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床老人被推到银行:人性化服务何在?安全与便利如何平衡?

厉论 2025-03-09 17:39:28

四川绵阳,一位卧床老人被家人推到银行办理业务,这件事像一块石头扔进平静的湖面,激起了层层涟漪。银行坚持“必须本人到场”的规定,与老年人行动不便的现实困境,形成了鲜明对比。问题来了,银行在保障资金安全的同时,怎样才能提供更人性化、更便捷的服务呢?安全与便利,真的就不可兼得吗?

事件回顾与各方观点

事情是这样的,一位老人因为身体原因长期卧床,需要取款却无法亲自前往银行。家属无奈之下,只能将老人推到银行。银行工作人员一开始坚持要本人办理,引发了家属的不满,也引起了大家的关注。

家属觉得银行太不通融,完全没有考虑到老年人的实际困难。而银行方面则表示,这是出于风险考虑,老人账户属于长期不动户,为了保障资金安全,必须核实本人身份。虽然也协商过提供上门服务,但家属可能等不及。

网友们的看法也分成了两派:一部分人理解银行的风控措施,毕竟资金安全是第一位的;另一部分人则批评银行服务太死板,缺乏灵活性,没有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

其实,类似的事件之前也发生过。国外,一位74岁的老人在银行办理业务,因为时间过长突发疾病,三天后不幸离世。国内,四川眉山一位瘫痪老人为了更改银行卡密码,也被家人抬到了银行。这些事件都在提醒我们,银行服务中存在着一些值得反思的地方。

银行服务的现实困境与潜在风险

为什么银行会如此坚持“必须本人到场”呢?其实,这里面有很多原因。首先,最重要的就是规避风险,防止有人冒领、盗取老人的存款,保障账户资金安全。

一些业务,比如密码重置、大额转账等,确实需要本人签字、人脸识别,这是合规要求,银行也需要遵守监管规定。银行内部也有考核,要是出了问题,相关人员要承担责任,所以“必须本人到场”也是一种自我保护。

可是,“必须本人到场”的规定,真的就完美无缺吗?当然不是!对于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来说,这简直是一场灾难。他们可能要费很大的劲才能到银行,排队等待也很辛苦,甚至可能因此耽误了紧急用款,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之前有新闻报道,老人去银行办业务,结果因为排队时间太长而晕倒。这样的事情,想想都让人心疼。如果因为银行的“铁规”而激化社会矛盾,损害银行形象,那就更得不偿失了。

政策导向与实践中的差距

为了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遇到的困难,国家出台了不少政策。比如,银保监会就发布了《关于银行保险机构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通知》,强调要改进人工服务、完善柜面服务、提供上门服务。

政策是好的,但在实际操作中,却遇到了不少问题。想要预约上门服务,可能要提前很久,手续也特别繁琐。有的银行人手有限,根本忙不过来,没办法满足所有老年人的需求。有时候,还需要等待专门的监管人员,效率非常低。

怎么样才能弥合政策导向与实践操作之间的差距呢?我觉得,首先要简化上门服务流程,减少不必要的审批环节。其次,要增加上门服务人员配备,提高服务效率。可以考虑与社区合作,建立老年人信息档案,为他们提供个性化服务。还要加强政策宣传,让老年人知道有上门服务,并且知道怎么申请。

解决之道与未来展望

面对这些问题,银行到底应该怎么做呢?我的建议是,在风控允许的范围内,灵活处理特殊情况。比如,允许家属代办,但要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比如户口本、医院证明等等。

开通远程视频认证也是个好办法,可以通过视频确认老年人的身份和意愿。当然,能够提供上门服务就更好了,但是流程一定要简化。

银行员工也要加强敬老爱老教育,提升服务意识,不要总是冷冰冰的。可以利用科技手段,比如人工智能、大数据,提高风控水平,减少人工审核的依赖。

总的来说,我们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老年人群体,为他们提供更温暖、更便捷的服务,构建一个更加和谐的社会。希望未来的银行服务能够更加精细化、智能化,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银行不应该只是一个冷冰冰的金融机构,它更应该是一个有温度、有情怀的服务者。你怎么看呢?你觉得银行应该如何改进服务,更好地服务老年人?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看法。

0 阅读:4
厉论

厉论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