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特朗普再次入主白宫后的短短几天内,他便发表了一番让外界颇为惊讶的言论,称中美关系“非常良好”,并表示已经与中方展开了沟通。
话音刚落,特朗普又开始重新审视“第一阶段贸易协议”,这份曾经在他的首个总统任期内签署的协议,如今再次进入了美国政府的视野。这份协议的背景是什么?执行中遇到了什么挑战?特朗普的最新表态又意味着什么?说到“第一阶段贸易协议”,那得追溯到2018年,美方对中国发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关税战”,目的明确,要通过关税施压,逼迫中国做出让步。经过近两年的拉锯战,终于在2020年,双方达成了所谓的“第一阶段协议”。这份协议里,美方承诺会分阶段取消对中国的加征关税,同时允许中国向美国出口更多农产品,尤其是大豆、猪肉这些美国吃货们心心念念的商品。我们也同样做出了让步,承诺在协议生效后的两年内,会大幅增加从美国进口的商品,尤其是农产品、能源产品以及服务产品等,具体金额不低于2000亿美元。这些看似各取所需的让步,实则是两国长期博弈的结果。这份协议的签署,本应让中美关系和贸易局势有所缓和,可现实远比想象中要复杂。中国方面在协议签署后,克服了外部压力,努力推动协议的落实,尽管美国方面有时候对中国的行动提出质疑,要求中方做出“更具体的行动”。
更为棘手的是,虽然双方达成了协议,美国一方面呼吁中国“遵守承诺”,另一方面却继续在部分领域加征关税,祭出制裁措施。这种“嘴上说着合作,背后捅刀”的态度,直接影响了协议的执行效果。看看数据就能明白,中美贸易的实际情况并不那样简单。在2018年,中美的贸易额超过了6300亿美元,而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也达到了3200亿美元。到了2023年,中美贸易额仍然保持着强劲的增长,已经突破6600亿美元大关,尽管如此,美国对中国的贸易逆差却继续扩大。这怎么回事?难道这不是中美贸易不平衡的证明吗?其实不然。中美之间的贸易互补性以及市场的巨大需求,注定了双方难以“脱钩”。特朗普此时又为何重新提起这份“第一阶段协议”?这背后究竟有何意图?从他的一些最新表态来看,是在为加征新一轮关税寻找借口。特朗普已经宣布,美国将对中国进口商品征收25%的关税,这一举措是为接下来的谈判争取更多的筹码。在特朗普的一番言辞中,也有一些耐人寻味的内容。他表示,中美关系“非常良好”,并且提到,如果有机会,他可能会在100天内访问中国。这反映了美国目前在处理中美关系时的“双轨并行”策略,这种“你强我强”的博弈,短期内可能不会出现根本性的改变,但却让中美关系充满了变数。从过去四年的中美互动经验来看,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深刻的教训,对话和沟通是维系两国关系的关键。无论美国如何施压,中国的发展势头是不可阻挡的。美国的对抗策略,不仅没有得到全球普遍认同,反而激起了不少国家的反感。
中美之间的合作共赢,才是世界大势所趋。毕竟,在全球化的今天,“阵营对抗”的做法早已不再受到多数国家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