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心跳骤停两大要点,非专业人员无需判断第二点即可抢救

安白看健康 2024-08-11 21:06:32

先说明一点,一些媒体报道心肺复苏抢救时,常常说“猝死”抢救成功,这个说法是不对的。猝死,是心跳骤停后抢救不成功的结果。在最开始发现的时候,只是心跳骤停,心肺复苏成功就不是猝死了。

心跳骤停,医学术语是“心搏骤停”。对于心跳骤停,目击下的即时抢救最有效。因为越早建立有效循环,后续的复苏成功率就会明显提高。

可是,一个人突然倒地,怎样判断就是心跳骤停呢?

判断心跳骤停有两大要点:突然的意识丧失,大动脉搏动消失。

突然的意识丧失。突然昏倒,没知觉了,叫不醒了。这种情况,对于心跳骤停者,是心源性的脑缺血所致。大动脉搏动消失,说明血液循环停止了,心跳停止了。大动脉是指颈动脉,股动脉(大腿根的动脉),不是中医号脉时手腕的桡动脉。

如果一个人突然意识丧失了,触摸大动脉也不“跳”了,那就可以判定,这个人心脏骤停了。

至于听心音、做心电图,一是需要专业,二是需要时间,三是需要仪器。心跳骤停多发生在医院之外,没有检查仪器,所以,专业人员凭借这两点就可以迅速判定患者心跳骤停了。

可我们一般人,非专业人员呢?第一点好说,容易判定;第二点,触摸大动脉搏动,不容易找准部位,又常常会不相信自己的感觉,摸来摸去就耽误时间。因为对医务人员的要求,检查脉搏也是不超过10秒。所以,国内外的心肺复苏指南或者专家共识,都建议非专业施救者,对可能的心脏骤停患者应尽早启动心肺复苏,不需要触摸大动脉搏动来判定心跳骤停。

不需要判定大动脉搏动消失,但可以看呼吸,呼吸停止或者不正常。

心跳骤停的患者,有些是呼吸先停止或者是窒息,在突然意识丧失的时候呼吸也停止了。多数患者的呼吸停止会出现在心跳骤停之后,但也就是30秒到1分钟之内。这时候患者虽然还有呼吸,但已经不正常了,呼吸缓慢、不规则,叹息样或者抽泣样、点头状。

原发性心搏骤停后各种表现出现的时间顺序是这样的:

心脏停搏5~10秒,由于脑缺氧而引起昏厥、意识丧失。心脏停搏﹥15秒可产生抽搐,迅即进入昏迷。心脏停搏20~30秒出现喘息样呼吸困难伴紫绀,30~60秒后呼吸停止。心脏停搏45秒左右瞳孔散大,60~120秒后固定。

所以,非专业人员的旁观者,目击者,如发现有人突然意识丧失,上前呼唤时超过5秒没看到呼吸,或者看到不正常的呼吸,就可以假定这个人是心跳骤停,在呼救的同时立即开始心肺复苏抢救了。这也是因为,即使心跳实际并未停止而实施心肺复苏,也不会增加明显的不良后果。有证据表明,未处于心脏骤停状态而接受胸外按压的患者受到伤害的风险较低,而对无脉搏患者不实施心肺复苏的风险超过了不必要胸外按压所造成的伤害。

判断患者是否有意识丧失。可以呼叫患者,不认识的人大声呼叫,认识的人叫名字最好,同时可以轻拍或摇动患者的肩膀,看他是不是还有反应。与此同时,把患者的身体放成仰卧位,仰面朝上,并且把头部尽量后仰,这样就把呼吸道拉直了,打开了,有呼吸就可以观察到。

看了上面的时间顺序可以知道,瞳孔散大不是判定心跳骤停的标准,也不是不能抢救的标准。瞳孔的变化会受很多疾病、药物的影响。影视剧里常常看到医生翻翻患者的眼皮、说瞳孔散大了,不行了,那是戏说,不能当真的。

注意,如果患者所处的位置还有受到继续伤害的风险,就要迅速转移到安全的地方实施抢救。

我国每年心脏性猝死的发生率为每10万人41.8 例,相当于每年约有54万人死于心脏骤停,而这当中80%发生在医院以外。对于心跳骤停,最有效的抢救方法是心肺复苏术,黄金救援时间只有4 min。所以,在院外发现心跳骤停的患者,无论是否专业人员,都应当立即开始心肺复苏抢救。

时间就是生命!

(原创,版权所有,未经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0 阅读:23
安白看健康

安白看健康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