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似道是一个历史上负面评价居多的人物,然而他却意外地获得了忽必烈的赏识,甚至被当时的皇帝赞誉为“肱股之臣”。贾似道的一生充满传奇,他的事迹让人好奇,为何他能够赢得君主的青睐,同时又给后世留下了不佳的名声?
忽必烈曾经在位于鄂州的战场上,亲历了这个南宋文臣的坚毅。他感慨道:“吾安得如似道者用之!”然而,尽管在国家外防线上,贾似道展现了惊人的韧性与智慧,内部的复杂政治却让他的形象一路跌入泥潭。当时的南宋政治体制,早已从北宋的多相制转变为独相制。秦桧及史弥远等权相的专权,使得排除异己、独揽大权成为常态。贾似道在这种政治体制下取得了丞相的位置,既是个人才华的体现,也不可避免地与压制反对派权力联系在一起。史料中记载,贾似道在面对蒙古大军进攻的紧要时刻表现英勇,甚至在手持七百人突围黄州,显示了他的果断与决心。
具体到贾似道的生平,尽管其姐姐曾为宋理宗的宠嫔,但其从小失去父亲并非顺风顺水。少年时遭受父亲闯祸丧命,极大地影响了他的成长轨迹。贾似道在孟珙门下担任军职,逐渐展现出令人瞩目的才干。1258年,忽必烈率大军进攻鄂州,城中防御力量薄弱,贾似道在城头设计了独特的防守策略,竟成功抵挡住了蒙古大军的猛攻。而说到底,正是他在这场战争当中的殊死搏斗,赢得了对手忽必烈的认可。
然而,战争并未让南宋的内政好转。随着南渡以来一系列的政策失误,南宋的国库早已空虚,土地兼并严重。贾似道推行的“公田法”,无疑为扭转局势做出贡献。他提议将豪强多余的土地收回,租赁给百姓,使得国库收入有所增加。这种激进的改革引发了不少地方豪强的反对,在推进国家财收改革的同时,他也不得不面临豪强到官僚阶层的反弹。
打算法则是在贾似道主政期间出台的又一项具有深远影响的措施。军队虚报人数、大吃空饷的现象始终困扰着南宋财政,贾似道致力于监督军队开支,试图惩治这一行为,但也因此得罪了一大批军中权要。其中刘整的叛逃,直接导致蒙元大军壮大,并对南宋的命运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
根据历史记载,后来的襄阳之战,贾似道竭尽全力组织了十四次救援,极力保障南宋最后的生存空间。然而,这种高强度的军事努力未能扭转南宋的败局。后来,蒙元大军直扑襄阳,贾似道全力组织,仍未能阻挡其最终的攻陷。1275年,致命的丁家洲战役宣告了南宋王朝的终结。
贾似道在致力于国家战事之外,仍保有一种厌倦厮杀的心态,《促织经》在他执政期间得以撰写完成,显现了他将兴趣转向田园乐趣的一面。但不可否认,这一爱好也成为了后人批评他“贪图逸乐”的佐证。实际上,贾似道为了南宋的延续,付出了大量的心血,甚至不可避免地走入了权相的专权之路。这种无法明言的牺牲往往被后代史书所忽略。
《宋史》作为元朝时代编撰的文献,由于编者中存在对贾似道及其施政方式的不满,难免有偏袒和曲解。尤其是元朝丞相脱脱的操持,加上一些从理学门徒角度出发的修改,使得贾似道的形象更加负面。《宋史》为后代提供了对贾似道“奸臣”身份的主流判断基础。
总的来说,历史上的贾似道究竟是有功之臣还是祸国奸相,或许永远无法得出一致的结论。无论是忽必烈称赞他,意图招揽,还是南宋末期抗击蒙古争取和平的一片苦心,贾似道的故事中交织了太多的复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