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版《红毯先生》,讽刺拉满,痛击电影圈内幕!

分派大电影 2024-09-09 02:52:58

前不久,在《喜剧之王单口季》的舞台上,相声演员阎鹤祥炸场表演,火力全开,网友惊呼这简直是对脱口秀演员的“降维打击”。

互动环节中,和自己的搭档也是节目气氛组组长之一的郭麒麟聊起往事,阎鹤祥再爆金句:

「不独立,毋宁死」

(阎鹤祥参加《喜剧之王单口季》)

此言一出,粉丝哗然。

难不成,这是要“怂恿”德云少班主另立山头?

抛开饭圈的过度解读与某些主观的臆想,其实这段话的核心在于两个“独立”——

独立的人格,独立的创作。

前者,被视为个人成长和成熟的标志,是一种宝贵的品质和价值观。

而后者,对于艺术家或创作者而言,不受任何外部干涉的独立创作,不仅是个人才华的展现,也是一种精神上的自由和自我实现的方式。

今天,要说到的这部电影,就与“独立创作”有关。

《片场》

Making Of

法国电影《片场》,第80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首映,收获好评。

在凭借《戈德曼审判》入围第76届戛纳电影节导演双周单元之后,塞德里克·康这一次并未继续选择严肃的主题。

转而用一种轻松诙谐的喜剧形式,拍摄了这部“关于电影的电影”。

影片在呈现幽默与讽刺的同时,也让人感受到了主角的无奈与现实的困境,同时又忍不住联想到一些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

01

鸡飞狗跳

拍摄现场,负责片场纪实的人员无故闯入镜头,导致穿帮。

本应顺利拍完的镜头,也被迫NG。

(电影《片场》截影)

导演西蒙(德尼·波达利德斯 饰)被气得火冒三丈,这又是哪个带资进组的笨蛋?

(电影《片场》截影)

寒冷天气中的人工降雨已经把现场的群众演员折磨得苦不堪言,此时又要重拍,更加怨声载道。

一番安抚之后,终于一切就绪。

可是男主角阿兰(乔纳森·科恩 饰)又跳了出来,他找到西蒙,以“刚才的剧情不合情理”为由,要求现场修改剧本。

(电影《片场》截影)

尽管对这位“大牌”演员早已心生不满,可电影的主要投资正是来自阿兰的牵线——他才是名副其实的“带资进组”。

西蒙不敢得罪,只得答应下来。

结束了这一天杂乱而忙碌的拍摄工作,西蒙感到身心俱疲。

坏消息接踵而来。

制片人带着投资方来到了片场,提出要修改电影的结尾。

(电影《片场》截影)

原因是投资方认为现在剧本的结尾太过沉重,会影响票房。

他们要求电影结尾必须是“积极乐观”且“圆满”的。

西蒙非常火大,这是我的电影我的创作,凭什么要你们来指手画脚。

他态度坚决,表示绝不可能修改。

(电影《片场》截影)

西蒙的拒不合作让投资方很不满意,他们马上就向西蒙展示了“凭什么”。

原来,由于制片助理的失误,把之前的一版剧本误发给了投资方,恰巧被投资方相中。

西蒙有苦难言,投资方也下了最后通牒:不同意,就撤资。

(电影《片场》截影)

在现实中,投资方干涉影片拍摄甚至中途撤资的例子屡见不鲜。

比如,扎克·施奈德在执导《正义联盟》的过程中,因家庭变故而不得不退出项目。

投资方华纳找来导演乔斯·韦登(代表作《复仇者联盟》系列)接手,为了适应华纳希望影片更加轻松和商业化的意图,进行了大量的重拍工作,并对剧本进行了修改。

结果导致上映之后口碑暴跌,扎克·施奈德一时成为众矢之的。

直到4年之后,扎导剪辑版放出,粉丝们才明白之前真是骂错了人。

(两版《正义联盟》口碑相差很大)

再比如,国内导演郭宝昌的高分佳作《大宅门》(豆瓣评分9.4分),是无数人的经典回忆。

但这部剧在拍摄之初,也遭遇到了原投资方突然撤资的窘境。眼看项目就要被搁置,剧组也要被迫解散。

最终还是央视下场救火,担任独家投资方,才成就了这一部传奇巨作。

(国产剧《大宅门》剧照)

回到电影《片场》中,“没有钱,影片就不能继续拍”,这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道理。

为了创作的独立性,以及作品的艺术性,西蒙选择了“硬刚”。

可接下来,他的窘境也随之到来。

为了能够坚持到制片人找到新的投资,西蒙不得不开始删减剧本,把一些费时费力费钱的桥段精简掉。

“结尾”保住了,可是剧本还是要被“动刀”,真是莫大的讽刺。

同时还要缩减开支,降低食宿标准,取消剧组人员的各种补贴,努力说服各部门同心协力,把电影继续拍下去。

(电影《片场》截影)

一个决定,就让整个剧组变得鸡飞狗跳,不得安宁。

困难与挑战的当下,西蒙开始怀疑自己能不能完成这部作品,心力交瘁的他甚至认为这可能就是他导演生涯的最后一部电影了。

他换掉了之前惹祸的片场纪实,找来了对电影艺术抱有极大热情的年轻人约瑟夫(斯特凡·克雷蓬 饰),让他负责记录下片场里的种种。

这样做,更多的是不想留下遗憾。

(电影《片场》截影)

02

三个镜头

本片的英文片名“Making OF”,特指关于某部电影制作过程的幕后纪录片或特辑。

这类纪录片通常记录了电影从前期筹备、拍摄到后期制作的全过程。

于是在影片中,就有了三组有趣的“镜头”:

西蒙的镜头中,工人们群情激愤,为了捍卫工厂和自身的权利,与资本势力做着艰苦卓绝的斗争。

(电影《片场》截影)

本片导演塞德里克·康的镜头,推进着故事的发展,也呈现着片中主角情绪的逐步失控。

(电影《片场》截影)

约瑟夫的片场纪实镜头中,西蒙神态落寞,疲态尽显。

他没想到,自己此时会和剧本中的工人们同呼吸共命运,开始和资本对抗。

不得不说,讽刺感再次拉满。

(电影《片场》截影)

最根本的问题,仍是电影结尾的处理方式。

投资方追求的是票房,是回报。

至于你们所说的“现实主义”“情感宣泄”“人生治愈”根本不值一提。

这不得不让人联想起今年国内上映的电影《红毯先生》。

刘德华饰演的主人公刘伟驰,找到某老板,替自己的新作品拉投资。

他很努力地向对方阐述这是个如何如何好的故事。

可对方的态度呢?

(电影《红毯先生》截影)

「给资本讲一个好故事」

怎么讲?

当然是用钱讲。

拍什么电影不重要,能不能赚到钱才最重要。

(电影《红毯先生》截影)

电影开拍之后,还拉上一帮所谓的投资股东来到片场颐指气使,疯狂“加戏”。

饰演导演的宁浩忍无可忍,现场的“假打”变成了“真揍”,就是不喊“咔”。

荒诞的闹剧过后,电影计划自然也泡了汤。

(电影《红毯先生》截影)

从很多角度来说,《片场》和《红毯先生》的内核是相似的。

都是通过幽默诙谐的叙事手法,以及一系列事件冲突带来的连锁反应,推进着故事情节,也揭示着电影行业中的一些真实问题。

表面上和谐无比的电影制作过程,也渐渐透出滑稽可笑的意味。

一边是作品的艺术性和创造力,一边是商业利益和票房收入,这架天平或许早已发生倾斜。

(电影《片场》截影)

导致西蒙心情沉郁的另一个原因,是他那岌岌可危的家庭。

身心常年扑在工作上,聚少离多,儿女对他只有疏离感,妻子也提出了离婚的要求。

一边是痴心的电影艺术,一边是自己亏欠的家人,这架天平又该如何倾斜?

在《红毯先生》中,主角刘伟驰的家庭同样千疮百孔。

尽管两部电影中角色的定位不同,但同为“创作者”的导演和演员,人物身上的悲剧性成了彼此的映照。

(电影《红毯先生》截影)

家庭和事业,仿佛都进入了绝境。

片场内外,纷杂不断,没有一件事是让西蒙省心的。

男主角阿兰为了得到更多戏份,不断打压女主角,女主娜迪亚(索海拉·雅各布 饰)当场发飙。

(电影《片场》截影)

这电影,眼看就要拍不下去了。

重重困境与现实的重压之下,西蒙已不堪重负。

他晕倒在了超市里,生死未卜。

(电影《片场》截影)

03

困局

8月的时候,印度电影《因果报应》爆火出圈。

剧情紧凑,多重反转,主题深刻,赢得了观众的喜爱和高度评价。

同时,也有网友不无担心地表示“千万别让某导演看到”。

(电影《因果报应》截影及网友评论)

看似是对国产翻拍的调侃,其实更像是对内娱创作者们的揶揄。

近些年,内娱翻拍之势大涨。据统计,仅去年一年就有12部电影是翻拍的作品。

耳熟能详的,就有《消失的她》《超能一家人》《拯救嫌疑人》《忠犬八公》等等。

这些翻拍的作品质量也是良莠不齐,伴随的是观众们的质疑和困惑:内娱的影视创作者们都在干什么?

是他们不想原创,只图省事吗?

也不尽然,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在电影《片场》中也能觅得一二。

(电影《片场》截影)

影片中,制片人反问投资方:

「悲剧为什么不能让人们走进影院」

投资方贴心地为他和西蒙分析了观众的需求。

他们只想借电影作品忘掉现实的烦恼,你却偏要给他们看一幕悲剧,那票房怎么可能会好呢?

(电影《片场》截影)

这样的逻辑在“泛娱乐化”的当代,似乎也说得通。

但过分迎合市场,疯狂逐利的结果,必然是观众不再重视作品的质量,而只把这些作品当成消遣的娱乐,下饭的“电子榨菜”。

长此以往,势必反作用于创作者自己的身上。

认真原创不讨好,直接翻拍更有效。

年初的春节档,《红毯先生》《我们一起摇太阳》两部电影临时撤档。

主要原因是,前者“不够大众化”,后者“话题太沉重”。

(电影《我们一起摇太阳》剧照)

我们可以将之理解为观众的选择,是一种市场行为。

不过令人唏嘘的是,我们的市场主体们,何时变得如此脆弱而敏感了呢?

是否很难想象,在1991年那个还没有“春节档”概念的时代,春节期间就上映了一部让人五味杂陈的电影——《过年》。

(电影《过年》截影)

放到今天,估计这部“谁看谁闹心”的影片也同样避免不了“撤档”的命运吧。

事实就是:现实中的人们,越来越不喜欢看悲剧了。

甚至连不那么“美好”的结尾都难以接受。

可是,悲剧的内核并不是简单的“悲”。

而是一种对现实的思考,是对于人性、社会、道德等方面的深刻反思。

电影《片场》中,西蒙的孩子们也认为“大团圆”结尾更好。

(电影《片场》截影)

影片中,西蒙说同样的一些事,一百公里以外也在发生着,再一百公里以外还是一样。

或许,几千公里以外也同样如此。

是的,那些对于现实的思考与反思,越来越少了。

当创作者只能被资本和利益裹挟,当“合家欢”“大团圆”成为主流的单一化叙事风格,当影视作品只能成为某种供人消遣的快消品……

那么,作为大众艺术的影视作品为我们带来的那些思索与认知,也终将隐入一片尘烟之中。

恰似一场无法挣脱的困局。

(隐入那片烟尘的一部电影)

最近,总会想起,也总能看到一句经典的电影台词:

「一九九七年过去了,我很怀念它」

我们在怀念,或者说在期盼什么呢?

或许。

是更宽松的创作环境;

是更高质量的内容输出;

是更包容更多元的市场;

是更健康的影视生态……

路走得似乎有点远,希望我们还回得去。

(电影《甲方乙方》截影)

图源于网络 / 图片

Bishop / 作者

0 阅读:47

分派大电影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