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DT”,是一个英文缩写,医学上说是“多学科会诊”(Multi-Disciplinary Treatment,MDT),这是临床经常用到的一种医疗模式。
这是因为,患者的疾病不都是那么单纯。很多时候,一位患者常常同时存在多系统的多种疾病,诊疗过程中会遇到多种问题和治疗矛盾,涉及多学科。遇到这样的患者,就需要组织多学科的专家进行会诊讨论,分析、评估患者的病情,制定个体化的诊疗方案,使患者得到更有针对性地诊治,并减少医疗风险。
这种医院常用的“MDT”医疗模式,我们在“百人医疗援助”的义诊中也每每采用,因为会遇到急危重症和高龄复杂的疑难或手术病例。这次,在的义诊路上,我又参加了一次。
义诊中,骨科接诊了不少大骨节病和其他需要关节置换的患者,团队中正好有技艺精湛的骨科专家和麻醉专家,膝关节置换、髋关节置换,对于专业的骨科大夫来说,手拿把掐,既可以解决患者疾苦,又可以带教基层医院的医生。因此,在一个义诊点的县医院,专家团队开展了这项手术。
可是,做手术可不是完成了手术、下了手术台就算成功的事儿。是要通过手术,使患者去除疾患、更好地恢复功能、康复起来才算成功。遇上多系统疾病的患者,遇有老年患者,手术前就需要组织这种MDT,多学科会诊,来评估患者的手术适应证、手术风险、重要脏器功能,以及围手术期,也就是从手术前到手术、手术后这段时间里可能遇到的一系列问题,制定诊疗管理计划,确保患者手术顺利,安全度过围手术期,最终获得康复。
这次,有五位患者需要做关节置换手术。其中三位病情相对简单,手术适应证明确,很快就顺利完成了手术。而另两位患者病情复杂,涉及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以及内科多系统疾病,于是,团队组织了骨科、神经内科和心内科专家会同手术和麻醉专家进行“MDT”,多学科会诊。
一位患者是70多岁老年,股骨颈骨折已1月。股骨颈骨折,人称“人生最后一次骨折”。早先这样的患者就是卧床,带来的感染、血栓等各种并发症很快导致患者的衰竭、死亡。有了股骨头置换手术,患者可以很快站立行走活动,有利于康复,生活质量会有极大的改善,这位患者和家属也是这样期许的。可是,患者还患有高血压、糖尿病,有严重的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既往发生过脑出血、脑梗死,检查发现大脑动脉、椎动脉有多处严重的狭窄、闭塞,心脏还有陈旧性心肌梗死,围手术期风险很高。对于这样的患者,术中术后的血压监管尤其重要。因为一旦血压降低,就会发生严重的脑缺血事件。术中有麻醉医生监管,术后则需要严格的ICU监管,可当地医院还不具备这种条件。
另一位患者,大骨节病,关节严重变形,是手术适应证。可患者在医院稍事输液后出现明显的全身水肿,进一步检查发现有中度贫血,低蛋白血症,病因还不明确。这样的患者术后炎性反应会比较强烈,伤口的愈合也会困难,而且贫血、低蛋白血症的原发疾病还不清楚,当下也不是做手术的好时机。
这两位患者,关节置换属于择期手术而不是急诊手术,因此,不急于在手术条件尚不充分的情况下进行手术。多学科会诊及时为手术按下了暂停键,并给出了后续的诊疗意见。
这种多学科会诊的医疗模式,在三甲医院司空见惯,可在基层医院的开展还显不足。比如这两例患者,若是匆忙上了手术台,就给患者安全带来了高风险。因此,“帮带先进的医院管理和医疗模式,也应该是我们医疗援助、留下‘不走的医疗队’的一项内容”。会诊结束后,北京医院骨科专家薛庆云主任深有感触地说。
确实,对基层医院的帮带,不仅仅是医疗技术、专业技能,还要有先进的医学理念、医院管理理念和先进的医疗模式。
(原创,版权所有,未经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