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
“不上英雄榜,便涂烈士碑。”
终于等到 《上甘岭》。
什么样的央视剧,出现“爆款王炸”的概率,最高?
有人说,是年代剧。
确实,从《山海情》到《人世间》,个个都是国产剧的“扛把子”。
有人说,是刑侦悬疑剧。
《狂飙》的确创造过,收视奇迹。
但要我来说,最容易出现象级好剧的,其实是战争剧。
尤其是这两年抗美援朝战争题材,央视出手,往往是质量保证。
从《跨过鸭绿江》到《功勋》里的《能文能武李延年》,无不经典。
但至今还没有一部大剧,全景式展现抗美援朝上甘岭战役的全过程。
10月14日,央视出手了。就连新闻联播,都用14 秒做出推荐。
首播收视一路猛涨,冲上全国第二。
而这个开播日,意义非凡。
72年前的10月14日,上甘岭战役开始,从1952年10月14日至11月25日,战役历时43天,战场主要集中在面积仅3.7平方公里的两个高地附近进行,炮火密集程度超过二战最高水平。
最终,这场敌人原计划“短期拿下”的战斗,整整打了43天,以失败告终。
而我志愿军方面,光十五军立各种战功成为战斗英雄的就有1.2万人,英雄集体200多个。
这是怎样的壮美之战,又涌现出多少真英雄?
刘伟强执导,黄轩、王雷主演的这部24集战争大剧,能完美呈现这一战吗?
刷完首集,两句话:
第一句,好久没有在小荧幕,看到如此壮美的战争剧了。
第二句,这部央视战争大剧,有魂。
01、故事:一大一小,就讲清楚了,上甘岭战役的壮美很多观众,尤其是老一辈观众,对上甘岭战役,简直太熟悉了。
可难度在于,到底怎么拍,才能完成对上甘岭战役的全景式展现,再现志愿军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灵活多变的战术智慧与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
从首集看,导演刘伟强抓住了一大,一小。
大,是再现上甘岭战役这段真实的历史脉络和历史场景。
小,是通过艺术加工了“特功八连”等英雄群像。
先说大,大战场,四个字,高屋建瓴。
1952年,朝鲜战争已经进入到第三个年头。美军方面,在与志愿军多次交手后,已经不敢轻易的向北推进,进行大兵团作战,扛不住了想要速战速决,从而在谈判桌上掌握主动。
美军之所以关注上甘岭,在于上甘岭在三八线中段,属于五圣山的前沿阵地。而五圣山之北又是200多公里的平原地带,丢了五圣山,我志愿军将无险可守。
敌将范弗里特的战术很简单:“如果敌人在山里,我将用炸弹把它变成平地。”
而十五军军长秦基伟(王雷饰)说的是:我倒要看看,是范弗里特的钢铁硬,还是志愿军的精神硬。
我们的志愿军战士,要如何硬刚全世界最厉害的钢铁洪流?
这场大战争戏,让我们看到了,志愿军的英勇无畏,也将看到我们的坑道战等精妙绝伦的战略战术。
再说小,小的英雄战斗团体,四个字,短小精悍。
故事集中塑造了一位弃笔从戎,从军事学校申请加入15军的儒将,段显峰(黄轩)。
一开始,缺乏实战经验的段显峰上来就出洋相,想用机枪把敌机打下来,结果跑两步,子弹落地上了。
可随着他进入状态,他的一线战斗部署,将我军的军事指挥,发挥得恰到好处,他用好了每一个地点的每一处优势,并将每一个战士的特点,发挥到了极致。
第一,堵。
段显锋的第一个布置,就是在敌人总兵力是老八连六倍的情况下,抓住朴达峰特殊的地形,以己之长,攻敌之短。
秦基伟把打阻击的任务,交给三连,又在段显锋主动请缨下,让三连连长冯百胜把他带上。
第二,巧。
可整整一个美军师,要在阵地上放多少人,才顶得住?
段显峰沉思片刻:你给我一个排。
“一个排?”“你看看215高地,机械化部队完全无法展开,真正能投入战斗的,不到一个连。”
真这么厉害?
一个连,能让一个美军装甲师停下来?
第三,灵。
实战中,段显峰充分发挥志愿军“小快灵”的特点,以空间换时间,以小胜多。
面对强大的敌装甲部队,虽然我们人少武器差,但也要打出人多的效果。
他把我有限的强火力,放在隐蔽性好的高点,形成交叉火力。
又带领战士们奋勇作战,猛击躲在敌坦克后头的有生力量,很快打得敌人抱头鼠窜。
战报传来,连军部都对这位军校出来的参谋刮目相看:他这是釜底抽薪啊,美25师,全部停下来了。
“三连了不起。”
但这只是开场。
接下来,随着上甘岭战役的全面展开,敌人将利用强大的空中火力和炮火,对上甘岭阵地展开狂轰滥炸。敌我双方将反复争夺上甘岭高地,对战异常激烈。
面对敌人猛烈如雨的炮火攻击,我志愿军在上甘岭战役中,最精妙,也最艰苦卓绝的坑道作战,也将展开。
光看画面,都能感受到那种惊心动魄的战斗氛围。
72年后,《上甘岭》用震撼的影像,重启了被历史冰封的那一份壮烈。
2:观感:三个硬字,拍出了央视战争大剧的底气看完1集后,你要问我观感如何,我会直接用1个字可以形容,硬!
其一,剧集风格硬
《上甘岭》的故事风格,让我想起上世纪经典的战争大剧,两个字,宏阔。
全景式呈现,透着一股大气。
剧情保持着凝练的叙事节奏,一上来就是大战,打起来再交代人物经历,一点都不拖泥带水。
紧接着就是战场快速推进。从秦军长听取段显峰的建议,停止后撤,转战朴达峰,到三连的阻击战,一气呵成,影视风格够硬。
整个剧情节奏方面,根本不给你喘息的时间,一个冲突连着一个冲突,看起来好不过瘾。
其二,动作场景硬
我是真没想到,刘伟强拍大场景战争戏,竟然这么硬。
凌厉的视觉风格,实战风格,处处透着“战争剧”应有的质感,用的是全实景拍摄的方式。
战斗场景,不管是敌机轰炸,还是近距离争夺阵地,不掖着藏着,不用慢镜头混过去。
大量的实战动作一一展现,就突出一个硬气。
不仅是场面的逼真。还有真实的服化道。
我看第一集,几次被妆造折服。
战士们的脸上,几乎都有一种长期无法洗澡造成的尘垢感。
另外,在武器装备方面,美国的谢尔曼坦克,巴祖卡火箭筒,我志愿军的“万国牌”武器,都有十分细腻的展示和呈现。
大八粒、民37、三八大盖……一应俱全。
宏大的军队交战,划分成了各个小点分散的精密作战,十分考验导演的把控力。
至少目前来看,刘伟强的表现真是够硬。
其三,角色设置硬
开场到现在,全剧主打一个硬朗的角色设置,几个主要角色,没有一个软绵绵,全部都是刚猛的代表。
军长秦基伟,是久经战阵的老将,是整场战役的定海神针。
但这个军长的骨子里,是志愿军的血性,“部队打胜仗,就靠一口气,勇气。这就是为国舍命的精神。”这是秦基伟将军在回忆上甘岭战役时写的一句话,而这句话正诠释了角色的硬气。
还有段显峰这个军校出身的参谋,看似文气,真到了战场,浑身上下都是志愿军战士“流血不流泪”的英雄主义精神,看到敌军飞机,扛上机枪冲上去就是干。
更别说老八连,三连的老战士,浑身透着一股老志愿军的硬气。
不知道大家看完《上甘岭》什么感觉,我反正是每个志愿军角色都喜欢,每个都担心他们牺牲在战场上。
03、演员:王雷“稳”,黄轩让人“又好笑又燃”,演技盛宴又来了《上甘岭》主角是黄轩、王雷,老戏骨有唐国强、卢奇、刘劲、王伍福,还有朱亚文、李晨、冯绍峰、刘浩存、袁文康、周小斌、印小天、释小龙、杜江、潘斌龙、欧豪等。
这阵容,确实是太华丽了。剧集刚开播,已经有三位演员,展现出惊艳演技。
第一位,当属王雷
众多周知,《功勋》中,低调的王雷将李延年这一角色演活了,出彩到什么程度,到飞天奖他仅凭一个单元剧的角色,就拿下视帝。
这次他饰演的秦基伟将军,是我军十五军军长,是战斗经验丰富的老将,但那股子热血却一点没变。
他脸上,时常带着在战场巡视积攒的尘垢,身上灰扑扑,眼神却有光。
部署任务,王雷眼里透出来的,是睿智和沉稳。
动员和表态,眼神里的斗志也让人浑身一振。
能文能武这个称呼,给这次王雷饰演的秦基伟,也丝毫不夸张。
第二位,黄轩
黄轩这次的角色很有意思,是一名军校走上战场的儒将。
但出场不久就让人刮目相看。
黄轩在《山海情》中的眼神戏就很动人,这次表现段显峰决意上战场的眼神戏,一个眼神就藏着千言万语,那股热血报国的劲头,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
走上抗美援朝前线后,他又演出了角色的可爱。
秀才当上兵,冲上去咣咣就是猛干。经历一番战场磨练后,又很快冷静下来,在实战中将军校所学运用的出神入化。
之前我还担心黄轩演战士,是不是过于文气,现在看,这才是神仙选角,就得黄轩,才演得出段显峰。
第三位,是袁文康。
这是个意外之喜。
之前没想到,在国产都市剧中演过无数渣男,在《集结号》中演活了一个秀才兵的袁文康,演这么一个百战老兵冯百胜,居然这么入味。
冯百胜作为三连连长,最擅长打阻击,打仗他不怕,但领导给他安排一个段显峰这样的战场参谋,他就忍不住哇哇叫。
可一场仗打下来,段显峰不但把联合国军打服了,也把他“打服了”。
我们的志愿军,永远是钦佩战场真英雄的,你能打仗,我就服你。
过去战场上的英雄国产剧塑造了不少,袁文康演的,应该是一位可爱的英雄。
演员稳了,一部战争大剧就有了大半底气。
04、视角巧妙,有血有肉,《上甘岭》拍出了战争大剧的魂说了这么多,是时候来解答一下前面的一个小疑问。
为什么开头我会说,这部剧拍出了国产战争剧的“魂”?
首先,是巧妙的角度。
《上甘岭》,既有宏大的战役全局视角,也选择了几个具体的战斗连,通过这个单位的战斗,以小见大,反应整个志愿军的整体状况, 呈现所有志愿军的英雄形象。
这一点,难能可贵。
视角够大,才能让观众更深入理解何为上甘岭战役,这一战为什么难打?志愿军何以伟大?
而切口越小,叙事才能越清晰精准,让故事接上地气。
这样的战争大剧,久违了。
更进一步,是挖掘出上甘岭战役的壮烈背后,属于人的血肉。
故事开场不久,就是一场敌军轰炸,由此可见,战争的艰苦卓绝。
志愿军,真是用命在拼。
但生命在敌机面前,可能只是一瞬就消逝了。
好的战争剧,并不是无视敌人的战场优势,而是真实拍出战争的真实破坏力;以及牺牲的不确定性。
战场上,英雄“命如草芥”。
谁都没有光环。
但正因为战场残酷,才更见志愿军的钢筋铁骨。
为什么这么一群人,把这场按照常理根本打不赢的战争打成了这样?《上甘岭》把这事说清楚了,这剧就成了。
就举一个例子。
预告片中有这么一个画面。
敌人的炮声隆隆中,我们的战士一个个高呼自己的名字,冲锋陷阵,一往无前。
而一身伤痕的段显峰,冲出战壕,将一个满是弹孔的红旗,再一次插上上甘岭的阵地。
红旗迎风招展,英雄视死如归。
一个又一个画面,将我们带回那个年代,感受到战场残酷的同时,也让我们更能对志愿军战士的牺牲,感同身受。
和平年代,战争的凯旋容易被记住。
但胜利的牺牲,有多么沉重,我们未必有真切的感受。
《上甘岭》在歌颂,更是提醒:英雄已经被镀上光芒。
但说到底,英雄只是普通人,在战场上,做了不普通的事。
其实,战士们的方向从来不是远方的上甘岭。
他们始终为的,都是身后那片,美好的家园。
保家卫国。
永远是最生动,最具体的。
我们这一代人,没有经历那段历史,是我们的幸运,而这份幸运,是英雄们用鲜血换来的。
看完第一集,我又一次忍不住唱起那首歌,那首中国人,都熟悉的歌——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
整首歌的歌词,没有一个字提到抗美援朝,但是歌词中的每一个字都在告诉中国人,志愿军战斗的理由是什么,牺牲的理由又是什么?
就像剧中秦基伟说的,“我们的战士为什么视死如归?他们知道祖国会记得他们的。”
就在今日,如果你追剧的时候,再次怀念起,那群最可爱的人,这部央视战争大剧,就拍的值。
不知道导演会不会把战术动作又拍成90年代后的条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