,自封相国。为了稳固后方,他将贾诩调至女婿牛辅帐下。从此,贾诩的仕途开始急速上升。从太尉掾到讨虏校尉,短短数年间,这位昔日的寒门小吏已掌握重兵,位居要职。
192年,董卓死后,王允主政长安,对董卓旧部大开杀戒。此时的贾诩,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他没有像其他将领那样四散逃亡,而是主动找到了惶惶不可终日的李傕、郭汜。在丁彦、蔡邕等人相继被杀后,贾诩对李傕、郭汜说:"王允此举,是要赶尽杀绝。若不先下手,我等性命难保。"
这一番话,成功说服了李傕、郭汜率军攻打长安。贾诩的算盘打得很准:西凉军将领若是各自为战,必将被各路诸侯各个击破。唯有抱团取暖,才能在乱世中立足。然而,谁也没想到,这支军队攻入长安后,会给这座千年古都带来如此巨大的灾难。
当李傕、郭汜论功行赏时,贾诩却拒绝了尚书左仆射的高位。他深知,此时接受高官,无异于背负骂名。于是,他经常在汉献帝刘协和朝中大臣面前露面,表达对汉室的忠心。这一手"避祸"的妙计,不仅让他摆脱了屠城的罪名,反而赢得了"心系汉室"的美誉。
在李傕、郭汜、樊稠三人相互倾轧时,贾诩又一次展现出过人的先见之明。他悄然离开长安,退隐华阴,成功避开了这场残酷的内斗。这一系列动作,不仅保全了自身,更为他日后投靠新主人埋下伏笔。
二、曹操帐下的"哑巴"谋士贾诩从华阴避难归来后,中原局势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时,曹操、袁术、刘表三方势力鼎立,各自占据一方。身处夹缝中的张绣,不得不请来贾诩为他出谋划策。然而,出人意料的是,素来以"识时务"著称的贾诩,一反常态地发出了"不如降曹"的建议。
这一建议刚刚落地,就迎来了意想不到的变局。曹操违背承诺,强占张绣的婶婶樊氏,还处处防备张绣。在这危急时刻,贾诩给出了一个出乎意料的对策:"将军若不先发制人,恐怕性命难保!"
这一建议让张绣大获全胜。战后,曹操的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以及大将典韦,皆死于乱军之中。随后几年,贾诩一直追随张绣,直到199年官渡之战前夕,袁绍派使者来招降张绣。
当时,袁绍兵强马壮,声势浩大。许多人都认为,贾诩必定会劝张绣投靠袁绍,毕竟张绣与曹操有杀子之仇。可贾诩却说:"曹公奇略超世,终能胜绍。"于是,张绣再次归顺曹操。
从此,贾诩成了曹操麾下最特别的谋士。与其他谋臣不同,他从不主动献策,即便曹操询问,也往往只说一两句话。官渡之战前,曹操问计于他,贾诩只说了句"公可胜绍"就闭口不言。曹操再三追问,他也不多作解释。
这种沉默在赤壁之战前更为明显。当时,曹操集结大军,准备南下攻打孙权、刘备联军。众多谋士争相献策,唯独贾诩一言不发。直到曹操特意询问,他才简短地说了句"不可南征"。后来的结果证明,贾诩的判断是对的,曹操在赤壁惨败。
在渭南之战中,贾诩的表现也十分有趣。马超联合韩遂起兵反曹时,贾诩再次保持沉默。曹操三番五次询问对策,他才不情不愿地提出了一个离间计:"韩遂、马超乃是世仇,可从此处着手。"这个建议最终助曹操取得胜利。
十二年间,贾诩参与了曹操麾下大大小小数十场战役。每次他都是这般表现:不主动献策,被问才答;答则简短,绝不多言。这种作风与其他谋士形成鲜明对比,以至于许多人都称他为曹营的"哑巴"谋士。
然而,贾诩的这种态度,恰恰让他在曹操帐下站稳了脚跟。当时的许昌城内,像荀彧、郭嘉这样的谋士,虽然才华横溢,却往往因过于锋芒毕露而遭到猜忌。相比之下,贾诩的低调做派反而赢得了曹操的信任。这种微妙的君臣关系,一直持续到曹操的"世子之争"爆发。
三、世子之争中的高光时刻建安二十二年的深秋,许昌城内暗流涌动。曹操的次子曹植,以一篇《登台赋》轰动朝野,文采之盛令人叹服。一时间,支持曹植继位的呼声此起彼伏。这让身为长子的曹丕坐立不安,他深知,若不能找到一位有分量的谋士支持,世子之位很可能旁落。
正是在这个节骨眼上,一个不同寻常的场景发生在贾诩的府邸:曹丕竟然不顾尊卑,亲自登门拜访。按照汉朝的礼制,丞相之子拜访臣下,实属罕见。更让人意外的是,这位向来谨小慎微的老臣,竟然闭门不见。
三日后,曹丕再次造访。这一次,贾诩不得不出面相见。席间,曹丕开门见山地说:"闻君有张良之才,愿闻教诲。"面对这番直白的示好,贾诩只说了一句话:"世子若想稳坐储君之位,须知谨言慎行,孝道为先。"
这番看似平淡的话语,却暗含玄机。当时的许昌城内,曹植不仅文才出众,更有曹操的宠爱。然而他性格张扬,常常在酒后狂言,这正是他的软肋。贾诩这番话,无疑是在点拨曹丕攻击的方向。
果不其然,几日后,中书舍人便向曹操密报,说贾诩与曹丕私下往来密切,疑有勾结之嫌。消息传来,举朝哗然。要知道,当年董卓、李傕的覆灭,贾诩都曾参与其中。如今他又与世子之争扯上关系,这让许多人都为他捏了一把汗。
然而,当曹操召见贾诩问话时,这位老谋士却出人意料地保持沉默。直到曹操屏退左右,他才缓缓说道:"老臣只是在想,袁绍、刘表父子的结局罢了。"
这句话一出,曹操顿时恍然。当年,袁绍废长立幼,致使兄弟相残;刘表偏宠幼子,最终导致基业丧失。贾诩借古讽今,既点明了立长扶正的重要性,又暗示了废嫡立庶的危害。更妙的是,他把自己摘得干干净净,反而显得是在为曹氏江山着想。
一语惊醒梦中人。数日之后,曹操便立曹丕为世子。这个决定不仅稳定了朝局,也为日后魏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而贾诩在这场世子之争中的表现,更是让曹操对他刮目相看。从此,这位"哑巴"谋士的地位不断攀升,最终位列三公。
这场世子之争,堪称贾诩仕途中最为精彩的一笔。他既没有像荀彧那样直言劝谏,也没有像郭嘉那般锋芒毕露,而是以一种近乎完美的方式,在帮助曹丕获得储位的同时,还赢得了曹操的信任。这种独特的处世之道,正是他能够在乱世中屹立不倒的关键所在。
四、太尉之位背后的隐忧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逝于洛阳。继位不久的曹丕,便开始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朝廷改组。在这场人事变动中,贾诩和崔琰成为了最大的赢家。两人不仅官职升迁,更被委以重任,共同辅佐新君治理朝政。
然而,贾诩对这份"殊荣"却显得兴致寡淡。当时,曹丕为了笼络朝臣,特意在太极殿举办了一场盛大的庆功宴。宴会上,群臣纷纷向新皇帝敬酒祝贺,唯独贾诩始终默不作声。直到宴会结束,他才对身边的崔琰说了一句令人深思的话:"今日之事,不过重蹈覆辙罢了。"
这句话很快就应验了。自从登基以来,曹丕就表现出了与其父完全不同的性格。他不仅疏远宗亲,还刻意打压功臣。就连当初力主他继位的王朗,也因一句劝谏就被贬官出京。
更让人不安的是,曹丕对其弟曹植的打压。他不仅取消了弟弟的封地,还多次当众羞辱于他。有一次,曹丕甚至让曹植在七步之内作诗,否则就要治他谋反之罪。这种种行为,让朝中大臣都感到不安。
在这种氛围下,贾诩和崔琰形成了一个特殊的政治联盟。两人虽然都位居要职,却很少参与朝廷的实际决策。每当曹丕询问国事时,他们总是以"老迈昏聩"为由推脱。这种做法,与当年贾诩在曹操帐下的表现如出一辙。
然而,崔琰却没有贾诩那样的好运。建安二十六年,崔琰因一封私信得罪了曹丕的宠臣,被下狱处死。面对这一变故,贾诩依然保持沉默。但从那以后,他在朝会上说话的次数更少了。
有趣的是,就在崔琰案发生后不久,曹丕突然宣布晋升贾诩为太尉。这个决定让许多人感到意外。毕竟在汉朝的传统中,太尉一职不仅位列三公,更是统领全国军事的重要职位。而贾诩此时已经年近八旬,担任这样的要职似乎不太合适。
消息传到东吴,孙权听后仰天大笑:"贾文和一生只知明哲保身,如今被封为太尉,不过是个尸位素餐的小人罢了!"这番话虽然尖刻,却道出了一个残酷的现实:在曹魏朝廷中,贾诩这样的老臣,已经沦为了一个可有可无的摆设。
在担任太尉的三年里,贾诩始终保持着一种超然物外的态度。他既不参与朝政,也不干预军事,而是将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整理家务上。这种态度,与其说是因为年迈体衰,不如说是一种刻意为之的选择。因为他已经看出,曹魏朝廷正在走向一个危险的方向。
五、临终遗言的远见卓识黄初四年六月,年届七十七岁的贾诩卧病在床。这位曾经叱咤风云的老臣,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却显得格外清醒。他将两个儿子贾穆、贾玑唤到床前,说了一番惊人之语。
"我此生从不结党营私,也不贪恋权位。如今看来,这才是最明智的选择。"贾诩的声音虽然虚弱,却字字铿锵,"你们兄弟日后在朝为官,务必要谨记:与曹氏皇族保持距离,既不要太近,也不要太远。"
这番话传出后,朝野上下议论纷纷。有人说贾诩是在诅咒曹魏王朝,也有人说他是在暗示什么。然而,事实很快证明,这位老臣的预见是多么准确。
曹丕驾崩后,其子曹叡继位。这位新君继承了父亲的性格,不仅疏远宗亲,更加倚重外姓大臣。特别是对司马懿一家,曹叡的信任几乎到了盲目的地步。正如贾诩所预料的那样,这种"疏宗亲,亲异姓"的做法,为日后的祸患埋下了隐患。
贾穆、贾玑兄弟谨遵父命,在朝中始终保持低调。他们既不与皇族走得太近,也不参与司马氏集团的活动。这种不偏不倚的态度,让贾氏一族在此后的政治风暴中安然无恙。
而那些没有听从贾诩告诫的大臣,却遭遇了悲惨的命运。景初三年,司马懿突然发动政变,以"勤王"为名,铲除了曹爽等宗室大臣。短短数日之间,曹魏朝廷内外死伤无数,光是在洛阳城内被杀的曹氏宗亲就达数千人。
更令人唏嘘的是,继位的曹芳虽为皇帝,实际上却成了司马氏父子的傀儡。正平元年,少帝曹髦想要摆脱司马氏的控制,结果被司马昭当街斩杀。这一幕,与当年曹丕羞辱曹植的场景,形成了讽刺的对比。
贾诩去世后的二十六年间,他的预言一一应验。而贾氏一族因为恪守他的遗训,不仅在魏国平安无事,更在之后的西晋、东晋两朝中继续显赫。即便在司马氏篡魏、八王之乱等动荡时期,贾家依然能够全身而退。
甘露五年,曹魏最后一位皇帝曹奂被迫禅让,司马炎建立晋朝。当时的史官在记载这段历史时,特意提到了贾诩的那番遗言。在他们看来,这位老臣不仅预见了曹魏的命运,更用自己的远见卓识,为后人留下了一条在乱世中生存的明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